通過數理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兩化融合模式的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其系統會變得更加靈活。從而獲得“做大做強”+“做活”的雙重經濟效益。
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臺,一般人都是在經驗的意義上理解,言語間多有分歧。有沒有辦法進行公理化的表述呢?本文試圖從數理角度,給出一種客觀描述。
設C軸為成本,Q軸為數量,N軸為品種。以Q代表企業組織規模,Q值越大,企業規模越大;N代表企業復雜程度,N值越大,企業越復雜。

在圖1“從單一品種大規模到小批量多品種”中,規模經濟特點是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規模Q越大,成本越低);范圍經濟特點是小批量多品種(品種N越大,成本越低)。將(A)、 (B)坐標合并,以Q為縱坐標,N為橫坐標,即形成(c)的長尾曲線,表示從單一品種(N=1)太規模生產(較大的Q值),轉向小批量(較小的Q值)多品種(較大的N值)。這就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的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企業性質的轉變趨勢。
傳統工業化性質的企業,呈規模經濟而范圍不經濟的特點,如圖2“傳統工業化性質企業的成本模型”所示。這是著名的迪克西特一斯蒂格里茨模型(D-S模型)的原理圖。D—S模型第一次將品種概念內生進經濟分析,使托夫勒指出的“從單一品種大規模到小批量多品種轉變”趨勢中的品種維度(單一品種、多品種)得以在數學模型中呈現。D-S模型雖然提供了對于品種多樣化的分析工具,但結論卻是品種不經濟。如圖所示,隨著N值的加大,企業成本呈遞增趨勢。圖中CC|||NOQ五點組成的立體空間為企業成本空間;其中QOC|||曲面,為數量與品種的等成本曲面。由圖示可知,企業成本最小化的點在Q,Q點是企業追求的成本目標。
圖3“兩化融合性質企業的成本模型”與D-S模型的不同在于N平面上的成本曲線,斜率正負相反。它顯示同時存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成本形勢。長尾曲線即為這一圖形在QNO平面的投影。
在中央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復查中,中國電信在匯報中判斷認為,企業信息化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范圍經濟、體驗經濟和規模經濟”。本圖即表明了這一判斷背后的原理。
圖中CQNO四點組成的立體空間為企業成本空間。由圖示可知,企業成本最小化的點在QN一線,QN線是企業追求的成本目標,這是兩化融合的突出特點。企業追求的成本目標,既不同于傳統工業化的Q點,也不同于純信鼠化的N點(見下圖),而是介于Q與N之間。



純信息化性質企業的成本模型表現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成本形勢。如圖所示,隨著N值的加大,企業成本呈遞減趨勢;相反,隨著Q值的加大,企業成本呈遞增趨勢。圖中CC||QON五點組成的立體空間為企業成本空間,其中C||ON曲面,為數量與品種的等成本曲面。由圖示可知,企業成本最小化的點在N,N點是企業追求的成本目標。
中央企業當前面臨的成本形勢,主要是兩化融合性質企業的成本模型。但有不少企業的戰略,仍停留在傳統工業化性質的企業成本模型所示的狀態。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傳統工業化模式不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用N值的增加,表示復雜度上升)。環境越復雜、越多變,企業的相對成本越高。同是做大做強(用Q值的加大表示),傳統工業化模式的企業,隨著做太做強而患上“大企業病”;而兩化融合模式的企業,在做太做強的同時(Q值加大的同時),其系統會變得更加靈活(以N值加大),而企業將也獲得“做大做強” (Q)+“做活” (N)的雙重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