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美國人在《基業常青》中引用了中國的陰陽圖,提出的概念是在不動搖一個偉大公司根基的同時,進行可以提高效率的變革。世界是在變化的,尤其在這個信息時代,在這個經濟危機挑戰老平衡、孕育新平衡的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追尋能經受時間考驗的基本觀念。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面臨的問題往往不是缺乏新的管理思想,而是不能理解最基本的原則。
這本書還提出——和許多人的一般常識相悖——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首先應關注的不是“我們應該怎樣相應地變化”,而是“我們自身代表什么,我們為什么存在”。或者說,一個偉大公司能夠從繁瑣的做法和商業謀略中分離出他們永恒不變的核心價值觀和經久不衰的使命。
英國人李約瑟很久前就這樣表述: “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明于此者,欲致雨則動陰以起陰,欲止雨則動陽以起陽,故致而非神也。而疑于神者,其理微妙也。”雖然這是西方人的表達,雖然陰陽概念出自《易經》,雖然任一元素都可以分解為二并可以繼續分解下去,這樣的理論,不能不使具有數理科學基礎的人感到興趣,因為其使用的方法,也是我們熟悉的現代科學的思維方法之一的“析離原理”(Principle of segregation)。
自古以來,二元論就體現了中國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被用來認識自然和闡釋自然現象。與上甚合,董仲舒這樣說: “天將陰雨,人之病,故為之先動。天將欲陰雨,又使人睡臥者。陰氣也。有憂亦使人臥者,是陰相求也。有喜使人不欲臥者,是陽相索也。水得夜益長數分,東風而灑湛溢。”自然界中存在著相互對立的事物,用陰陽來反映這些相互對立的事物,是符合大自然客觀實際的。
西方人在研究企業發展規律時越來越多地引用中國的二元論,這不僅不足為怪,而且值得關注。
同樣,美國人對企業的研究結果包括:最持久、最成功的公司的基本特質是他們保存一種核心理念,同時刺激其進步,積極改變除核心理念以外的任何東西。對于偉大的公司,變化是一個不變的常數,但不是唯一的常數。他們明白什么應該永恒不變,什么應該應時而變,什么是真正神圣的,而什么不是。一個好的愿景建立在互補的陰陽互動之上:它定義了不變的“我們代表什么和我們為什么存在的核心理念”,并提出需要重大改變和提高才能獲得的“我們渴望成為什么、達到什么境界和創造出什么樣的未來前景”。這應該不算發明,但對我們確有啟迪。
偉大的企業為什么能夠成功?為什么能夠持久?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眾說紛紜。流行的觀點認為,學習當前的行業領袖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但另一位美國的研究者宣稱,成功的關鍵是與那些成功的企業背道而馳,因為沒有一家企業與另一家企業是一樣的,偉大的企業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將洞察力與策略相結合,描繪出一副獨一無二的企業愿景。也如中國的二元論,世界上存在著不可以照抄的東西,也存在著可以照抄的東西,謹以可以照抄的獻給《互聯網周刊》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