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內房地產市場沒有經過這輪調整,就認為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已經緩解,這是得了“政策急躁癥”,因為它與現實相去很遠。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中國經濟運行數字。根據當日發布的數字,一季度GDP增幅為6.1%。盡管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增長率最低的數據,但是,面對全球經濟一片慘淡,與各國經濟大都是負增長來對比,這樣的增長幅度仍然是全球最高的。此外,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度非常穩定,一季度同比增長15%。目前,信貸、貨幣發行量、采購經理指數等先行經濟指標表現都不錯,港口吞吐量、用電、工業增長等數字也在改善。從這些數據看,經濟向好的有利因素在不斷增加。不過,如果從整個經濟周期性角度看,中國經濟是不是走出了低谷開始復蘇,還是相當不確定的。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2008年中國經濟會由持續繁榮突然轉向增長下行?從已有的數據來看,中國經濟是從2008年第四季度突然增長放緩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就是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整。當國內房地產市場在2008年上半年開始調整之后,它必然會在下半年反映到其他行業。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與房地產相關聯的行業由于需求突然收縮,這些行業的價格大幅下挫。比如,鋼材價格在2008年上半年還十分堅挺,但到下半年價格大幅下挫,有些品種跌幅達到50%以上。同時,在2008年11月,繁榮了多年的中國鋼鐵業出現全行業的虧損。鋼鐵業生產的收縮,也引起了上下游相關行業生產的全面收縮,比如電力、鐵礦石、運輸、煤炭等。當國內房地產市場在2008年出現近20%的銷售負增長時,整個經濟不可避免地會下行調整。因此,如果沒有國內房地產的復蘇,經濟要全面回暖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即使國內房地產市場開始復蘇,它對國內經濟影響將滯后半年乃至一年以上。
其二是受外部需求突然收縮的沖擊。從2008年11月開始,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就開始出現負增長。到2009年1月份,進出口貿易的負增長達到29%。這是近10年來都沒有的事情。由于中國經濟對外依賴性強,外需突然收縮,經濟下行的風險馬上表現出來。從最近進出口數據的變化來看,進口的收縮遠遠大于出口收縮。在訂單經濟為主導的進出口貿易中,進口是未來出口的先行指標,如果進口持續收縮,那么中國未來出口增長要得以恢復是不容易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對內是房地產的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并由此影響到關聯行業生產的全面收縮。其實國內房地產的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并非是真正的產品生產過多,居民消費不了,而是由于房地產市場沒有隨著這一輪的經濟調整進行轉變,以至于其產能不能夠通過消費需求得以釋放。因此,只有通過國內房地產市場全面周期性調整,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讓房地產業自行優勝劣汰,讓百姓有支付能力買得起房,房地產業才可能恢復與繁榮。如果國內房地產市場沒有經過這輪調整,就認為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已經緩解,這是得了“政策急躁癥”,因為它與現實相去很遠。如果國內房地產市場沒有較深的調整,短期內即使有所反彈,也是不可持續的。
對外來說,中國經濟的回暖也要考慮到全球經濟衰退期的長短。在全球經濟衰退沒有緩解的情況下,中國外需收縮的態勢不會改變。而希望通過內需增長來彌補外需的快速收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說,隨著全球經濟衰退,中國鋼鐵出口可能要減少4000億噸,在這種情況下,想通過增加內需來彌補外需減少是不可能的,因為內需只能增加1000億噸左右。所以,對于,如果美國、歐洲、日本經濟不向好,中國進出口貿易要走出困境是相當不容易的。
從上述意義上來說,中國經濟要全面復蘇,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