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是京郊農業大縣,奶牛存欄量、蔬菜出口量、無公害農產品數量居全市第一,每年的農業廢棄物也多得驚人。延慶縣把這些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產生了經濟效益。
菜葉變飼料秸稈成燃料
延慶縣蔬菜種植面積6萬畝,蔬菜下來的時候,路邊、地頭、地里到處是菜幫子菜葉子,除一部分運到附近的養殖場外,大部分都爛掉了,夏天孳生蚊蠅,散發臭氣。
從2008年夏天開始,這種狀況改變了。頭茬菜下來的時候,菜幫子菜葉子被送進了闊利達公司的飼料加工廠。菜農說:“每千克0.06元,有了收入不說,田間地頭也干凈了。”闊利達公司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將蔬菜、秸稈、豆粕、玉米面等混合轉化成一種“蔬畜壯”生物發酵飼料。“廢菜篩選、臭氧脫毒、藥殘檢測、脫水處理、配料攪拌、打捆成型、包裝密封、生物發酵、質檢、成品”,墻上的一個生產流程圖,讓我們明白了這些飼料與普通秸稈的區別。
“蔬菜廢棄物和玉米秸稈-生物發酵飼料-畜禽養殖業-畜禽糞便-農田種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農業生態鏈條,種植養殖業形成良性循環。
延慶農村每年產秸稈約20萬噸。過去,用秸稈燒火做飯,村里房前屋后堆得到處都是。后來,農民用上了煤和煤氣,秸稈就干脆堆在地里,來年開春的時候沒辦法處理,只能放火燒掉。如今,秸稈搖身一變成了方便好使的“秸稈氣”,村里一人燒火,全村做飯。縣發改委負責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延慶已經建成生物質氣化工程26處,供應4 500戶農戶,每戶每年節約炊事費用200多元。氣站每年消納玉米芯2 500多噸,可替代燃煤1 900噸,減排二氧化碳3 200噸、二氧化硫22噸、粉塵30噸。秸稈氣的使用,減少了環境污染,使延慶的環境更加綠色生態。
牛糞養蚯蚓雞糞發“綠電”
大柏老村養殖奶牛8 000多頭,村里人富了,環境卻差了。大量的牛糞,在冬天和春天還好辦,能及時還田;七八月份,正值雨季,農田里也不需要肥料,這可愁壞了這些養殖戶,小區里堆不下,有的干脆堆到街上,到處散發著臭氣。
牛糞問題一直困擾著村里奶牛產業的發展。2007年,該村老馬從山東引進了種蚯蚓,用5畝示范基地繁種養殖,帶動其他養殖戶在自己的小區里養起了蚯蚓,當年面積達到50畝。老馬說,牛糞最難處理的季節正是蚯蚓繁殖的季節,1畝地用牛糞100立方米,正常年份產蚯蚓1 500千克,1千克6元錢。開始他們經驗不足,蚯蚓產量沒那么高,產了30噸,賣了18萬元。經過蚯蚓過腐的牛糞是高檔有機肥,1立方米賣160元,價格是普通牛糞的5倍,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有機肥賣到延慶馬鈴薯科技園區,發展優質馬鈴薯種薯,養殖業推動種植業的良性發展。今年,大柏老村養殖蚯蚓面積達到180畝,帶動周邊120戶從事蚯蚓養殖,年處理牛糞1.8萬立方米。當蚯蚓規模達到600畝的時候,大柏老村每年6萬立方米牛糞的污染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無獨有偶。德清源蛋雞場通過科技手段解決了雞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利用雞糞、廢液發酵產生的沼氣發電。興建1.2萬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產沼氣700萬立方米,發電1 400萬度,剩余沼氣還可以解決養殖場職工和周邊村民炊事用能問題。據了解,雞糞發電成本平均只有約0.3元,而火力發電每度電成本約0.7元。發電剩下的沼液、沼渣被輸送到發電站周邊多個觀光果園,用于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升果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