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武鄉縣位于太行山西麓,黃土高原東緣,遠離城郊。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屬典型的偏遠山區。近年來,在基礎薄弱的條件下經過艱苦努力,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總結過去,我們理清了思路,增長了見識。現就偏遠山區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談幾點意見。
偏遠山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⒈農民文化素質低“青壯往外走,留下三六九”,是對農村大量有文化的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的多數是文化素質低、身體薄弱的婦女、老人和留守兒童現狀的描述。這些人,種田不講究,廣種薄收,土地越種越瘦,產量低而不穩;粗放養殖,效益低下,甚至賠本。農業經營模式傳統而落后,向現代農業艱難邁進。
⒉農業投入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①農民不富裕,難以拿出足夠資金投入到農業發展中去。②當地財政困難,難以拿出大量資金支持、補貼農業。③上級部門的資助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⒊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①國有農業公益服務體系雖然在縣鄉都有機構,但服務設施缺乏、落后,致使服務質量不高。②村級無機構、無人員,更無服務設施。③民辦農業服務體系大都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制假售假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
⒋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欠佳偏遠山區離大中城市較遠,農副產品和其他商品流通不暢,嚴重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土地是發展現代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偏遠山區的土地多數為丘陵山地,地塊小,交通不便,水土流失嚴重,雨養農業,靠天吃飯,很不利于發展機械化和高產高效農業。
⒌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林、牧、副、漁內部結構不合理,各業不協調,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致使現代農業發展緩慢。
⒍農村綜合改革不夠完善①鄉鎮機構改革、政府職能未得到徹底改變。②金融體制改革未形成合理的支農體系。③農村教育和保險制度未得到全面落實,農民得不到有效的教育,醫療、養老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了生產積極性。
偏遠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⒈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農民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體,培養現代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資本和支撐。要積極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開展各種形式的義務教育,如農閑辦講座、晚上辦夜校、街頭辦板報以及舉辦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利用義務教育體系全面提升農民的基礎文化素質;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國家頒布了《農民科學素質教育大綱》,啟動了農民技能培訓行動,要爭取項目、爭取資金,扎扎實實展開農民培訓活動,確實增強農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提高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推動新型農民培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堅實基礎。
⒉重視“三農”工作,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①加大財政投入。偏遠山區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要減少其他開支,保證支農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并要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支農資金主要應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裝備、農民培訓、農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和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等,這是保障現代農業良性健康發展的基礎動力。②加大優惠政策投入,如出臺稅收、土地、信貸等優惠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對農民多予少取,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環境支持。③引進資金。爭取上級部門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同時要招商引資,歡迎有識之士投資農業,實現共贏。
⒊建設科技服務體系,加大科技服務力度科技貢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發達國家在農業增收方面科技貢獻率達到85%,而我國僅有48%,偏遠山區更少。①提高科技人員素質。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科技發展與日俱增,對科技人員要實行繼續教育制度,使他們不斷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采用走出去請進來辦法向專家取經;利用電腦等信息技術進行網上學習;深入田間地頭到實踐中學習;翻閱書籍、報刊,向書本學習。②提升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先進的科學技術離不開先進的技術裝備,應根據業務需要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如配方施肥,要配備一整套土壤化驗儀器設備;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要配備農藥、肥料殘留檢測設備;辦公現代化要配備電腦設備。只有全面提升農業技術裝備,才有可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全面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在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①鼓勵發展中介組織。建設現代農業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制定一些惠農政策,鼓勵發展農業信息服務、物資服務、商品流通服務等各項事業。②加強對中介服務組織的管理。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嚴厲打擊不法行為,使中介服務組織健康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優質服務。
⒌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偏遠山區平地少,丘陵山地多,中低產田多,適宜發展小型農業機械,不宜使用大型機械;適宜大量發展林果業和小雜糧,不宜大面積種植蔬菜和超高產作物;大力發展養殖業,形成農牧并舉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依托資源優勢,發展果品、畜產品和小雜糧加工業;利用空氣清新、山青水綠的自然條件發展綠色農業,以適應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發展需求。
⒍加快農村改革步伐,促進現代農業發展①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轉變工作作風,確實把政府職能由過去的收糧收款轉變到服務“三農”上來。②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保障發展現代農業有強大而穩定的資金支持。③改革農村教育和保險制度,保障農民不斷地接受文化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建設現代農業的本領;保障農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困有所濟,充分調動農民建設現代農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