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現代漢語里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人體內推動血液運行的器官,即心臟;二是指思想、情感、情緒等精神心理因素。這兩個“心”,過去在醫學上都是分開來看的,心臟的問題,交給心血管專科,精神心理問題交給精神科。
但人們漸漸發現,心理因素與心臟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
有些“心臟病”,是精神心理因素直接引起的;
有些“心臟病”,實際上并無心臟器質性病變,而是精神或神經系統疾病出現的“心臟病”癥狀。
所有心臟疾病,都應重視精神心理干預,以促進康復。
現在,“雙心健康”的新概念正被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所關注。
“雙心”健康,即是指心臟健康與心理健康。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專家發現,很多疾病的發生與精神、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其中,又以心臟疾病尤為突出。
科學家逐漸揭示,心臟可能并不只是獨立的循環器官,它還與精神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害怕、焦慮,這些感覺本是情緒上的反應,然而,當人們有這方面的感覺的時候,往往會有心悸(注:心悸指自覺心跳、心慌及心跳停頓的不適感)、心跳加速等心臟功能上的改變。在解剖學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普遍認為心臟是司掌思維、情緒等精神心理因素的器官。現代研究證實,驚恐、緊張、焦慮,這些因素不僅僅是我們“內心”的感覺,它們可能實實在在影響著心臟的健康。包括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其發生、臨床表現、預后等各方面都與精神心理因素息息相關。
華佗的《青囊秘錄》就曾指出“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其次則醫其病”。現在,“雙心”的概念已經被醫學界所接受,它預示著今后“生物-心理-社會”的嶄新醫學模式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醫學專家呼吁,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問題可以互為因果、共病存在,臨床醫生需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雙心”健康需要醫生、患者、家屬、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胡大一診療實錄——
是“心病”,不是“心臟病”
在我的門診,經常有這樣的“心臟病”患者來就診,他們有無法用“心臟病”解釋的頑固、反復發作的胸痛、胸悶癥狀,伴有頭暈、失眠、心悸氣短、乏力、呼吸困難甚至瀕死感。他們在別處反復就診,看了很多醫生,均沒有發現心臟病的證據。醫生排除了心臟病,但患者不相信醫生的診斷,因為還有癥狀,認為不是自己沒有病,而是醫生沒查出來,所以反復到不同的醫院看病,醫生換了一個又一個,藥吃了一把又一把,錢也花了不少,結果病不但沒好,反而癥狀越來越重,甚至達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胡教授門診日記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老伴去世1年,自己一個人生活,孩子很孝順,用老人的話說自己沒有什么操心的事情,心情挺好。可是來我門診時,老人卻愁眉苦臉,說自己近1年來總有胸悶、憋氣,有時有胸痛,每次都好幾個小時才好轉,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還是不見好,反而犯病越來越頻,發作時間越來越長。老人認為自己的心臟病一定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細問患者癥狀的發作與活動無關系,多在休息時或者情緒激動后發生,活動時反而覺得挺舒服,胸痛沒有固定的位置。晚上睡眠很差,多夢,早醒,不愿和人說話,不愿出去活動,不愿吃飯,體重減輕,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覺得自己給孩子添麻煩了,不如早死算了。
我根據患者的癥狀,心電圖、動態心電監護、運動試驗,可以肯定患者沒有“冠心病”,再根據患者精神狀態、失眠、進食少、不愿與人交流、對什么都失去興趣等癥狀,認為老人存在“抑郁狀態”,也有對疾病的恐懼。經過耐心向老人解釋她沒有“冠心病”的依據,鼓勵老人多活動,多與人交流,并請心理科醫生給予其專業指導和藥物治療,1個月后患者復診說自己癥狀發作次數減少,感覺好多了。
“心臟病”應該重視,但不是所有“胸悶、胸痛、心悸”等癥狀都是“心臟病”。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焦慮和驚恐發作,有很多癥狀就像心臟病的癥狀一樣,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頭暈等表現。
“焦慮狀態”,尤其“急性焦慮發作”,與“心臟病”癥狀很相似,中年人特別常見。在我的門診,經常能見到這樣的患者。這種癥狀的特點是:沒有原因或情緒激動后發生胸悶、憋氣、呼吸困難、頭暈、心悸、四肢麻、口唇發麻、面色蒼白、出汗等癥狀,常有瀕死感。很多患者說發病時甚至想交代后事,一般在10分鐘后逐漸緩解,緩解后覺乏力,對發作有恐懼感,害怕再次發作。癥狀很像“冠心病”發作。
有這樣一位患者,中年男性,自己經營一個公司,事業很成功。1年前突然出現上述癥狀,認定自己有“心臟病”,每次犯病到醫院,醫生對他進行詳細檢查后,認為他沒有“很嚴重的冠心病”,但是又不能解釋為什么每次發作都有很重的癥狀,每次都只給吸氧對癥治療,很快緩解。但是這種癥狀反復發作,患者很痛苦,醫生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無奈之下,患者來到我的門診。經過仔細詢問病史,并閱讀患者所做的各種客觀檢查結果后,我肯定患者沒有“冠心病”,而是“驚恐發作”。經耐心仔細的解釋,使患者對疾病有了正確的了解,同時對癥給予調節神經遞質分泌的藥物,囑其堅持服用半年。2個星期后患者反饋信息,覺得已經好多了,再沒有因為上述癥狀去醫院。
還有很多患者本身確實有很重的冠狀動脈狹窄,經過藥物治療、支架或搭橋,客觀檢查顯示沒有心肌缺血,或者患者的冠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血管僅有輕度狹窄,達不到冠心病診斷標準,應該是沒有臨床癥狀,但是患者胸痛、胸悶、活動耐力下降,這時要想到有“心理疾病”的可能。
很多患者到心臟科醫生處就診,對醫生診斷自己心臟沒有問題或診斷為“神經功能紊亂、抑郁、焦慮或驚恐發作”都不相信,不以為然,或輾轉別處就醫,收效甚微。實際上,心理疾病也是一種病,同樣需要認真治療。目前在心內科問診的調查發現,到心內科就診的患者44%存在心理障礙。
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的“心臟病”,是一種能治愈的疾病。治療主要讓患者對自己的癥狀有正確的認識,學會自己調整心態,學會放松心情,同時服用一些調節中樞神經系統遞質分泌的藥物半年到一年。在我的門診,這樣的患者經過治療90%都得到完全緩解。
所以我在此提醒廣大讀者,不僅要重視“心臟病”,也不能忽視“心病”。在詳細檢查排除“心臟病”的情況下,如果仍然有不能用藥物控制的癥狀,就要想到“心理疾病”的可能,及時治療。以免耽誤病情,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患者出現以下心臟不適癥狀,可能是由心理因素主導的“心臟神經癥”,而不是真正的器質性心臟病:
1.性格特點,如內向、敏感、急躁、情緒不穩定、追求完美、好勝心強、暗示性重、膽小、依賴性強等。
2.發病前往往有不愉快的社會心理因素,如工作壓力、對環境變遷的適應不良、感情生活的挫折、對疾病產生恐懼、重大生活事件的打擊等。
3.患者除心血管系統癥狀外,常可表現出睡眠障礙、頭痛、頭暈、咽部異物感、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腸不適、緊張性多尿、夜尿增多、慢性軀體疼痛和不適等多系統癥狀。
沒有好心情,就沒有好心臟
近日,美國《新聞周刊》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強悍心臟和精神因素有關》的文章,其中提出:心理因素和心臟健康有密切關系。
人們都知道,心臟病的發生,主要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另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家族病史也是心臟病的高危因素。人們容易忽視的是,不良心理因素也是導致心臟病發生或誘發心臟病的重要原因。美國杜克大學蘇亞雷斯教授認為,精神因素對心臟的影響,和吸煙、高血壓、肥胖等高危因素同樣重要。
壓力、緊張——心臟的“毒藥”
蘇亞雷斯教授發現,大災難過后,總會有不少人在短時間內因突發心臟病而死亡。1994年1月,美國洛杉磯發生了強烈地震。在震后數小時到數天之內,當地出現了第二波死亡高峰,這些人多是死于心臟病發作。研究人員對當地兩家醫院的死亡病例進行分析后發現,通常情況下,平均每天因心血管病而死亡的為15.6人,而地震當天平均死亡51人。《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對此的解釋是,精神緊張促使一些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臟病發作。
近年來,醫學界對災難與心臟病之間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多。鑒于精神因素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如今醫學界還出現了一個新的專業名詞:精神心臟病學。
除了災難性事件會給人帶來精神創傷外,長期的心理緊張和精神壓力過大,同樣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美國肯塔基大學護理學教授莫澤做過一項研究,調查了536名有心臟病發作史的患者。結果發現,焦慮程度比較高的人出現二次心臟病復發的幾率,是焦慮程度較低者的4倍。因此,莫澤提出,醫生和護士對心臟病患者的常規檢查不應局限于量血壓和聽心跳,還要做心理檢查。
高血壓也是“緊張病”
精神心理因素何以與心臟病關系密切?研究認為,首先,精神壓力大的人可能會表現為生活方式不佳,如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不愛鍛煉,吸煙等。
第二,精神因素也會對心臟病產生直接影響。人在受到精神壓力的同時,會釋放一些抵抗壓力的激素,如皮質醇、腎上腺素等,這些激素會導致血壓和血糖水平上升。承受精神壓力的時間長了,血管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高血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焦慮、緊張、恐懼、仇恨、憤怒或抑郁等情緒均可導致血壓升高。從流行病學調查看,高血壓的發病率城市高于農村,發達國家高于發展中國家,精神緊張而體力活動較少的職業患病率高,可見心理因素和情緒反應在高血壓中起重要作用。
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弗雷諾克斯認為,抑郁癥患者心臟病發生率是正常人的2倍。內心充滿敵意也是心臟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內心有敵意的人出現致死性心臟病的比例,要比其他人高29%。
心臟是如此敏感而脆弱,它不但會受到吸煙、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侵害,也承受不起憤怒、焦慮、抑郁、緊張等不良心理因素的重壓。因此,您要像重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擁有好心情,促進心臟健康。
“心病”還要心藥醫
既然不良心理因素會導致心臟病,那么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是否就可以預防心臟病?專家的回答是肯定的。預防心血管疾病,不但要關注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和腰圍,而且要重視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這就像那句老話,“心病還需心藥醫”。而“心病”的藥方就6個字:放寬心,莫不平。
放寬心
心寬一寸,病就退一尺。孔子說:仁者壽。淡泊明志,就能寧靜致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像林則徐最喜歡的對聯那樣:讀書靜坐,各得半日;清風明月,不用一錢。在達觀寧靜的心境下,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代償力、康復力得到最佳組合,各項機能平衡協調,和諧運行,精、氣、神、形達到最佳境界,心境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一樣的明澈。心靈平靜了,心理就平衡,生理就穩定,疾病就不易發生。
醫學研究也證明,心境平和,充滿笑容,心胸開朗,積極面對生活的人,體內會分泌較多的內啡肽,可以使各種生理功能變得更加協調。而在內啡肽的激發下,使人體具有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系統的功能。讓人的身心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中,免疫系統功能得以強化,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有益于患者的健康。
莫不平
每個人幾乎都是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不斷地與周圍人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一旦自己在比較中處于劣勢,心理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于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來達成一個又一個欲望。當然,這種追求上進的精神值得提倡,但要有個度。人活在世上,欲望是永無止境的,人不可能實現所有的愿望,這時就要學會有選擇地放棄,進而擺脫失望后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壓力對身心產生各種各樣的損害。
心理平衡、心態好的作用可能超過其它一切保健作用的總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各個系統才會處于最佳的協調狀態。而“正氣內充,邪不可干”,人的抗病能力強了,就可防患于未然,疾病自然遠離自己。但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凈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
>>鏈接
給憤怒“分級”
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心理因素可以分成7個等級:
一級,出現不高興;
二級,出現煩躁;
三級,發生輕度爭吵;
四級,中度爭吵,音量提高;
五級,大聲爭吵,緊握拳頭;
六級,輕度憤怒,拍桌子,有些失控;
七級,狂怒,完全失控,亂扔東西,傷害他人或自傷。
凡是達到大于、等于三級就構成對人體傷害的心理應激,大于、等于五級就可能引起致命的心臟病。嚴重的心理應激可引起交感神經的壓力驟增,可促發嚴重的冠狀動脈痙攣,促發冠脈內的斑塊破裂,可引起嚴重的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在高度緊張、恐懼和憤怒時,心臟性猝死的發生將增加4~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