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鏡子利養生
對鏡梳頭 對鏡梳理頭發不但是美化儀容的重要內容,而且與人的身體健康有重要關系。梳頭經百會、太陽、玉枕、風池等重要穴位,可疏通血脈,氣血流暢,從而改善頭部毛囊下末梢的血液循環,調節大腦功能,增強腦細胞的營養。長期堅持,可延緩衰老。
對鏡閱色 臉色是疾病的“晴雨表”。面潮紅,可能血壓高;面黃失澤,可能脾胃衰;面蒼白不澤,顯示貧血;面憔悴無華,為慢性病容等。因此,對鏡察顏觀色,可反映內臟疾患信息,提醒你及早就醫。
對鏡觀姿 老人的身姿體態是一種象征,活到耄耋之年,腰不彎、背不駝,就證明你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老人。如看到鏡中的自己躬身曲背、低頭彎腰,則是衰老的表現。(摘自《老人報》文/甘章成)
春分早中晚 養生有側重
春天,陰消陽長,萬物生發,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日趨旺盛。然而,春天不僅是送暖,一些病原微生物也會在此時“復蘇”,隨風而來,乘機侵入。氣象醫學的研究表明,四季養生保健,不僅要注意“天時”,在春天,還須把握“三春”各不同。
早春此時乍冷乍熱,冬寒常會“復辟”,風邪開始肆虐,易致人傷風感冒,故要加強保暖,并注意防風寒。春寒可致腦血管痙攣,誘發中風,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須加強防范,當出現中風先兆時,應及時就醫。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春節過后是甲肝的高發季節,要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這三個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入春之后,伴隨自然界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孳生、繁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等傳染病也會接踵而來。對于兒童來講,除要做好預防接種并采取相應防范措施之外,還須注意與普通感冒相鑒別,以免錯把這些傳染病誤當感冒而治療。
仲春隨著氣候逐漸轉暖,進入春暖花開時節,不少屬過敏體質的人因接觸空氣中飄浮的花粉而過敏,有的人還會發生哮喘,甚至危及生命。既往有花粉過敏史的人,應避之有時,盡量少出門。在暖風吹拂之下,作為人體外部屏障的皮膚也會受到影響,引發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病變,要加強對皮膚的保護。菜花黃時,氣流、氣壓、氣溫、濕度等氣象要素的不規律變化,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對外界環境刺激極為敏感的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出現精神反復無常,以致病情加重。冷暖交替的氣候,還會影響到冠狀動脈舒縮功能以及供血,誘發心肌梗死。總之“百草回芽,百病易發”,在大地回春、萬物萌發之時,尤其是春分前后,“冬眠”的宿疾也會不斷“蘇醒”,卷土重來,對此應高度警惕。
晚春此時氣溫日漸升高,陽氣日盛,人體產熱及排汗增加,常會發生瘡癰癤腫等化膿性皮膚疾病,兼之蔬菜淡季,還可致口腔炎、口角炎、舌炎等病患。針對這些“上火”的表現,可適飲綠豆湯、赤豆湯以及綠茶,以防體內積熱,并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少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夏天臨近,細菌開始大量繁殖,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搞好食品的清潔、消毒,嚴防急性胃腸炎、菌痢、食物中毒、傷寒、感染性腹瀉等消化道傳染病從口而入。
(摘自《當代健康報》文/江 寧)
養生莫若養性
我國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家都強調“老年養生莫若養性”。老年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性格,這些不同的性格,或有益于健康,或對健康不利。
慈祥型性格這種性格的人具有善良、溫柔、和氣、安靜、謙虛、知足等特點。這種人善于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沒有寂寞感、孤獨感和老而無用感,因而能健康長壽。
朝氣型性格這種人性格爽朗,心胸開闊,朝氣蓬勃,愛好活動,熱愛生活,對人熱情,樂于助人,適應環境變化和抗挫折能力強。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健康十分有利。
謹慎型性格這種性格的人溫順、膽小、懦弱、愛靜、多疑,對人對事謹小慎微,與人交往不多,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弱。這種性格容易加速生理和心理的衰老,而且易產生孤獨感和寂寞感,對身心健康不利。
遲鈍型性格這種人沉默寡言,膽怯懦弱,喜歡獨居,不愛活動,不善交際,應變能力差,對新鮮事物缺乏敏感性。這種性格的人抗病能力不強,容易患病。
消沉型性格這種人心胸狹窄,性格孤僻,心情抑郁,缺乏自信,意志消沉。這種性格的人容易患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如胃病、腸炎、高血壓、偏頭痛等。
自尊型性格這種人目中無人,唯我獨尊,個人英雄主義很強;好為人師,名利觀念較重;性情急躁,易于發怒,甚至獨斷專行。這種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壓、冠心病、腦血栓、肝脾腫大等疾病,對健康危害很大。
老年人如能自我分析性格特點,揚長避短,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大有好處。
(摘自《家庭保健報》文/周向前)
老人“五臟”健身法
老年人常做“五臟”健身法,可強健身心,預防疾病。
健脾法 立正姿勢,雙臂同時向一個方向搖擺。手擺向左側,頭要轉向左側,意念從胸至左足;手擺向右側,頭亦向右,意念從胸至右足,反復做30次。
健肺法 立正姿勢,雙手掌心向后,俯身擦足3次,再雙手掌心向前,俯身擦足3次,反復做10次。
健腎法 站立,雙手握拳,緊抵左右腰部,身體向兩側搖擺30次,再以雙臂伸直下垂,右手蓋在左手上,身體向兩側搖擺30次。
健肝法 站立,兩手置于身體兩側,交替下按,意念達到掌心及指尖,各做30次。然后雙手置于胸前,手心向前推,意隨手走,反復做3次,再以雙手向身體兩側平推,意念把身體濁氣通過手推至體外。
健心法 站立,左手輕握右手背部,置于胸前,然后沿胸壁移動,向右移時,左臂貼胸;向左移時,右臂貼胸。各做10次。然后雙臂交替前伸與后甩,各做10次。
(摘自《老年日報》文/于莉莉)
牛年喝些牛骨湯
善于養生者祈禱平平安安是福,身體壯壯實實是福。因為,擁有平靜的生活和結實的身體,才能健康長壽,盡享天倫之樂。
在生活中,人體的功能屬陽,飲食物屬陰。人的形體滋養全靠飲食物來支撐。進入中老年期后,形體結實,腿腳利索,氣血充盈,就應該研究吃喝的學問。“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這是《黃帝內經》對人體骨髓衰頹表現的認定。人老了,氣血逐漸衰竭,身體筋骨由強轉弱,人體血脈微循環發生障礙,這是人體機能變化的自然現象。為此,適當喝些骨頭湯十分必要。醫學證明,動物的骨頭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營養、滋補和保健功能的物質。骨髓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類黏蛋白和骨膠原,具有預防骨質疏松、抗衰老的功效。
人們常說,“骨頭的精華在湯里”。要想獲得骨頭中的精華,首先,煮骨頭湯時要把骨頭砸碎,使含有骨膠原的髓質盡可能在湯內溶解。其次,參照1份骨頭與5份水的比例熬制骨頭湯,方可保證骨頭湯的濃度。再有,煮骨頭湯時間不宜過長,時間約2個小時為好,這樣可以使骨頭湯中保留較多的營養成分。
中老年人經常喝骨頭湯,對延緩衰老有一定作用。但需注意適度、節制,不可多喝。特別是肥胖及“三高”患者不宜多喝。
(摘自《天津老年時報》文/甘露)
春練不宜出汗過多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在春季,陽氣升發,周身氣血順通,經脈舒暢,肌膚松弛,陽氣較易發泄;若要養生,則需要注意保護人體的陽氣,避免過多損耗。基于這個道理,古人提倡春季“廣步于庭,披發緩行”,即小運動量活動。
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春日鍛煉一是不要超過一定的運動量;二是不要出汗過多。否則,運動量過大,汗液排泄多了,會造成脫水。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如發汗過多,會耗人心血。另外,汗出得多,毛孔開泄,也易受風寒而誘發感冒等其它疾病,反而影響身體健康。
春練應在太陽升起后,并選擇避風向陽、溫暖清靜、空氣新鮮的場所進行。
(摘自《新民晚報》文/林芳)
食后養生三法
食后宜欣賞音樂 柔和輕快的音樂,對人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
食后宜摩腹 飯后以熱手輕輕摩腹,能促進腹腔內血液循環,加強胃腸消化功能。
食后宜緩行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強調:“食畢行步踟躕(要走不走的樣子)則長生。”可見,食后宜行步,行步宜緩慢,這對食物的消化和人體的養生是有利的。
(摘自《生活報》文/寄暢)
食后養生三法
食后宜欣賞音樂 柔和輕快的音樂,對人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
食后宜摩腹 飯后以熱手輕輕摩腹,能促進腹腔內血液循環,加強胃腸消化功能。
食后宜緩行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強調:“食畢行步踟躕(要走不走的樣子)則長生。”可見,食后宜行步,行步宜緩慢,這對食物的消化和人體的養生是有利的。
(摘自《生活報》文/寄暢)
按按翳風提神放松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勞動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長期從事腦力勞動,伏案工作,尤其是長時間面對電腦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脖子僵硬、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眼脹、耳鳴、睡眠不好等癥狀。這就是你的頸椎在報警了。要有效緩解病情,不妨試試一個保健的小偏方——按摩翳風穴。
翳風穴是顱后窩部位的重要穴位,屬手少陽三焦經。它位于耳垂后方耳后高骨和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中醫學認為,常按翳風穴具有活血祛風通絡,通竅醒神之功效。刺激翳風穴可用于治療頭暈、頭痛、耳鳴、耳聾、口眼歪斜等病癥。按摩要領如下: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緩緩用力按壓穴位,緩緩吐氣;持續數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復操作,或者手指著力于穴位上,做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可把兩種技法組合起來,每次按摩10~15分鐘為宜。此法適用于各種人群,且操作不拘于時,一天之中擇方便的時候做1~2次即可。
除翳風穴外,風池穴和完骨穴也是提神醒腦、改善大腦供血的穴位。
風池穴在項后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完骨穴在頭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摘自《生命時報》文/武峻艷)
快樂的秘方
快樂的秘方之一便是要勞動 謝覺哉曾說:“人生最大的快樂,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成果。農民勞動得到了收獲、工人勞動出了產品、醫生勞動治好了病、教師勞動教好了學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樣。”勞動之后就一定會有收獲,這收獲就是讓我們快樂的東西。
快樂的秘方之二便是要給予 1907年,高爾基住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島休養,他的兒子便在那兒住了一段日子,還在他住的院子中栽了一些鮮花,他為此大大地贊揚了兒子。不久,高爾基給他的兒子寄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你走了,你的花留下來了,在生長著。你走后,我常常這樣想:要是你在任何地方都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東西,比如鮮花、思想、美好的回憶,那么,你的生活將是非常快樂的。因為你會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會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正如高爾基所說,當你給予了別人什么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是令人非常愉快的,因為這時你會明白你存在的意義。
不知足的人是不快樂的 有一位農夫,在山林中挖到了一座金羅漢,他的老婆欣喜若狂,可是農夫卻并不怎么高興。他老婆問他:“你有了這么一尊價值連城的金羅漢,下半輩子都不用愁了,你為什么不高興?”農夫說:“可我還不知道另外17個在哪兒呢?”這樣的人是體會不到快樂的,因為他是一個不知足的人,有了好東西,他還想要更多更好的,他的心情是永遠不會快樂的。俗話說:“知足者常樂。”我們真應當學會知足。
我們靠勞動,要給予,要知足,這樣,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摘自《燕趙都市報》文/陳碧藍)
人到老年宜學水
有人把老年生活比喻為一杯冷卻后的白開水,無色無味,平平淡淡。愚以為,白開水雖然寡淡無味,但也不失為一種生活哲學。
水無論石縫巖隙,還是沼澤堿灘,都能頑強地生存,即便只是一滴露珠,也能笑迎朝霞,熠熠閃光;水是世間最公平的物質,稍有傾斜就會溢出杯面;水質透明,清澈見底,遇寒而結為冰;特別是水總往低處流,滋潤萬物,無處不往……水的這種品格,對人類的啟迪豐厚廣博,只要我們仔細咀嚼揣摩,就能領略其含義的深刻精妙。
人的一生,經歷過許多大喜大悲和種種磨難,就像一杯白開水,經過煮熬蒸騰冷卻后,任憑你怎么攪動,也產生不出任何一點沖突,你我合而為一,自然平衡,默契一致,它給人的感覺是淡泊寧靜。一旦進入這種境界,就會與世無爭,謙下自處,心境養得像海一樣,善于容納百川。
因此,每一位老年朋友,只要做到心淡如水,時時運用“上善若水”這面寶鑒,自照、自知、自處,就能精神放松,寵辱不驚,每天手捧一杯白開水,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在恬淡的生活之旅中安度晚景余年,其樂無窮。
(原載《老同志之友》文/王慶云)
學會養生享百年
活動養身:人到老年應“以動為綱”,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或郊游覽勝,或爬山登高,或練拳做操,或散步慢跑,或打球舞劍,或游泳垂釣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防病于未然,還可怡情養性,增強體質。
靜坐養神:靜坐養神,重在排除雜念,做到物我兩忘,可提高免疫力,增進身心健康。
少食養體:提倡“進食七八分飽”,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飲食調攝應以易消化、清淡、稀軟為原則,但要合理搭配營養,使其與身體需要相平衡。
寡言養氣:老人須知“開口神氣散”,話多不利于養氣,該言則言,可言可不言則少言或不言。
臨帖養性:經常臨帖,端坐凝神,專心致志,可修身養性。
勞動養德: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和家務勞動,既能愉悅心情,又能發揮余熱,贏得社會的尊重,家庭成員的愛戴。
誠樸養品:“誠”即誠實,“樸”即樸素,老年人也應注重品質修養。
寬厚養福:寬容大量則人和,人和生百福,在非原則的小事上,寬以待人,忍讓為貴,吃虧是福,則福樂無邊。
仁慈養壽:仁慈之心即善良之心,老人仁慈更受人尊敬,受人尊敬者自然心情舒暢,而心情舒暢可使身體機能處在最佳狀態。
(摘自《家庭保健報》文/陳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