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各大書店都出現了這樣一個專柜——“青春”注說。
而后就有了一群中學生圍在這樣的專柜旁看得津津有味,而其它專柜卻備受冷落;就有了校園中不少人手捧此類小說,隨著主人公的命運沉浮唏噓不已。
從《萌芽》雜志開始,再到《新蕾》系列,然后到最近創刊的《最小說》。各類專為中學生設計的雜志開始風靡校園,隨之一起大受歡迎的還有一群我們所謂的“80后作家”。
與我們相仿的年紀,大多都剛從校園生活中脫胎出來,與我們經歷相似,見識相似,見解相似,也比其它任何年齡層更了解我們這些年齡層的內心所想,無怪乎他們的作品會如此流行。
這群剛步入社會或還在經歷校園生活的寫手回顧自己曾經的生活,用文字記下自己的經歷與感悟本也無可厚非。而《萌芽》雜志以及“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創辦初衷也是給這樣的青年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文字的舞臺并激起全社會中學生對寫作的熱忱,但現在卻演變成了各寫手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脫離現實的華美書寫。
最明顯的莫過于“新校園言情”,此類言情往往是靠言情取勝,如果細細考究,并沒有多少的文學價值。甚至連情節都是模仿時下熱播的“韓劇”、“臺灣青春偶像劇”,只是將社會的大背景換成校園。因為這類平鋪直敘的作品比“正統名著”更通俗,閱讀起來更省力便流傳校園。
但流行之后呢?“青春”小說的更新速度令人結舌,以80后作家代表郭敬明為例,《幻城》剛出版時如此火熱,而現在,書店中卻絕少見到他的作品,而僅有的一兩本上也積滿塵垢。
80后的作家們是高產的,為了不失去讀者,隔幾年便要推出新作。期間還要參與各種簽售活動,如此的商業目的,如此喧囂的環境怎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曾雪芹窮盡畢生之力才有了《紅樓夢》的輝煌,他創作的艱辛又怎是這群作家新秀比得了的。而那些所謂的“華麗”,所謂的“個性張揚”,所謂的“明媚而憂傷”的文字背后是怎樣的無病呻吟與言之無物。
我不否認,也許這類作品中真的會有上乘之作,但在這個易于出版的年代,暢銷小說良莠不齊,時間是最好的檢驗師,真正好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那么就讓我們重新拿起那些在書架上屹立千百年不倒的真正名著吧。
(指導老師:吳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