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對子女的影響不言而喻。沒有父親的教育與督導,或許諾貝爾、莫扎特、撒切爾夫人等等只會是泛泛之輩。不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她們以女性獨特的視角,扮演著孩子人生引路人的角色。那么,成功人士會有怎樣的母親?怎樣的母親才會養育出成功人士?
卡內基之母:不讓你做一個小販
鋼鐵大王卡內基22歲時曾經發誓,在母親有生之年他絕不娶妻。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1887年,在母親瑪格麗特去世一年之后,年過半百的卡內基才與訂婚多年的未婚妻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是什么讓母親成為卡內基一生最愛的女子?
1848年,卡內基全家移居美國,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困。瑪格麗特的一個朋友建議,讓13歲的卡內基挎上籃子,到碼頭兜售小商品。卡內基等待著母親的答復,而接下來的一幕讓他終生難忘:正在做針線活的瑪格麗特猛地站起身來,高聲吼道:“我的兒子,去做一個小販?要是那樣,我寧愿把他扔進河里!你走!”她一邊揮舞著雙手,一邊將朋友趕出了家門。在瑪格麗特的眼里,只有那些游手好閑的人才去做小販。她寧可與兒子一起死去,也不愿讓他在小小年紀就混跡于低俗之中。
為了緩解拮據的經濟狀況,瑪格麗特挺身而出。她靠年輕時學會的制鞋手藝為一家鞋店打零工,常常工作到深夜。即便這樣,每天黃昏,她也不忘記在做活的同時,為卡內基背誦大段大段的蘇格蘭詩歌,講述寓意深刻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人生中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待他去做。正是瑪格麗特的獨立、自尊和強烈的榮譽感,激勵著卡內基向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有用的男子漢的目標而努力。
韋爾奇之母:你的大腦比嘴轉得更快
2004年6月,全球最受尊敬的CEO,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董事長兼CEO杰克·韋爾奇來到中國,參加高峰經濟論壇。韋爾奇滔滔不絕的口才征服了中國最杰出的企業家們。可誰也不曾想到,年輕時的韋爾奇曾深深受到口吃的困擾。
韋爾奇自幼便患有口吃,一直根除不了,這不斷地為他招來笑話。在讀大學期間,由于星期五天主教徒不能吃肉,韋爾奇常常點一份金槍魚三明治。結果服務員經常給他端來兩份三明治。因為在服務員聽來,韋爾奇口中的“金槍魚三明治(tu-tuna sandwiches)”就像是“兩份金槍魚三明治(two-tuna sandwiches)”,這令韋爾奇難堪不已。而他的母親格蕾絲,卻總是能為他的口吃找到完美的理由,“這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聽到母親這么說,韋爾奇再沒有對自己的口吃有過絲毫的憂慮。他深深相信母親的話:我的大腦比我的嘴轉得快。
格蕾絲還是韋爾奇生活中最好的“拉拉隊長”,她總是熱情地鼓勵和贊美兒子每一點的成績。格蕾絲最熱衷的一件事情便是給當地的報紙打電話,要求他們刊登有關兒子的消息。從球賽獲得勝利、考上馬薩諸塞大學,到獲得博士學位,韋爾奇的成功總是見諸報端。
多年以后,已功成名就的杰克·韋爾奇偶然翻出母親的剪報冊。看著那一張張泛黃的紙片,韋爾奇深情地說道:是母親給了他最偉大的禮物——自信。
羅斯福之母:割不斷的母愛
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時已年過五十,可在母親面前,他仍像個孩子。作為總統,他掌管著全國的經濟命脈,可自己的工資收入卻一直交由母親掌管。每月,羅斯福都親自從母親那里領取本月的“零花錢”。其實這并不麻煩,因為母親就住在羅斯福的隔壁。兩棟房子的隔墻也被打穿,羅斯福和母親可以自由進出。
羅斯福出身于富豪家庭,是母親薩拉惟一的兒子。小羅斯福是薩拉關注的中心,一直由她親自教育,直到14歲才被送到寄宿學校。但薩拉并不嬌慣他,而是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吃飯,跟家庭教師學習兩三個小時,休息,下午1點吃飯,午飯后學到4點。有一次,小羅斯福不滿意母親制定的嚴格作息制度,提出了抗議,要求獲得“自由”。母親認真地考慮了兒子的要求,允許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歲的兒子滿身灰塵,一臉疲憊地回來了。這一天兒子去干什么了,薩拉從來沒有過問。不過從那以后,小羅斯福又自愿回到了母親的管束之下。
年幼的羅斯福曾因患傳染病而被隔離,家人也不得探視。一日,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的羅斯福,被窗外陣陣的刮擦聲吵醒,循聲望去,竟看到母親在窗外向他揮手。一向對言行舉止十分在意的薩拉,為了不違反醫院的規定,又能見到兒子,竟然爬上了工人用的梯子。從那以后,薩拉每天都在窗外看望兒子,陪他講話,為他讀書。時隔多年,已是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還常常回憶這動人的一幕:“雖然我已經入主白宮,但媽媽當年在窗外給自己讀書的聲音,似乎還常常能夠聽到。”
福特之母:培養“天生的機械師”
汽車大王福特曾不止一次地對人提到:“我一直努力按照母親所期望的那樣生活著,按她要求的那樣去做。”福特的母親瑪麗,究竟對兒子抱有怎樣的期望?

小時候,福特的父親總是叫他學習農場事務,希望他成為一位富有且尊貴的農場主。但是,福特對開墾土地和擠牛奶、養馬、管理雞舍之類的農活十分厭惡,倒是對擺弄機械興趣濃厚。他對滴滴答答走個不停的鐘表非常好奇,總愛拆開來探個究竟,家中幾乎所有的鐘表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對此,母親非但沒有批評她,反而稱贊他是“天生的機械師”,甚至讓他用自己的織針做成螺絲刀來修理時鐘。一次,福特在學校里做蒸汽旋轉發動機的實驗。發動機達到了每分鐘3000轉,突然發生爆炸,銅片、玻璃和鐵片四處亂飛,割傷了他的嘴唇和一位朋友的腹部。母親沒有責備他,只是平靜地說:“亨利,以后做這種游戲要多加小心。”
瑪麗還常常教導福特要懷著喜悅的心情面對艱苦的工作,把工作看作是自己的責任。福特干活發牢騷時,瑪麗從不會縱容他,而是嚴厲地對他說:“生活中有許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的任務有時會是艱巨、討厭甚至折磨人的,但你必須去做。”在嚴格教育福特的同時,瑪麗也給了他無盡的關愛,讓他深深知道,如果在家里都不高興,那么在哪里都不可能高興。
就是從母親那里,福特學到了現代社會的生活方法。“天生的機械師”終于成長為一代汽車大王,將美國變成了“車輪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