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小村的西頭,路北三間低矮的平房東邊連著兩扇寬大的門,走近此處即可聽到“咕咕”的叫聲,踏進大門,叫聲隨之大而清晰,隨聲望去,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道藍綠色絲網隔離帶,透過網眼,便可看到上千只羽毛各異的鴿子,有的低頭采食、有的點頭鳴叫、有的臥著孵卵、還有的正在談情說愛。這么熱鬧的場面主人哪里去了呢?仔細一看,年近花甲的孟建民和妻子,正蹲在低矮的鴿棚下解救一些乳鴿因鉆錯窩而遭受老鴿重啄的懲罰。
提起孟建民起初創業到從事養鴿,還有段曲折的故事,完全可以用“有心載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來形容。孟建民是河北省雞澤縣吳官營鄉劉莊村人。由于家庭拮據,20多歲便做了小煤礦礦工,一干就是10多年。生活稍微好轉后,擔心危險的他于1985年回村務農,但仍不甘心貧苦,走南闖北找項目,最終上了個以玉米皮和木珠加工汽車坐墊的家庭小作坊,結果干了一年賠了3萬多元。不服輸的他又借款1萬元買了輛二手面包車跑客運,跑了一年又虧了萬把元。無奈之下,與財運無緣的他讓妻子耕種幾畝薄田,自己在本鄉花廠做臨時工維持生計。
外債多年未能還清,三個兒子漸漸長大使建民愁在心里。1999年,他的工友閆雙印看建民整日苦悶不樂,便送他一對鴿子喂養讓其解悶散心。沒有想到這對鴿子第一年就繁殖了8對,一日一個小商販進村叫買收鴿子,正缺錢的建民賣了14只乳鴿得款80元,這再次喚醒了他埋在心底多年的致富夢,他想:要是多養些種鴿不就可以致富嗎?后來他把小鴿全留下做種鴿,很快達到200來只,可喂養了一年多卻沒有賺到錢,認不出公母不必說,他連鴿子需要一對一配對都不知道,結果好多鴿子沒有配上對,致使繁殖率低下,根本不能以開始一對鴿子的盈利用簡單乘法計算。后來他聘請了附近村的養鴿老手為顧問,不斷摸索學習,種鴿配對率、繁殖率和疾病防治能力大大提高,即便是禽流感嚴重發生期和養鴿不景氣的年份,他都能頂得住并獲得較好的收益。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有了一定養鴿技術和實踐經驗的孟建民,前年在村頭1畝多責任田里蓋了三間小平房并打起圍墻,開始規模化散養鴿子,這年他養了200對,獲利1萬五千元;去年養了500對盈利4萬元,今年他又擴大了再生產養殖種鴿達到750對,成為雞澤縣最大的鴿子養殖戶。
近日,筆者再次來到建民的養鴿基地,曲周縣的商販正在上門收購乳鴿:商販小趙說:我們每天串村收購三四百只乳鴿,每個星期來建民家收購一次,一般每次可以收購乳鴿150只左右,這次收了他158只,一只13元,他一個星期就可以獲得毛利2000多元。建民微笑著數著小趙付給的乳鴿錢,高興地說:真沒有想到,十年前工友送給我的一對解悶鴿子,如今成了“聚寶盆”,照現在出欄計算,今年少說也能賺個六七萬。鄰居老劉說:在建民的帶動下,目前我們這個只有幾百口人的小村已有十來戶正在試養,還有許多外鄉返鄉農民工慕名前來購買種鴿和學習養殖技術,我看建民的鴿子不單是他家的“聚寶盆”,很快也將成為周邊村莊養鴿戶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