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年前的今天上午,我躺在醫院的手術臺上,兩個小時時間完成了曾經生命的全部過程。
手術室,在許多人的眼里是令人恐怖的地方。
不知為什么,在手術室里我的感受卻顛覆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那每每,曾經的沉重和不安傾刻間竟然蕩然無存。原來,在手術室里我見到了我的兒子,他是一名心胸外科的醫生。
“你怎么也來了?”我問兒子。
“是我叫他來的,你是他的父親嘛。”有人對我說。
孩子科里的同事大部分我認識。可這時候手術室里的人穿一樣的衣服,戴一樣的帽子和口罩,我分不清是誰了。聽起來聲音不大,象是上了年紀的人,以前沒見過。(后來孩子告訴我,說話的人是醫院里最好的麻醉師)主刀的還沒有來。是孩子從省城請來的,很有名氣。
我躺在手術臺上,有這么一撥子人在周圍,我的心憧憬著,期盼著,好象有一股長期蟄伏著的生命所承擔苦難的韌性和耐力頓時釋放了。我有了信心和勇氣。
一個護士模樣的女同志開始給我打針。針頭是從腳面扎進的。
都說人的生命是無定的,原來生和死不過在一線之間。“死”竟是那樣逼近著我。
我沒有了知覺,沒有了思維,沒有了記憶。什么煩惱憂愁、喜怒哀樂、痛苦糾葛統統都飄然離去了,留下的不過是一具任人宰割的軀體。
手術成動了。
在一陣冰冷的顫抖之后,原本歸于純凈的生命,已被置放在一塊溫暖的地方。我恢復了自我,只不過自由之身不自由了。
從一張張熟悉的臉上,我看出來天堂的陽光還在我身上時隱時現,原本忐忑的心仍被一片陰霾籠罩著,在我的周圍彌漫著淡淡的恐懼氣氛。
二
有許多事情,冥冥之中還是有預感的。
年前體檢還好好的,還不到一年時間,現在怎么成這樣子?我不敢想下去。一種對恐懼的本能的敏感,讓我的頭腦一片空白。
現在回想起來,很難想象那幾天我是怎么度過的。總覺得天灰的,地昏暗暗的,風也格外地涼。我的心在低落,很低,很低,低進塵埃里,陷入黑洞中。周圍的世界變得混沌起來,讓人有一種失重的感覺。我好象是一葉扁舟在波濤洶涌的大海浪尖上漂流。時而無助,時而絕望,時而寂莫,時而迷惘,在飄忽虛緲的萬般無奈中掙扎。
我開始對生命產生了敬畏和憐憫。我想到生和死,想到自已從哪里來,應該要到哪里去。我想到了死亡,想到了塵世將會遠離,也想到了我死后的世界。
不知道為什么,當對“死亡”進行了一番思考后,我的思維空間竟從“死亡”的現實中跳出來。我開始感到釋然了,一切變得簡單起來。原來人生的舞臺總有收場的時候。對死神在周圍的睽睽存在,我已不再用恐懼去拒絕了。因為有了死亡,人的生命才會獲得真正的意義。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一種形式,作為生的終結,是每個人生所擁有的,是人類生命輪回中“最輝煌、最耀眼”的時刻,有什么值得害怕呢!
一
五年前的今天上午,我躺在醫院的手術臺上,兩個小時時間完成了曾經生命的全部過程。
手術室,在許多人的眼里是令人恐怖的地方。
不知為什么,在手術室里我的感受卻顛覆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那每每,曾經的沉重和不安傾刻間竟然蕩然無存。原來,在手術室里我見到了我的兒子,他是一名心胸外科的醫生。
“你怎么也來了?”我問兒子。
“是我叫他來的,你是他的父親嘛。”有人對我說。
孩子科里的同事大部分我認識。可這時候手術室里的人穿一樣的衣服,戴一樣的帽子和口罩,我分不清是誰了。聽起來聲音不大,象是上了年紀的人,以前沒見過。(后來孩子告訴我,說話的人是醫院里最好的麻醉師)主刀的還沒有來。是孩子從省城請來的,很有名氣。
我躺在手術臺上,有這么一撥子人在周圍,我的心憧憬著,期盼著,好象有一股長期蟄伏著的生命所承擔苦難的韌性和耐力頓時釋放了。我有了信心和勇氣。
一個護士模樣的女同志開始給我打針。針頭是從腳面扎進的。
都說人的生命是無定的,原來生和死不過在一線之間。“死”竟是那樣逼近著我。
我沒有了知覺,沒有了思維,沒有了記憶。什么煩惱憂愁、喜怒哀樂、痛苦糾葛統統都飄然離去了,留下的不過是一具任人宰割的軀體。
手術成動了。
在一陣冰冷的顫抖之后,原本歸于純凈的生命,已被置放在一塊溫暖的地方。我恢復了自我,只不過自由之身不自由了。
從一張張熟悉的臉上,我看出來天堂的陽光還在我身上時隱時現,原本忐忑的心仍被一片陰霾籠罩著,在我的周圍彌漫著淡淡的恐懼氣氛。
二
有許多事情,冥冥之中還是有預感的。
年前體檢還好好的,還不到一年時間,現在怎么成這樣子?我不敢想下去。一種對恐懼的本能的敏感,讓我的頭腦一片空白。
現在回想起來,很難想象那幾天我是怎么度過的。總覺得天灰的,地昏暗暗的,風也格外地涼。我的心在低落,很低,很低,低進塵埃里,陷入黑洞中。周圍的世界變得混沌起來,讓人有一種失重的感覺。我好象是一葉扁舟在波濤洶涌的大海浪尖上漂流。時而無助,時而絕望,時而寂莫,時而迷惘,在飄忽虛緲的萬般無奈中掙扎。
我開始對生命產生了敬畏和憐憫。我想到生和死,想到自已從哪里來,應該要到哪里去。我想到了死亡,想到了塵世將會遠離,也想到了我死后的世界。
不知道為什么,當對“死亡”進行了一番思考后,我的思維空間竟從“死亡”的現實中跳出來。我開始感到釋然了,一切變得簡單起來。原來人生的舞臺總有收場的時候。對死神在周圍的睽睽存在,我已不再用恐懼去拒絕了。因為有了死亡,人的生命才會獲得真正的意義。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一種形式,作為生的終結,是每個人生所擁有的,是人類生命輪回中“最輝煌、最耀眼”的時刻,有什么值得害怕呢!
身體檢查的結果,終究對我的內心沖擊是巨大的。面對生命中許多自已無法掌控的東西,我只能靜靜地等待。等待需要心理上的鎮定和從容。所謂心若止水,實際上很難做到,但別無選擇。
有了“死亡”的警醒,我開始對生的追求變得主動,變得積極起來,覺得對自已短暫須臾的人生需要倍加珍惜了。
三
我曾寫過遺囑,是在做手術的前一天。
記得那天晚上,老伴在給我準備手術后要用的東西。我象往常一樣坐在床頭看電視。突然想起明天要做手術了,如果出現萬一怎么辦,總得有個交待啊!
我從包里拿了張紙寫起來。因為平時我看電視時有寫東西的習慣,所以老伴并不以為我在做什么。
遺囑很快寫好了。就象平時出差一樣,只是將臨走時把我對孩子要說的話寫在了紙上。我把它放進隨我多年的公文包里。以這種方式安排自已的生后事,我想是最合適的了。
五年過去了,直到現在我沒有打開過塵封的遺書。但那天晚上的過節卻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記憶里,緊緊地伴隨著我。
也許是因為有過寫遺書的經歷,我曾被成都一個名叫佘艷(1996-2005)女孩安排自已后事的故事感動得流淚。(報載:該女孩原為棄嬰,2005年患白血病,她知道貧窮的養父是治不起她的病的,便在病歷上簽名要求放棄對自已的治療,并將社會給她的捐款留給與她患一樣病的孩子…)也曾被集聾、啞、盲于一身的美國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勒(1880-1968)在加州的“遺囑”所震憾。(其實海倫1968年3月逝世時并沒有留下遺囑。所謂加州的“遺囑”,是一個叫韋伯·巴內特的殘疾人在世界各地征集來的“海倫遺囑”中的一份,2003年3月被加州以法津的形式確定)作為生命的弱者,她們那充滿感恩和堅強的人生,其價值已不是生命長短所衡量的了。
我曾多次與病友在一起交流。我知道他們也如我一樣有過暗夜里徘徊的心歷,也許是在過去,或者是在現在,都有著一樣刻骨銘心的故事。面對靈與肉的痛楚的折磨,悲愴是無濟于事的。只有堅定的信心、不言棄的精神和翻越高山峻嶺的勇氣,才能使我們撐住磨難的驚怵。如果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得作百分之百的努力。留住生命的陽光,在歲月的塵埃中燦爛。
如今當記憶已經成為往事的時候,我已無需將我曾經遺囑的內容告訴世人。因為那是我在人生最暗淡的時刻寫下的,現在我也不拿它做什么了。我生命的腳步已不再慌亂,心中的溝壑也已掠過了萬水千山。
我是幸運的。
四
一次災難就是一次人生的涅。
怎樣寂熄一切的煩惱,圓滿一切“清靜功德”,在“斷滅”生死輪回后獲得精神境界的跨越,的確不容易做到。但人的生命會因為堅信而變得堅強,因為希望而變得堅韌,因為有愛而變得堅硬。有生死不離的親情的伴隨,是能夠跨越險阻,走出艱難的。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兒女雖成家立業,但他們仍是我永遠的牽掛。
在我手術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我的兩個兒女都有了孩子。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是因為我的原因才要孩子的,是要讓我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第三代。我的老伴告訴我,當初女兒得知我身體出了問題,頓時都懵了,顫抖的手怎么也按不出電話號碼來。我是能夠體會兒女們的心情的,因為我本人就是從小失去母愛的人。
兒女的孝心,讓我欣慰。家庭的親情,給我信心、希望和力量。我在想:為什么有時候人的生命是那樣不堪一擊,為什么有時候又會堅韌無比?看來精神的力量是會創造奇跡的。
經歷之后,心有戚戚。人要學會接受生命的殘缺。既然過去了,就讓它過去。相信風雨過后總會有陽光。
歲月是屬于時間的。生命從來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旅程。人生的每一分鐘都會有變數和莫測。我想這正是生命的美好和迷人之處。既然我們已有了“今天”這個禮物,那就得好好珍惜。至于明天,只要什么都能扯開,看淡,我們面前會是一片璀璨。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那些從不幸中崛起的人,才配得上命運的垂青和饋贈,也只有他們才真正和命運會過面,至于遭受點打擊就一蹶不振的人,他們根本就沒有命運。他們所擁有的,只不過是幾個小小的不幸而已。”一一海倫加州的“遺囑”,應成為我們人生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