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困苦的經歷,是寶貴財富,往往體現一種精神。它常常伴隨著你,使你時時感覺到它的存在。你可以懷念它,但在你沒有深刻地理解它之前,很難充分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人有價值的記憶也是很寶貴的財富。有些人物、有些場景、有些話語,在你剛剛接觸的時候,不一定能理解它;當你進行著反復地回憶和思索,認真地理解它的時候,才能深刻地感覺到,并永遠地留在你的記憶中,銘記在你的腦海里。
由于對東北抗聯艱難困苦斗爭生活追憶的某些奇異的法則,2007年6月中旬,為幫助中央電視臺在抗聯原駐地現場拍攝專題片《采山菜曲》,我跟隨著東北抗聯老戰士、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同志帶領的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來到地處革命老區依蘭縣的月峰山。
月峰山海拔近千米,位于小興安嶺南坡,南臨依蘭縣,北靠伊春市的南岔地區,西依通河縣,東接湯原縣,是當年抗聯重要的大交通站。山下有巴藍河潺潺流過,河的兩岸是疏朗的樹林。樹葉綠的發黑,顯然黛色是一種別有意義的美,由近延續至遠處。直至山頂的綠樹和天上的白云廝磨。東岔河、中岔河、西岔河分別流入巴藍河。它奔流向前,越流越急,要沖破各種阻力和障礙,然而河面越來越寬時,水流也漸漸平緩下來,流入松花江。巴藍河是抗聯后方基地的重要交通運輸線。
夏季,巴藍河之美,美在它的水色。那個清澈,那個翡翠般的綠,那個飛濺的潔白浪花。清澈、翠綠、潔白、這三種視覺效果是紛紛攘攘、難分難辨,而又水乳交融在一起,進入了美好的佳境。
冬季,大地一片銀裝素裹。山頂一片素白,天上的云彩片片潔白,遠遠看云難以分清,哪是白雪,哪是白云。巴藍河河面上結起厚厚的冰層。被冷雪染白的樹林,強勁的朔風吹來,樹海揚波,白色的雪浪,此起彼伏。然而正是寒冷到極點的時候,人們捉摸著,春天還能遙遠嗎!
此時此刻,上午的陽光普照著大山,透過樹間的夾縫,射了進來,矮矮的叢林,幼嫩的松樹、云杉和白樺樹,在陽光下顯得耀眼生花。山間小道上吹來溫馴的微風,往往是從繁花的山林里吹度過來,帶來了一股幽遠的清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著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空氣總是明凈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這月峰山秀美風景畫片似的全部展露在你的面前,供你鑒賞。
然而,我們每個人沒有那份閑情去欣賞這美景,都心情沉重地一步一步地跟著抗聯老戰士重走抗聯路,重溫和弘揚抗聯精神。
八十四歲的李敏老人,原是東北抗聯第六軍的女戰士。她當過炊事員,做過軍裝,護理過傷員,擔任過廣播員,參加過激烈的戰斗,吃過多種不知名的野菜和樹皮,啃過樹根,嚼過獸皮,還燒吃過老鼠。
七十多年前,她在月峰山上,找到了抗聯部隊,參加了革命,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女戰士。這山上布滿了她的足跡,對山上的每一塊巖石,每一株樹,每一棵草都充滿了深情。月峰山曾為抗日戰爭做過貢獻,它是東北抗聯部隊與日偽敵人進行生死搏斗的見證,是抗聯勇士們艱難困苦斗爭生活的見證,是抗聯精神的見證。
李敏同志雖是老紅軍、老抗聯戰士,但她從不以老革命自居,一貫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她特別關心生活仍然有困難的同志和老戰友。抗聯老戰士吳玉清等同志,住房長期沒有解決,有的冬天在屋里還要戴帽子睡覺。李敏同志主動向有關領導匯報情況,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困難。李敏雖屬高齡,但身體很好,爬山自己走,不讓人扶。過寬一米左右的溝坎時,一跳就過,別人為她擔心,她幽默地說:“要善于運用物體慣性作用的原理。”李敏老人晚年繼續發光發熱,足跡踏遍了抗聯戰斗過的山山水水,將她所知道的抗聯戰績地、烈士犧牲地、抗聯基地做標記,留給后人。李敏老人一再強調說:“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省的抗聯戰績地等應該成為紅色旅游的主線。”
越往上爬,山越陡,李敏老人越有精神頭。在迎面幾十米高的巨石下,老人告訴我們說:“這是阻擊石,是抗聯第三、六、九軍部隊阻擊敵人的重要戰場。1936年至1938年,在此處成功阻擊敵人進攻30余次,殲敵數百人。”頓時,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激烈戰斗的場面,日偽軍像賊一樣,瞇著老鼠眼,匍匐著向山上竄動。抗聯勇士們在巨石后居高臨下,舉槍瞄準敵人。頃刻間,機槍聲、步槍聲、手榴彈爆炸聲響成一片,敵人被打死打傷數人,其余的抱頭逃竄。邊走邊想,又上一段山路,老人指著一片小樹林中間一塊大平石頭,周圍幾塊小平石頭說:“這是當年北滿省委領導人接待各地黨組織負責人的臨時會議地址。現在看來不起眼,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還很優越啦!”我們撫摸著每一塊平石,在感受當年工作和生活的氣息。爬到一個山洞前的平地上,老人深情地告訴大家:“這是當年抗聯第六軍的臨時醫院。1938年3月,抗聯六軍帽兒山醫院被日偽破壞后,裴成春、穆書琴、金佰文及我和醫官王耀鈞等同志,將20名傷病員安置在此山洞和洞口外,作為臨時醫院。”大家都去觀看山洞。這是個天然山洞,洞深約58米,面積約30多平方米,成長條形,地面凹凸不平,越往里越低,冬暖夏涼。老人深思地低下了頭,仿佛是對犧牲戰友的默哀,片刻后突然猛地抬起頭,兩眼放出堅定的目光,對大家說:“唉.當年的條件艱苦啊!日偽經濟上的封鎖和軍事上的‘討伐’,我們沒有最基本的醫療條件和藥品,可再難也難不倒抗聯勇士。我們頂著寒風,漫山遍野地尋找和扒帶刺的老鴰眼樹皮,煮成水給傷員洗傷口,用煮后的樹皮敷在傷口上,起到消炎作用。又采集中草藥冬青煮成水,給凍傷腳的病員洗腳。就地取材解決部分藥品缺乏的問題。洞里和洞外地面不平,用樹枝鋪在上面,再鋪上草和樹葉就很滿意了。”她指著洞口接著說:“醫官王耀鈞在洞口的左側,我們護理人員在洞口的右側。”一位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的女隊員對山洞里里外外反復認真地看了兩遍,深有感觸地說:“山洞實在太簡陋了,但它給抗聯做出的貢獻太大了,意義太深遠了。”大家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山洞,跟隨老人爬到山洞的頂端,她站在當年設在這里的第二哨位上告訴大家:“這里地勢高,一有敵情馬上就知道,可以及時地做好應敵的戰斗準備。”接著指著左前方說:“那里是抗聯部隊的鍋灶和軍馬場。”又指著正前方下面說:“那里是四塊石抗聯遺址和抗聯井。”
在四塊石抗聯遺址有一座十多米高的石碑,上面刻著“四塊石抗聯遺址紀念碑”大字,石碑前面約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草坪上,身著抗聯戰士服裝的女宣傳隊員們跳著歡樂的《采山菜曲》舞蹈。中央電視臺的導演、攝影師和女宣傳隊員們恰又回到幾十年前抗日戰爭年代,認真嚴肅地拍下了一個個鏡頭,在下面相距不遠的抗聯井又被稱為仙女井旁,又拍了抗聯女戰士洗野菜的鏡頭。
在李敏老人的帶領下,大家爬上了月亮門,月亮門是山頂下面一個透穿的石洞,形體象一個門的樣子,人們稱之為月亮門。在門前上方有鐵片制成的紅色“月亮門”三個字鑲嵌在石壁上。面對門的右上方鑲嵌著一塊黑石板,上面刻著李敏等人在1938年合寫的詞《采山菜曲》:“曉風拂拂,早露滾滾,云霞燦爛,如堆錦煙霧……月峰高,青山美……”用原民歌《采茶曲》曲調,填上這首詞,配合成歌曲,當年抗聯女戰士的歌聲灑滿月峰山巒。李敏老人說:“這月亮門為革命做過貢獻啊!在它附近的一些秘密石縫中、石塊下、樹根底是北滿省委與各地黨組織交換信件的地點。”邊說邊把大家帶到月峰山頂的觀月臺。
在觀月臺上居高遠望,正是云開日朗,景物清明,腳下的群峰盡收眼底。大自然所賦予的景致使我失聲驚呼:“多壯闊的月峰山啊!”這座座山峰在遼闊的空間里迂回蜿蜒,千重萬疊,向著那渺渺茫茫的天際奔馳而去。那山勢雖不算聳峙峭拔,卻綿延而深廣;雖不算奇偉瑰怪,卻雍容而秀麗。這大山深壑竟是洶涌而起的千傾碧濤。那浪峰是綠的,那浪谷也是綠的;既有棱角,又很柔和。千層綠浪在我們腳下奔騰澎湃,朝山下平野逶迤而去,一望無際。
李敏老人坐在觀月臺的石桌旁,莊嚴而溫和地對大家說:“給同志們講講,我十三歲的時候,被一位革命老人李升帶到這里參加抗聯部隊的經歷”。
由于母親已病故,父親和哥哥都參加了革命,1936年,13歲的我也決心參加革命,找抗聯部隊。一位抗聯老交通員,名叫李升,把我和李桂蘭從湯原縣的南江沿村抗聯六軍一師地方被服廠和洼達崗村(香蘭)帶到月峰山月亮門。那時候全靠步行,走了兩三天。李升老人當年在俄國修過鐵路,后來又趕著馬車跑哈爾濱到黑河的郵政。‘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年秋天,他被偽軍部隊抓去拉運子彈,路途遙遠,坡陡載重,押車的偽軍坐在車上毫不體諒,一見馬停下拎起棒子就打。李升憤怒了,車過依蘭境,乘偽軍不備,操起棒子把他打死,連人帶子彈全部推入江中。事發后,家人都被敵人殺害了,他投奔了共產黨,由馮仲云介紹入黨。入黨后,長時間做黨的地下交通工作,護送干部,傳遞文件,足跡遍布黑水白山。李升老人帶我走的時候,正是天寒地凍的嚴冬,烏云密布,狂風卷著雪花,呼嘯著,翻滾著,遮天蓋地而來,整個世界混混沌沌。幾十年前,我也是站在這個觀月臺上,迷迷蒙蒙地看見縣城里的房子,真是羨慕極了。我問李爺爺,那是什么地方啊?李爺爺告訴我說,那是依蘭縣城,多好的地方啊,都讓日本鬼子給糟踐了!李升老人說完就去月亮門固定秘密地點交換信件。他的衣服上全是補丁,當時我不明白,后來才知道每塊補丁里都有重要的信件啊!我在月亮門下面的雪地里行走。突然,撲騰一聲,我掉進冰窟窿里,急忙大聲嚷:‘爺爺救命啊!’李升老人急忙遞過一根樹干,把我拽上來。這就是后來馮仲云命名的抗聯井。我的腿和腳都是水。又是天寒地凍,雙腿雙腳和全身都很冷。李升老人把我們帶到月亮門側面的蕭山洞邊上,點起篝火,把我的褲腿和鞋都烤干。夜晚,篝火旁我們爺三個在冰天雪地的山洞邊休息。第二天,找到了離月峰山北30公里地處巴藍河上游的北滿省委駐地,省委書記馮仲云通知安排我們到抗聯第六軍四師。在抗聯部隊里,經歷了多少個生死拼搏的日日夜夜,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所以,每當我回憶起艱苦革命經歷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在月峰山上艱難而幸福的篝火雪夜。任何人干任何事業的時候,要重視‘開始’,更不應該忘記‘開始’,‘開始’的意義勝于‘繼往開來’啊!”
聽完李敏老人講參加革命艱辛斗爭的經歷,人們都被深深地吸引和受到深刻的教育。使我們對月峰山上的阻擊敵人的巨石,接待各地負責人的臨時會議地址,臨時醫院的山洞,秘密交通站的月亮門,乃至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無形地增添了一種難以表達的敬仰。默默地萌發激情和對已逝歲月思戀依依,同時也接受了一次莊嚴的人生檢閱。走進那一段難以忘懷的時光,感受那種體味,融合那種情感,從而凝練、升華對曾經革命艱苦閱歷的再一次熟悉和崇拜。要像讀一本革命史那樣,重新認真地閱讀。
月峰山是平凡的山,但又是不平凡的山。它上面寫著抗聯勇士每時每刻的斗爭生活,記載著每一次消滅敵人的豐功偉績,傳頌著為祖國、為民族、為人類的一種忘我的抗聯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要用圣潔崇高的語言將其鑲嵌和填寫,讓時光和歷史不留下遺憾和疑惑。我凈化的心靈由此而產生。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是碌碌無為污穢了你的生命歷程,還是孜孜以求支撐著你的人生脈絡,是自欺盜世的庸俗與僥幸換取世俗的虛偽光環,還是自信忠誠的純正理念書寫你的人生價值。崇高的理想世界,高尚自由的世界,屬于一種頂天立地的人的世界,應當由不被污垢、邪惡玷污的生命盾牌簇擁著永遠向前。英雄人物由此而產生,他們創造著永遠的歷史真實,歷史真實的永遠。
跟著一位在生死線上掙扎過,而又最能理解人生真正價值;一個在艱難困苦中度過,而又感到現實生活幸福的老人,行坐在這厚重的山林之中;我祈求以圣潔的真實故事完善、洗濯和凈化人的心靈,追味過去,思考未來。力圖使人們感悟和思索:要創造改革開放后中華民族的新成就,新發展,應該有怎樣的光輝言語和壯麗的實際行動,發揚怎樣一種奮發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