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漸次公布結果,我估計中國又將顆粒無收,而且在未來一段時間都無望拿獎,楊振寧不是說了么:“在20年內,中國本土包括香港、澳門一定會有諾貝爾獎級的科技成果出現。”(10月8日中國新聞網)
下結論應該以事實為依據,楊振寧憑什么放出狂言?不過不要緊,反正大炮放出去了,落哪算哪,20年后的事他管不了那么多。
其實,一個諾貝爾獎算得了什么,拿不拿又有什么關系?有人統計,至今已有8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而成立60年的新中國,沒有冒出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我們不也喊著燦爛文明走過來了么。而況,區區幾百萬獎金,對于那些在中國頂級大學和科研所里的精英來說,一兩個項目就能搞定了。
然而,諾貝爾獎畢竟是物理、化學、文學、經濟領域的最高獎項,是這些領域名副其實的奧運會,其榮譽和標志性意義不言而喻。多少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有沒有產生世界級的知識精英,一個民族有沒有為世界貢獻偉大的文明,處處要爭個贏的中國人有“諾貝爾情結”很自然。
很可惜,諾貝爾獎不是奧運會,如果是憑吃苦力、下死勁就能奪冠,我們完全可以用“舉國體制”培養幾個體育精英,包打天下。但要獲得諾貝爾獎就不能這樣,它不是“體育”比賽,也不只是“智育”比賽,歸根到底是“創育”(創造)比賽。
中國人并不蠢,如果僅僅是智力的比賽,中國沒有理由不拿諾貝爾獎。那些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比如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都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智力不差外人,又不能拿獎,只能說創造力太差。
人天然地具有探求真理和進行創造的本性,只要條件許可,不受壓制,這種本性就會自然釋放出來,這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內在動力,也是人的發展的自我要求和體現。我們絲毫也不必擔心人沒有創造力,盡管不同民族和人種可能存在創造力的大小、取向之別。而是擔心創造的自由有沒有得到充分尊重與保障,因為創造的自由首先是自由的創造,就是對既存的挑戰,寬容才變得極為重要。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拿不了諾貝爾獎,是學校教育的淪落。這固然不錯,但是我們不能單純指望學校教育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民族的文化和制度恐怕都應該進行反思。當一個孩子在家里就被告知要“聽話”,唯唯諾諾,進了學校很難有創造力;一個在學校里稍為培養了一點創造精神的人,出到社會要乖乖聽任種種權力的無端訓導,也會抹殺創造力。
耶魯大學校長施密德特稱中國的大學,“缺乏解放人的個性,培養人的獨立精神的特點”,這恐怕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的客觀分析。“淮南為橘,淮北為枳”,跑到國外去就能拿諾貝爾獎,也反證國內缺乏創造的自由空間。我們的教育不是要像奪取奧運會冠軍一樣去拿諾貝爾獎,但如果每一個人天然的創造力得到自由地發揮,只怕我們會拿諾貝爾獎拿到手酸。
選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