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越多越興奮?男友不再像從前一樣呵護體貼?職場新人高調還是低調?嗯?這些問題之間有什么聯系嗎?如果不得要領,并且好奇存疑,那么,你肯定對“貝勃定律”感興趣。
先講一個故事:女友和前男友分手,原因是,該男太殷勤,讓她體會不到幸福感——飯局、電影、郊游,每個周末輪著來;玫瑰,衣服、飾品,每個節日輪番上;她一個電話,該男馬上出現;她一瞪眼睛,該男馬上賠不是。而現男友淡得很,隔三岔五才一個電話,約會更是一個月沒幾次。把女友給吊得那叫一個癡,只要該男一個電話或信息,她即使正在逛街喝茶,也馬上撂挑子走人。
一物降一物?或許除此之外,還有“貝勃定律”在操縱人的感覺。
貝勃定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對他(她)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1塊錢一份的報紙變成了10塊錢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計算機漲了100元,你一定不會有什么大的反應。
記得看過一個小故事,情人節前兩個月,兩對情侶中,一位男士每個周末送女友玫瑰,而另一位男士直到情人節那天才送了女友一束玫瑰。誰比誰更幸福?結果或者你已經猜到了,天天收到花的女士抬眼看了看,只收到過一次花的女士則欣喜若狂。
無怪乎“殷勤男”讓人乏味,不是殷勤惹的禍,而是我們的感覺味蕾疲軟了。強烈的刺激過后,一般的刺激已經讓人無動于衷。
想想看,購物時,你是不是對原本幾千塊、現在1折起的奢侈品特感興趣,在一年一度的打折季中為搶得一杯羹而沾沾自喜;卻對原本幾百塊,現在1折封頂的平價品嗤之以鼻,嘴里嘀咕,天天打折天天打折真沒勁。
辦公室里,作為新人的你忙前忙后拿報紙收快遞,而隔壁的新人卻如同屁股長了釘子一坐就不起來。一個月后,你終于累了快餐盒飯不想去取了,此時隔壁新人站了起來。同事們抱怨你“大不如前”,卻夸贊他“進步”。此時你是不,是特不平衡?變的不是你,而是別人的心理感受。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并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異。這就是“貝勃定律”給我們帶來的錯覺。
生活中,“貝勃定律”更是比比皆是
我們總是抱怨男人婚前婚后判若兩人,婚前即使一堆事情也會在約會到來之前加班加點全部搞定,婚后即使一點事情也會在你提出逛街邀約時成為擋箭牌。有沒有這樣想過,婚后其實他做得更多,買計算機買基金換燈泡交電費自不用說,你生日結婚紀念日孩子百天哪樣不用他操心?而婚前,我們的期待是不是比這少得多?
我們總是對父母的嘮叨煩躁不已,早上出門,媽媽背后追著,帶著傘,快下雨了,你偏不,可是下課后,真的就下雨了。媽媽又來接,你習以為常,這不是應該的嘛!可是有天,同學來找你一起上學,提醒要下雨,帶傘,你卻帶了。下課真的下雨了,你感激涕零,多虧你的提醒!不是嗎?我們對路人的幫助都會心存感恩,卻把親人的關心當做家常便飯。
對朋友,對親人,對戀人,都應該好,這沒話說。然而,卻不能一下付出你的全部。想想,當你的精力到達極限后,你將再也無法投入更多,而這時,別人的期待卻還在增加,稍不留意,你就成了被抱怨的對象。其實,這種情況就是貝勃定律在作怪。知道了個中奧妙以后,也許我們可以把握好自己的熱情,不會像以前那樣一味地重復某種刺激,至少我們可以改變刺激的方式,或者是不定期地給予刺激,那樣就不會事倍功半了。
熟讀此律,讓愛由淺入深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也常看到貝勃定律的效應。許多家長喜歡用金錢的刺激來促使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比如承諾考第一名獎勵200元,進步一個名次就獎勵50元,等等。在家長眼中,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了錢,孩子就可以買到他喜歡的東西:零食、漫畫書、明星海報、碟片等等。也許,一開始,這個獎罰制度還是很吸引孩子的。但實際上,不用多長時間,孩子就會漸漸厭倦這種“獎勵”。他們的態度和反應大大出乎家長的意料:“有很多次,我的成績完全達到了爸爸規定的要求,但我都沒有向爸爸要獎賞。爸爸也問過我為什么,我只是笑了笑,沒有告訴他。”問起原因,孩子撇了撇嘴,不屑一顧地說道,“告訴他就能理解嗎?在你們大人眼里,似乎我們都是一群小財迷,為了一點點錢,就會奮不顧身的。”
其實,任何一個人,對于那些他不是極其需要的物質的刺激,也許一開始還是有點反應的,但很快他就會適應這個刺激,并進而對這些刺激再也沒有興趣了。對于家長來說,切勿簡單地以金錢或其他物質刺激來促使孩子努力學習。一方面,這有可能讓孩子無法體會到學習本身的意義所在,更重要的是,一旦貝勃定律發生作用,那么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只是基于現實功利才要求他們學習的,并不是真正在乎孩子自己的感受。
當然,這不是說完全不能使用物質刺激。在孩子尚沒有學習興趣之時,物質刺激可以作為一種手段,但這需要一個由少到多的過程。隨著刺激的增大,家長要同時給予孩子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必要時還應撤去物質刺激。這樣,才能讓孩子由淺入深地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從而領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