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在一片灘涂與鹽堿地上的中新天津生態城,與前車之鑒東灘相比,步子走得更謹慎小心。用20 年時間,從零開始打造的這個生態家園顯然希望形成一種示范效應。
時值5 月的小假期,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施工仍然緊鑼密鼓,如果不是黃沙漫天,一上漢北路就可以看到停駐在港口的“基輔號”航母。東西向、四車道的漢北路貫穿開發區,是生態城的軸;“基輔號”停駐的港口是生態城亟待拓展的“海洋經濟發展帶”,也是總體規劃中8 個經濟功能區之一的“海濱休閑旅游區”;隔著漢北路,8 個功能區與一座橘色的建筑遙望,這就是跨漢沽、塘沽、大港三個城區建造的生態城項目的“司令部”——服務中心,也是目前生態城惟一完工的建筑物。
由中國和新加坡合作在天津建造的這座城市,將借鑒新加坡等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和技術,預計耗資百億。
鹽堿地上建生態城
“司令部”要服務的面積只有30 平方公里,20 年后,44 萬人會住進來。開車轉一圈,海邊的這塊螺狀區域遍布著鹽堿地、污水庫和荒灘。最大的污水庫——周邊開發區化工企業的氧化塘就在核心區附近,給新城用水增加了重金屬污染的風險。“如果我們能在選址階段就參與進來就好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楊保軍表示。天津城市的發展軌跡因循入海口展開,多條水系自西向東由天津入渤海,而天津城區內的河流則多匯入生態城西南部的永定新河。此生態系統經受濱海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又將迎接中新生態城建設的施力,“如果把這個河口逼緊了,整個區域將面臨很大的生態風險。”
因此,如果沒有一定想象力,你很難構想這里將實現怎樣的生態。然而按照規劃,20 年后40% 的鹽堿地將變成綠地,污水庫要成為清水湖,水龍頭里的水要能直接飲用。也就是說,改變生活方式的前提,是要對這里的地貌做翻天覆地的大改造。
位于核心的氧化塘首當其沖,通過疏浚、脫水、穩定和固化等工作,2009 年之后,污染源將被取締,污水庫也將成為城內景觀湖水。
為了能直接飲用自來水,以水資源利用見長的新加坡為天津生態城繪制了一幅水循環的藍圖:遍布全城的污水管道收集廢水,工業廢水經多所廢水處理場集中處理,生活污水則通過高性能分離膜和超聲波兩種技術處理,形成“再生水”。同時,這塊地區的水資源并不豐富,因此雨水也要盡量收集起來,不足的部分還要對海水進行淡化處理,以保“滴水不漏”。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惠冰表示,“除海水淡化之外,還有10 個公建項目均在年內開工。”
生態城的建筑都將被貼上綠色的標簽。服務中心是生態城中首個拔地而起的綠色建筑,主要用來調配生態城建設中的人力、物力資源。繞樓一周,這里儼然是中新生態城的樣板房。穿孔鋁板鍍墻壁讓房屋透氣,低輻射玻璃令房屋隔熱,中心外圍草坪上的太陽能電池負責室內的照明和電梯運行,而樓內的“空調”則通過熱泵技術采集地下百米的地熱供熱或制冷。據管委會辦公室介紹,這里用到的部分綠色技術今后將照搬到生態城主體建筑如金融大廈、產業大廈、社區中心、警務中心、圖書館等的建造上。
服務中心的大門,汽車出入頻繁,生態城建成后就不會有如此景象了,混合動力車在生態城里恐怕都難以符合“低碳”的標準。楊保軍表示,生態城將住宅區與辦公區之間的距離控制在幾百米以內,步行就能解決,就算有突發事件,蹬一腳自行車即到,私人轎車將難有用武之地。
勾畫中的生活范本
服務中心對面8 個功能區的入口不過是一個十余米的豁口,走進去便是一直延展到海岸線、看不到邊際的工地,挖掘機、蓄水車、頭戴安全帽的技術人員穿梭其中,工地上有三項工程齊頭并進:“垂直于漢北路的有經一、經二、經三路,目前在建的正對服務中心的是經二路。”正在工地上等候領導視察的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這些基礎道路構成了生態城的脈絡;一位剛從挖土機上下來的工人指著工地坑洞中的管道說:“這是中水管道,我們現在主要敷設這些地下管道,輸送水、電和氣。”說話間,伸向路面的抓斗正從地下打通功能區與服務中心,實現水電氣方面的資源共享。目前,施工中所需的水源均來自地下水。
一年前的荒地現在正式進入宜居城市的建造初期,十幾年后,黃沙、機械、安全帽這些場景退去,入住生態城中小戶型住宅的居民將這樣展開在生態城中一天的生活:擰開水龍頭喝下一杯清水潤腸,享受地熱技術帶來的室內恒溫;按下投放箱的按鈕,投擲分類好的生活垃圾,這些垃圾在地下密閉管道中將通過氣壓傳輸至地下中央處理集裝箱,統一回收;接著搭乘太陽能電梯下樓,步行300 米即到社區醫院,500米就有車站直達生態城的“CBD”;下了班可以逛逛濱海航母主題公園,去七里海濕地景觀觀鳥。
居民主要住在生態城東部、南部、北部、中部的生活商貿綜合片區,4 個片區夾著一個“三黃蛋”——中央公園、教育基地和城中心,生活、學習、工作、休閑均可在城中進行,這種城市功能劃分方法將改變交通模式和人際交往的模式,這是楊保軍耍的伎倆,“我們用設計來誘導它,使用公共交通就很方便,開車就很不方便”。除此之外,城內片區功能平均分配,同一區域內將既有城市氣息也有鄉村風貌,居民可以同時享受兩者特色,這貌似正合乎埃比尼澤#8226;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中預言的“城市- 鄉村磁鐵”效應。
“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這既是中新生態城的建設口號,也蘊含著更長遠的目標。生態城規劃的初衷,是這里的管理模式、施工技術等最終將成為公式,融會貫通之后在國內甚至世界遍地開花。
按照設計,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應不低于20%,人均能耗將比國內城市人均能耗低20% 以上,每百萬美元GDP 的碳排放要低于150 噸,人均占有綠地12平方公里,水系與綠地占城區總面積的四成。到2020 年以前,這些數字如果實現,在國內還將是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