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酒的世界里,“血統”無疑是把標尺,法國、意大利的酒莊們以這張王牌自居,卻擋不住智利葡萄酒的榮耀回歸。
無論是舊世界葡萄酒的王者——法國、意大利,還是新世界的澳大利亞、南非,葡萄酒的優劣之爭歸根結底還是對風土條件的比拼。按照新舊世界的兩分法,智利通常被歸到新世界崛起的那一派去,其實它的出身很“舊世界”。
新世界里的老貴族
早在16世紀,智利人就開始在首都圣地亞哥周邊種植葡萄,向教會提供做彌撒用的葡萄酒。此后的幾百年,智利的葡萄種植一直沒有停頓過,但由于沒有商業化出品葡萄酒,使得它沒有占得市場先機。直到19世紀30年代,在法國人的倡議下。智利政府開始大量引種法國和意大利的葡萄品種。所以,論起靠時代沿襲來衡量貴族的標準,智利葡萄酒的身世可謂顯赫。
世界上“最苗條”國家的地理條件,其實才是智利種植葡萄最“天生麗質”的地方。狹長的國土走勢,夾在西面的太平洋和東面高聳的安第斯山脈之間。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穿越山脈時遇冷凝結,降下的雨水經由古老運河疏導,為葡萄園提供了充足的灌溉。在智利幾大著名葡萄酒產區,“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v)被認為是紅葡萄最理想的生長地,近年來幾乎有一占歐洲人餐桌的趨勢。
變通法則的勝利
究竟智利葡萄酒與法國葡萄酒在口感上有什么區別,還真不太好說,口味這東西見仁見智,即便是一個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受發酵、蒸餾等因素影響,單寧酸也會有所不同。而讓智利擊敗歐洲列強,真正擔負起為新崛起的“金磚四國”供應葡萄酒重任的原因是他們善于變通,會根據不同國家消費者的口味“開小灶”。比如針對中國人喜愛喝果香味重的葡萄酒,他們就“量身定做”了既有舊世界優雅風味,又有新世界果香的葡萄酒,適合亞洲人入門級鑒賞。總之,追求口味是智利葡萄酒的唯一訴求,為此他們可以放下身架,不像法國酒那樣從裝瓶到出產年份都錙銖必較。甚至將桶裝智利葡萄酒大量出口后再貼上智利出產標簽,“散裝”大概是它與舊世界歐洲葡萄酒之間最大的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