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
年齡:63歲
創業時間:1960年代中開始販賣水果
第一桶金:玻璃生意
“在中國土地上,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憑什么他們(指其他農民)就得為生活犯愁,他們也應該有成為富豪的機會。現在有了慈善事業,既可以表現企業家的成就感又能實現財富的再分配。”

近日,因為捐出市值約40億元的股份設立慈善基金會,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對普通民眾而言,偏居一福建隅的曹德旺也并不遙遠,中國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安裝了他所屬公司生產的玻璃。
早在四年前,曹德旺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已經表達了捐贈的意愿,“70歲的時候,這個產業(福耀玻璃)要留給中國,公司已經進入了后曹德旺時代。頭5年,我當董事長,后5年,我徹底準備退出了,做太上皇,70歲就淡出江湖。我可以培養你們(兒女),但是我根本就不希望你們出來拿我的財產,這個企業歸誰呢,我認為是中國人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曹德旺一直很崇拜卡內基和陳嘉庚,早就認定自己要走捐贈這條路。這一情結,與他幼年的貧困經歷密不可分。1949年,由于戰亂未停,在上海經商、家底殷實的曹家決定返回福建老家,途中財產因托運丟失,頓失陷入貧困。由于無錢供讀,曹德旺9歲才步入學堂,7年之后又被迫輟學。離開學校之后,曹德旺幫父親賣煙維持家庭生計。1960年代中期后,他又開始獨立販賣水果,每天凌晨3點起床,騎3小時自行車到福清市采購水果,然后再回鎮上銷售,開始點滴積累后來的創業資本。
文革后,曹德旺進入鎮上的一加國營玻璃廠當銷售員,并學習和積累玻璃制造技藝。1983年,曹德旺從政府手里承包了這家經營不善的工廠,憑借學習能力和敏捷的商業頭腦,當年就實現盈利20萬元。創業艱辛仍歷歷在目,“一家一家去賣,那個時候做這個,跟乞丐沒有什么兩樣,全中國做汽車零部件的人都認識我。”
隨著汽車市場的發展,曹德旺發現,玻璃需求量很大,而市價幾千元、造價不過數百元的汽車玻璃基本依賴進口。當時中國有很多大的國營玻璃廠,并沒有去攫取這塊巨大的差額利潤。究其原因,曹德旺認為,因為當時中國有2,000多種車型的玻璃,而每一種類型都需要一個新模具,成本價為1萬多元,這讓很多大廠望而生畏。找到癥結后,曹德旺努力鉆研,發明了用無縫模具來做玻璃的技術。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當年就因此技術獲利數百萬元。1990年,福耀進入美國市場,一舉占領美國汽車維修市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