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學生時代做過的酸堿度pH值小實驗嗎?看著試紙神奇地變紅或變藍時,我們似乎從沒想到原來酸堿度還跟自己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
最近是不是總有細心的“養生專家”會告訴你:“注意了。以后要吃弱堿性的食品哦!”食物還有酸堿性之分?沒錯!而且成人的血液酸堿度變化也與人體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哦。
在一項對600位癌癥病人體液分布的研究中顯示。85%的癌癥病患屬于酸性體質。而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堿性的,大約是pH7.35~7.45。但隨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血液的酸堿度就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于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在近期的純凈水電視廣告中,總會強調其弱堿性的特質了。如果體內長期維持較高的酸性,原來健康的體魄將會逐漸過渡到亞健康狀態。
同時,對于女孩子來說,身體的酸堿度不僅與健康息息相關,更是美麗的核心問題,皮膚是健康狀態的“晴雨表”,而人體的酸堿狀況會在皮膚上明顯地表現出來。所以,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哦!
是什么把你變“酸”?
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許你會覺得熬夜、不吃早餐等等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可正是這些讓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使我們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變“酸”了。
1 熬夜
晚上在電腦前或者電視前坐下來,鐘表的指針總是很輕易地就掠過了零點大關。半夜1點以后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會由內分泌燃燒,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能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幾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盡量在12點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熬夜時少吃肉,多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于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2 吃夜宵
下班后,也許有不得已的應酬和朋友間的聚會,少不了一頓戰線拉得很長的晚餐。其實。只要是在晚上8:00以后吃東西就算是夜宵了。而吃夜宵隔天會容易疲倦。肝臟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于休息狀態,食物留在腸子里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3 不吃早餐
我們都知道,在一天三餐中,早餐非常重要。但我們不吃早餐的借口也很多,“太忙啦,起太晚啦 ”可是你知道嗎?長期不吃早餐會給身體埋下巨大的隱患。一早空著肚子,體內便沒有動力,于是身體會自動使用甲狀腺、副甲狀腺、下腦垂體等腺體去燃燒組織,造成腺體亢進、體質變酸,長此以往會導致許多慢性疾病。
4 精致食物
有時,過度精致地照顧自己的生活反而不是件好事!不常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得少。于是會刻意選擇很精致的食物而少吃粗糙的食物。事實上,精細加工的食品由于制作工藝煩瑣,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油脂和其他成分,這也就增添了食物本身的熱量。哪怕只是一塊小小的餅干也會含有大量的糖和脂肪。精細食品容易造成食用過量而導致肥胖,從而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的發病幾率。并且“去粗取精”會使得纖維素的含量減少,而它們自身磷、硫、氯等元素又較多,這會使腸胃加速老化,肝功能也會變差。在這種情況下,你所吃的食物容易形成毒素,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變成陰離子酸根,使你的體質變酸,慢性病也就隨之出現了。
把身體“堿”回來
1 食物中的“清潔劑”
人類血液的正常pH值為7.4,呈弱堿性,這是機體各種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最佳條件。食物成分在體內參加新陳代謝反應后,如果生成酸性代謝產物,會影響血液pH值偏向酸性,這類食物被稱為“成酸”食物。相反的一類是“成堿”食物,它們在體內生成堿性代謝產物,使血液保持正常的弱堿性。成酸食物有大米、小麥、肉類、蛋類、糖和酒等,成堿食物主要是海藻、蔬果、水果。需要注意的是,酸堿食物是以口味酸堿來區分而并不是味覺上有酸味的食品就屬于酸性食品,新鮮的成熟水果,即使其味道是酸的,也是堿性生成物。
但是只是簡單地將食物以酸堿分為好壞,也不是那么簡單。飲食并非“堿性越多越好”,人體有良好的酸堿調節系統。使體液保持相對穩定的酸堿數值,只有平衡才能健康。
2 在陽光下運動
有沒有想過每周少開一天車,走路去上班呢?在陽光下多運動,人體會消耗掉大量的脂肪、蛋白質和糖類物質。它們會代謝出大量的有毒酸性物質,這些酸性毒素通過汗腺、尿液等人體自身的排毒機制排出體外。因此,可以說運動是人體排酸的一種方式。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運動量大大減少,這樣長期下來便會導致酸性代謝物長期滯留在體內,并最終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3 心理的出口
有關科研機構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兩只小白鼠放在兩個籠子里,一只小白鼠用黑布蒙上眼睛,然后用一根小棍去騷擾它。一個月后發現,蒙上眼睛的小白鼠體液完全酸性化,第二個月發現小白鼠的身上出現了癌細胞。而另一個籠子里的小白鼠卻安然無恙。可見在高度緊張、高度壓力的情況下,生物體會出現嚴重的酸性化。科學家還發現,當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尤其是暴怒的時候,他呼出的氣體是有毒的。當各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便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心理。這樣危害身體健康的酸性物質也就無處藏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