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小屋中,吃著森林地帶的鮭魚、野生蘑菇、綠色植物、土豆……所有這些,都來自周圍89田地、森林和小溪,在我們步行的范圍中,每一餐都吃得很有靈感。”
在紐約第五大街座雅致的公寓樓里,比萬和康林夫婦家晚上只點兩根蜂蠟蠟燭和根熒光燈管。他們晚餐則是切碎的卷心菜,澆一點自制的果醋,搗碎的蘿卜撒上當地的黃油和新鮮的百里香,他們吃家制酸奶酪、蜂蜜和百里香茶。
雖然樓里有一部上世紀20年代的木板轎箱電梯,但這對住在9樓的夫婦已經4個月沒有用過了。訪客都盡量不用他們家的衛生間,因為都知道,里面從來沒有衛生紙。
比萬的試驗
43歲的歷史作家科林·比萬和39歲的《商業周刊》撰稿人米歇爾·康林這樣的生活方式已經開始4個月了。比萬把這種生活試驗命名為“零影響者”,目標是通過自己的試驗研究一種生活方式,住在紐約市中心,卻不產生環境破壞。
他們的生活方式包括只吃曼哈頓周圍400公里半徑內有機種植的食物,除了食品基本上不買東西,除了有機肥料,不制造任何垃圾,不再使用塑料和紙,盡量采用有機制品,盡可能關掉電器,不使用石油燃料的交通方式。
“之所以要限定400公里半徑內的范圍,是因為這是一個農夫一天之內開車進城并回家的最遠距離。”比萬說,
“等待參議員和CEO來改變我們對待世界的方法太慢,一個對自然有負罪感的自由主義者終于幡然醒悟。”在自己的博客上,比萬這樣寫道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激起他人的效仿。
比萬家的試驗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并沒有離開城市,這也代表著今天環境保護主義的新趨勢——環保并不意味著要進入森林。
自2006年11月以來,比萬一家的生活越來越接近19世紀,特別是飲食方面。比萬學會了使用父親送給他的單面剃刀,學會了用有限的當地原料做出味道不錯的飯菜,他用水果殘渣自制食醋。比萬烤面包用的是當地產的小麥和發面團,他還在附近的聯合廣場綠色市場找到了不少東西。
比萬家已經沒有電視機,取而代之的是周六晚上的猜字謎游戲。熒光燈仍然亮著,爐子也燃著,雖然價格更貴,比萬還是預訂了當地公司的“綠色能源”計劃,因為它的電有一部分來自風力和水電。
“100英里食品族”
事實上,現在像比萬這樣的環保主義者有很多。“100英里食品族”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購買食品前先看“食物里程”,即食物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距離,是不是從方圓不超過100英里的地方運來的。
“100英里食品族”最早源自于加拿大溫哥華的詹姆斯和艾莉薩夫婦,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念頭,是因為《世界觀察》的一份考察報告。報告稱,北美的進口食物從農場到餐桌,平均要經過2500-4000公里的路程,食物在運輸過程中,不但會流失營養,還會使普通的飲食增加17倍的石油產品消耗,二氧化碳也增加了同樣的數量。
詹姆斯夫婦決定從自己做起,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他們開始只消費100英里以內的食品和飲料。有意思的是,在100英里內,他們沒有發現任何本地區生長的谷類,所以就沒辦法吃面包、意大利面或米飯,唯一富含淀粉的食物是土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兩個人在6個星期內瘦了15磅,最后他們無奈放松了限制本地面粉的規則,購買來自太平洋地區的有機谷物。
因為需要嚴格遵循100英里的飲食范圍,艾莉薩和詹姆斯不能食用糖,替代品是當地養蜂人出產的蜂蜜,這讓他們支出整整多出4倍的價錢。夫婦二人努力在100英里的飲食范圍內增加生活的品質,不影響到日常生活“我們生活在小屋中,吃著森林地帶的鮭魚、野生蘑菇、綠色植物、土豆……所有這些,都來自周圍的田地、森林和小溪,在我們步行的范圍中,每一餐都吃得很有靈感。”
如今這種時尚而又有趣的生活方式迅速傳遍了全球,參與者不但自己親力執行,還在網絡上相互交流經驗,如何吃得更好,更能體會到本地購物的樂趣。有人還自己種植,在自己的后花園里種植番茄和其他果蔬,或者開發本地農場自助游,既能解決食品的問題,又支持了本地農場。
受詹姆斯夫婦的啟發,美國舊金山地區的一群志愿者還創辦了“本地食客志愿團”,倡導人們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僅食用方圓100英里以內的農產品。甚至連英國的一些超市里,都已經開始在包裝袋上標示食物里程,目的是為了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注意食品的運輸距離,運輸距離越遠越不利于生態環境。
綠色個人生活
“環保要使人人都能參與,這是現代環保主義浪潮的特點,它不是如何保護一些抽象的空間,而是人們可以在家庭、辦公室等地方參與。”內華達大學環境史教授安德魯·柯克說。
比萬的試驗結果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這只是他計劃的第一階段,主要探索怎樣在生活中不產生垃圾。第二階段才是研究食物選擇怎樣才能對環境影響最小,第三階段是探尋怎樣將資源消耗減少到必需的最小程度,并且做到可持續。比萬對下一步的結果也并不是很清楚。“我也不知道,我不是生態專家。”他將在2009年根據這樣的生活出版一本書和紀錄片,也許答案就在那里面,
但作為個人,其實生活中實際的環保辦法有很多。2006年2月美國Rutgers大學生物資源工程教授大衛·米爾斯夫婦,他們的房子有25年沒有使用暖氣。在一層特殊地板下循環著被太陽能加熱的水,能使室溫一直保持在20攝氏度。而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的1 8%來自房屋的取暖,通風和空調。
英國小鎮旁德伯里的街道上,也有一個“城市村落”。除了稀稀落落幾家不大的工廠、商店,學校以及郵局外,全是居民房,這些房子按照傳統農舍的樣式修建,所用的建材大多是上千年的傳統材料。人們購物只需步行或騎自行車,大人上班,小孩上學也只需步行或騎自行車。孩子們要想出去玩玩,一出門便可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樹林、山丘,草地、河流和有機管理的農田就在不遠處。
這是20世紀80年代,英國王子查爾斯發起的一個名為“海濱”的項目。這個項目旨在創造類似以前的小型城鎮,可以與環境友好共生的住宅受此啟發,發起組織“城市村落團體”。事實證明是非常可行的,如今,“城市村落團體”的理念已經成為了新世紀城市生活模式的理想范本,在世界各地,已經不斷有新的城市村落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