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完第六期刊物,我們的心情是喜悅抑或傷感?一時難以說清。
矛盾、困惑、分裂對于一個不斷探索的人而言,是那么真切和深沉。只有置身于矛盾、困惑、分裂之中的人才有可能認清自己,尋求突圍。對于一本成長中的刊物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的“后現代性”,就是反思大一統、盲目的樂觀主義和理性至上者的思潮。
冬季的飄飛大雪,罕見的驟然降溫,北國的千里冰川,世界局部連綿爆發的自發性自殺事件,迅猛蔓延的流行性疾病,都是純屬偶然發生,而讓人感到恐怖和抑郁,并對生存其中的生態環境和人類戰爭產生一連串的疑問。這就是人的真實存在,或許是被人們忽略了的真實存在。所以,海德格爾呼吁人們要“去蔽”,達到澄明狀態。
諸多讀者所關注的《散文世界》,也在一系列偶然發生的事情之中蒙蔽了她的真實存在,在此,我代表編輯部做出反思。
讀者朋友所論說過的關于選稿和定位等問題,都屬于蒙蔽了的真實存在的范圍。這其中有外部的制約,也有內部的因素。如,有讀者說該刊選稿不具備深度和可讀性,個別稿件像學生作文,也有讀者說該刊定位一直模糊,注重名家作品忽略了民間的寫作者等等,這些意見是中肯的,值得我們辦刊時參考。
其實,無論做人還是辦刊,不斷地選擇、不斷地進取是必須的,一旦規定模式將給刊物的發展帶來后患,只許一種聲音出現更具災難性質,且不說什么特征了,就其扼殺差異和人性而言,足以致命。
我想:既然是文學刊物,那么,真實反映人性,開掘精神深度,表現個性和獨特的感情體驗是最為重要的,而且個人和社會不可分割,因而對自由的追求也不可或缺。由此而論,辦刊必須體現文學價值,而內容盡可能豐富。她關注的應該是精神追求,而不應該劃類。自由精神統領形式和文本。
《散文世界》在2008-2009年度里,在所編輯發表的文章中,有李登健的《握住父親的手》被《散文#8226;海外版》選載,吳佳駿的《一只墨水瓶改裝的煤油燈》被《讀者#8226;鄉村版》選載,尉克冰的《散落在雪夜的母愛》被《青年文摘》選載,這些作者是優秀的作者,這些文章深受他刊編輯的青睞,為更廣大的讀者所熟悉,值得慶賀。
除了這幾位作者的作品,其他作者的作品也不乏優秀之作,只是選者的審美趣味有所不同而已,如果以偏概全顯然不符合文學的本質要求。如能在明確傾向的同時,體現豐富性,那就是更趨于完美了。
《散文世界》真誠感謝所有的作者和讀者,有了你們的殷切希望,《散文世界》將會更加堅定地進行探索,逐步上升。2010年,我們將會對其欄目和版面,還有選稿進行大的調整,力爭更具精神追求和藝術特色,回贈大家一份驚喜!
祝福你們!祝福《散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