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純文學邊緣化的今天,散文創作陷入困頓,境界狹小,眼光平庸,逐步淪入“圈子文學”,顧影自憐。反思散文的昨日,尋求創作的突破,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由《散文世界》雜志社主辦的“2009中國當代散文創作與發展研討會”,于2009年10月19日在魯迅博物館開幕,其主旨在于破解散文創作謎局,探討中國當代散文創作的癥結,倡導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
一、為散文招魂
2009年10月19日,“2009年中國當代散文創作與發展研討會”在魯迅博物館開幕。是巧合?是命定?這一天恰逢魯迅先生逝世73周年。魯迅先生在天有知,面對這些對散文創作不懈追夢的人,對文化自由勇敢探索的人,不知有多少話要說。
參會代表在魯迅先生的塑像前,由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黃喬生先生、《散文世界》執行主編蘇偉先生主持,舉行了一個簡短而肅穆的紀念儀式。來自云南的音樂家楊聲先生,一曲“塤”獨奏,讓這個有數千年歷史的古老樂器,鳴出如黃河般深渾渺遠的聲音,縈繞在每個人心頭,仿佛魯迅先生悲豪而不屈的“民族魂”,又一次被喚醒,又一次為我們的前行注入力量。
來自甘肅白銀的散文家張慧源先生,不僅雜文犀利,更兼勃郁詩情,即興賦詩一首:
速朽文章未速朽,傷心百齡疴依然。
戰斗精神我受用,沉淪靈魂誰哀憐?
人去故園佛出世,字開新境路朝天。
閏D栓孔齊解放,喜訊再來作花籃。
參會代表為魯迅先生敬獻了花籃,一縷馨香,寄托我們的哀思,更寄予希望,希望我們的散文能延續“五四”的風骨,新文化的朝氣。
開幕式當天,嘉賓包括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散文世界》雜志社社長、著名散文家萬伯翱先生;中國散文學會會長、散文世界雜志主編、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世界》雜志主編雷達先生;魯迅博物館館長、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評論》副主編孫郁先生;魯迅博物館副館長、著名學者、《魯迅研究月刊》副主編黃喬生先生;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廣播影視音像出版中心副主任孫明強先生;青年學者、《散文世界》執行主編蘇偉先生;散文家、《散文世界》常務副主編符昆光先生;散文家、《散文世界》副主編江克東先生;青年散文家、《散文世界》雜志副主編江力先生;《散文世界》法律顧問廉峰先生;著名聲樂家楊聲先生;著名作家、畫家、《散文世界》編委清水河先生等人。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散文作者風云際會,對中國當代散文創作暢述己見,各標觀點,匯聚成熱烈的洪流。
萬伯翱先生首先致辭,他結合自己在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和《中國體育》雜志社的工作,以及撰寫體育散文的經驗,認為散文要實事求是,真誠地寫,才能寫出有價值的作品。
林非先生認為,寫好散文,要不斷揣摩,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水平。
雷達先生感謝了與會代表的光臨,他說,蘇偉和他的一班人馬,做《散文世界》很不容易,大家來參加研討會是對《散文世界》莫大的支持。這次活動既沒有評獎,也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看出來,參加本次會議的人確實是“熱愛散文”的。當下能夠觸及人的靈魂,能夠給人以清涼感覺的散文越來越少,希望這次參會的代表能夠在接下來的研討中提升自己,努力寫出優秀的作品。不管是散文還是其他文體,都要認真去寫,沉下心去寫。
孫明強先生從一個電視媒體從業者的角度,希望電視媒體能夠和散文這種藝術形式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黃喬生先生代表魯迅博物館熱情歡迎了廣大參會代表,并對本次會議給予了殷切期望。
符昆光先生對寫出貼近老百姓的散文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指出散文作品既應承擔時代要求,又不能以此為功利動機而脫離審美目的。要時刻關注民生,促進民主,努力追求正義。
江克東先生針對當前散文創作中的困境和對困境的突破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建議散文作家要全面地提高思想素質,增強對散文的品質及要素的深長的理解和高超的表現力,夯實生活根底。
江力先生對參會代表說,在這樣的年代,很多人為生活所困,在座作者仍能靜下心來讀書寫作,是非常可貴的。八十年代,林非先生寫過《散文的昨日與明日》,那時的散文是非常美的,二十年過去了,散文創作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問題,希望這次研討會能夠進行深入交流,中國當代散文的問題正是中國當代文化的問題。
最后,蘇偉先生做了激情洋溢的總結性發言,希望各位代表在接下來的研討中,為中國當代散文的勃興獻計獻策,“讓我們讀熱烈的書,讓我們寫熱烈的散文”,與會代表對他的發言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二、細節中追求崇高
作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之子,萬伯翱先生有幸和周恩來、賀龍、彭真等國家領導人親身交往,目睹了老一代革命家的高風亮節。更為難得的是,萬伯翱先生以一個散文家、詩人的眼光,以清新樸素之筆,為我們還原了偉人的生活。用一個不同平常的角度,在生活細節中展現崇高的人生追求,在溫和中孕育堅定的力量。
10月19日下午,在畢派克飯店會議廳的演講中,萬伯翱先生針對自己的新作《五十春秋》,通過切身感受,與在座的散文作者交流了關于散文創作中的諸多問題。
萬伯翱先生提出:
1、寫作要真實,要有世界的眼光。
2、作者要有對人類的關懷。
3、散文創作要做到形象生動,情感真摯,思想深刻。
4、作者要深入采訪,強調生活細節。
5、要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以上幾點,是萬伯翱先生通過寫作實踐總結出的真知。深入生活,關照人生,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審視世界,正是寫好散文的基礎。一個半小時的演講,為散文寫作夯實了根基。
三、散文的自由,自由的散文
剛剛經歷了一場大病的林非先生,白發皤然,面容清癯,謙和的笑容,一如既往的儒雅氣度,坐在講壇上,音調平和,談吐舒緩,卻寥寥數語,挾驚天之勢。
開宗明義,林非先生暢言“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寫散文”,平等、自由才是散文的靈魂。托爾斯泰可以感動整個人類,正因為他具有平等的觀念,盡管他是一個貴族,卻能關心民間的疾苦,晚年離家出走,客死途中,以生命追尋平等的理念,這才是文人的表率。寫散文的人要具有自由人的靈魂,例如余純順的書,建議大家都讀讀,他不僅是一個探險家,更是一位散文家。自由才是散文的靈魂,正如薩特所說:“散文召喚自由”,林非先生也在用自己所言所行詮釋著自由的散文,散文的自由。
林非先生強調,各種情況都可納入散文的語境,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的風景線,要注重細節的表現,細節最打動人心。好的散文必須要感動人,要提高普通人的精神境界,要讓人更好的生活,要傳遞自由的聲音。散文家要有社會良知,散文家最大的修養,是讓整個人類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談到寫作技巧時,林非先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建議作者們寫完作品后不要急于發表,多修改,要提高自己。知識無邊無境,必須不斷學習,不努力就實現不了寫出好散文的目的。
關于游記散文的寫作,林非先生提出,一篇好的游記散文必須寫出眼中的風景,最重要的,還要寫出心中的感受、心中的風景。心中的感受不是講空話不是講道理。劉海粟先生先后多次去黃山,不斷的體會不斷的感受,劉先生認為,浮光掠影的去旅游是不行的。在這點上,林非先生通過自己的游記作品給予了最好的注解。
林非先生也提到了一些散文家的名字:張承志、史鐵生、王小波、葦岸、劉亮程、何滿子,希望與會作者能夠從中汲取養分,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要寫好散文,必須多讀書,有些好的經典文章要讀到滾瓜爛熟。
做為中國散文界的領軍人物,林非先生仍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說,當桂冠戴在一個人的頭上,咒罵也就來了。不能再搞個人崇拜,這會使中國落后。
林非先生特別提到自己崇拜三個人:秋瑾、陳少敏、張志新,因為她們都能在獨裁和壓迫來臨時,保持無畏抗爭的態度。這正是林非先生一生追求的境界,也是所有參會作者“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自由之境。
四、有容乃大
10月20日上午,孫郁先生為參會作者奉獻了一場精神的盛宴。
孫郁先生以翻譯對散文的影響,學術交叉對散文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闡釋。
孫郁先生指出,翻譯文字對中國散文的影響極深。中國文字固然優美絕倫,但亦有缺乏邏輯思想的痼疾。“五四”以來的諸位散文大家,如魯迅、茅盾、楊絳、張中行等人,同時也是翻譯家,傅雷、查良錚等人的譯作堪稱散文中的上品。以己之長,補己之短,翻譯作品豐富了散文的外延,也帶來了語言的變化。“五四”運動正是外來翻譯促使思想的改變,使偉大思想得以流布,形成新文化思潮。
“五四”以來,很多作家并不是學文出身,如魯迅、郭沫若是醫科畢業,周作人最初在江南水師學堂學習海軍管理,后游學日本,通曉希臘文化、日本文化、中國古典文化,對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哲學皆保持濃厚興趣。張中行先生的文集《禪外說禪》,把詩意和哲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超越了人的認知極限,一躍感性之外。魯迅的作品更是非比尋常,他將多種知性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博大的風格。這些大家的作品證明了學科交叉有效擴張了散文的境界,使得散文得以縱橫驅馳,成為最為自由的文體。學科交叉也帶來了文體的變革,為精神表達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同時,孫郁先生也提出了“民間”聲音的喪失。近幾十年來,“民間”聲音喪失,受到抑制,使得整個散文呈現“萬馬齊喑”的狀況,沒有直面社會的文章,大都是無聊之作。現在有些戲劇不是從靈魂里流出來的,藝術成了流水線,粗制濫造,大量批發。應該知道,真正的藝術是手工品,是做出來的。要警惕游民文化,警惕孔孟之道的宣傳者們。一些復古的東西,思想上有價值,但是當作指導思想是可怕的。文學應當從民間滋生,為厚重肥沃的土地滋養。
在一個上午的時間里,孫郁先生以豐厚的學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為中國散文的嬗變畫出清晰的脈絡,為未來散文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五、品評苦茶
10月20日下午的主編見面會,旨在為編輯與作者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魯迅世界》編委張夢陽先生;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魯迅研究月刊》副主編黃喬生先生;80后代表作家、《青年文學家》執行主編施晗,與參會代表進行了座談。
首先,張夢陽先生以《苦茶、藥味與“澀”》為題,講述了自己閱讀周作人散文的心得。張夢陽先生指出:“周作人的散文沒有西湖那樣浩波縹渺的美態,卻具東湖這般平和雅靜的深邃。用東湖水沖的苦茶、煎的苦藥,浸泡著博雜的中國文化,后來又加進了夏目漱石、森歐外的日本文化濃汁,浸潤了古希臘文化的深湛,化入了隨和平易的京味兒,‘雜糅調和’,最終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特有的‘澀’”,堪稱灼見。張夢陽先生也與大家分享了寫作長篇小說體魯迅傳《苦魂》三部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想法。
黃喬生先生也對周作人散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就藝術成就而言,周作人的影響更甚于魯迅先生。由于工作原因,他很多時候不能如魯迅先生那樣以激昂奮進的態度去戰斗,更多的是在品味周作人般的沖淡、閑適與苦澀。黃喬生先生認為,“五四”散文可分為兩個流派,一派以魯迅為首,以戰斗的激情和針砭社會現實的態度寫作;一派以周作人為代表,既有中國士大夫情懷,又深受西方思潮浸染,平和、閑逸、優雅,追求藝術趣味和個人風格。繼承周作人衣缽的,包括俞平伯、廢名、汪曾祺、沈從文、張中行等人,蔚為大觀。隨著時代的改變,這類風格契合了當今社會的心態和思想意識,正在越來越多的受到重視。
施晗回顧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并發表觀點:世界上沒有一流的作家,也沒有一流的編輯,只有看他是否適應社會和時代,而所謂被大家認為二流、三流的作家并不見得比一流的作家差。
隨后,與會代表和張夢陽先生、黃喬生先生對散文的自由精神和個性表達,散文的選材和創作,魯迅作品的認識和發揚,進行了自由討論,各位參會代表既提出了問題,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形成了熱烈的討論氣氛。
六、自由精神
“什么是散文?”這是一個問題,歷來紛紜復雜、各抒己見。蘇偉先生在10月21日上午的演講中,給出了自己的定義:“與詩歌、小說、戲劇做對比,本人認為,非虛構、非韻文的一切文字,都可稱為散文。”
關于散文創作,蘇偉先生提出,真情實感、文采斐然等屬于散文創作的常識性問題,而自由精神則是散文的靈魂。自由統領散文創作,作為精神性產品,自由是文學的生命。所以存在主義思想家薩特說:“散文召喚自由。”
在蘇偉先生眼中,俄羅斯文學是真正的“自由文學”。它們的產生,并不依靠統治者關于“自由”的種種恩賜;相反,大批作家自覺地以社會自由解放為藝術目標,以團體的自由意志對抗專制政體,從而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著名的如拉吉舍夫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恰達耶夫的《哲學書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
法國自盧梭之后,不斷出現向社會挑戰的斗士或狂人;大革命的火焰,攪拌了所有作家的血液,他們對獨立、自由、民主的熱愛,表現是十分突出的。從盧梭、雨果、路易#8226;勃朗、歐仁#8226;蘇到左拉、羅曼#8226;羅蘭、薩特、加繆,他們的斗爭富有浪漫特質,他們的散文作品也具有自由豪放,猛烈沖決的力量。
美國作家經歷戰亂和變革,在現代民主和經濟建設的進程中,始終充滿英雄主義和實驗精神,他們在平民特色的保持中,深明自身的職責。他們一直致力于個人性的捍衛,其創作的散文是盛大的,裸裎的,強健的。像惠特曼、杰克#8226;倫敦、馬克#8226;吐溫、海明威、福克納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從“五四”到現代,魯迅、郁達夫、陸蠡、蕭紅、何其芳、沈從文、林非、張承志、王小波、史鐵生、林賢治、高爾泰、筱敏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他們的生命氣質是熱烈的,所以寫出的書也是熱烈的,富于自由精神的。
蘇偉先生以澎湃的激情,令參會代表為之一振。來自遼寧鞍山的散文家馬艷鳳女士說,這才是嚴肅認真的討論,才是真正的文學。
七、暢所欲言
10月21日下午,林非先生再次出現在會場。年近耄耋的老人,大病初愈,仍熱心參與討論,毫無著名散文家、學者的虛驕之氣,令所有參會代表感動。大家紛紛上臺,衷心表達對林非老師的崇敬,抒發內心的感受與激情。
來自石家莊市的散文家馮小軍先生認為作家的寫作應該是有目的的寫作,新時期的散文要努力描述沖突,表現人民的沖突。
今年已六十多歲的朱改儒老師談到自己的讀書經歷,竟一時哽咽,連連向林非先生致歉。林非先生評價說:“如果每個中國人像你這樣愛書,中國就有希望了!”
來自甘肅的詩人、散文家,《白銀文學》主編蘇震亞先生強調了散文創作的精神自由度,而精神自由取決于人的修養。作為一個詩人,蘇震亞先生對于散文的語言要求幾近苛求。當回憶起幾十年間,在社會大環境下,家族遭遇的離難痛苦,蘇震亞一時激動語塞。
來自安徽馬鞍山的散文作家周代進先生則首先贊揚了本次研討會,他曾多次參加類似會議,但深感本次會議才是真正為文學之夢想,為文學之理想而共同討論,絕非虛應題目,浮皮潦草,只顧商業利益、宣傳效應,卻將文學本質拋諸腦后的會議。他對本次研討會會務組的工作給予了誠摯地感謝,特別強調會議細節方面的周到,“細節決定成敗”,細節讓本次會議相比去年有了更多的進步。同時,周代進先生也對會務中的一些紕漏不足,直言不諱進行了批評,希望下一次的會議能更上一層樓。隨后,周代進先生講述了自己的散文之路,艱辛與收獲,挫折和成功,感悟與心得。
來自甘肅白銀的散文家、詩人張慧源先生對《散文世界》全體工作人員表示了由衷的敬意,愿《散文世界》越辦越好,保持戰斗性。
符昆光先生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說自己的案頭除了佛經之外,就是一本《林非論散文》,可見林非先生對他的影響,并分享了自己創作《母親樹》時的經驗。
江克東先生則就蘇偉先生散文是“非韻文,非虛構”的觀點,提出了補充意見。
代表們踴躍發言,坐在臺上的林非先生側身傾聽,幾個小時的時間飛逝而過。盡管主持人蘇偉先生特別強調,為保證每個代表有發言的機會,將發言時間限制為十分鐘,但每一個上臺的作者,都難掩熱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暮色悄然而至,仍有許多作者尚未發言,而考慮到林非先生身體欠佳,蘇偉先生不得不宣布會議結束,眾多代表帶著遺憾和崇敬的心情簇擁著林非先生走出會場。
八、難忘今宵
要走了,要走了!四天的時間太短暫,卻又異常充實!結識了多少新知,重逢了多少舊友。研討會中有83歲的鄭棣老師,也有80后的青年作家宋挺,少長咸至。有來自黑龍江黑土地的張俊清先生,也有家在天涯海角的海南作家彭廷河先生,四方麇集。聯床的夜話,杯盞間的豪語,為一個話題竟爭得面紅耳赤,為一個共同的喜好惺惺相惜。曾經,我們在孤獨中寫作,如今,我們不再孤獨,因為有這么多朋友在彼此扶持,共同前行。
要走了!難忘的四天中,我們曾在現代文學館的殿堂之內朝圣,在大師留下的印痕前流連;曾在798藝術區的繪畫與雕塑間,尋覓靈感的蹤跡;聆聽了多少高妙精辟的立論,經歷了怎樣心靈的洗禮,拓展開無窮的視界與疆域。“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能親耳恭聽智者的雋語,勇者的吶喊,是多么難得的機緣。參會的沈陽代表代麗霞女士說:“我不再為靈魂擔憂,因為我看到了天空中最璀璨、最絢麗、最耀眼的幾顆恒星,也看到了滿天燦爛的星空!”
要走了!音樂家楊聲吹奏出清越的笛音,代麗霞用婉轉的女高音應和。周志權酣暢的秦腔,盡顯西北漢子豪邁的本色;蘇震亞一首深情狂放的情詩,惹得來自鞍山的女散文家馬艷鳳熏然陶醉;蘇偉模仿起領袖人物的講話,形神兼備,引來全場掌聲如雷;“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平日里筆墨生涯,今日難得一展歌喉,朱改儒、馮小軍、張俊清、凌代瓊、曾維群、張慧源、江克東,唱功不遜文筆,實力焉敢小覷。《散文世界》編輯部主任魏建軍的無伴奏搖滾尤為精彩,一曲崔健的《假行僧》,演繹得酣暢淋漓,舉座擊掌應和,一派激越歡騰。
要走了!最后,一起唱起《難忘今宵》:
“告別今宵,告別今宵,
無論新友與故交,
明年春來再相邀,
青山在,人未老!”
夢猶在,人不老,對散文無怨無悔的愛讓我們走到一起,縱天涯萬里,仍有同一片星空,讓我們仰望。
在文學市場化,散文庸俗化,人格異化的當今世界,我們發出的聲音也許微不足道,但文學是薪火相傳的事業,只要堅守、堅持、堅定,哪怕一點小小的燭火,也必將吸引更多目光的關注,匯聚更多的同路人。在本次研討會中,不正體現了這種精神力量嗎?
當西西弗推動巨石走上山頂,又眼望巨石轟然落向山腳,開啟另一次苦役。西西弗是幸福的,因為命運在自己手中,他在反抗諸神的世界!加繆說:“這種反抗賦予生命以價值,它貫穿一種存在的整個過程,是它決定了存在的價值程度。一個獨具慧眼的人認為,最壯麗的場景莫過于智慧與那要超越它的現實之間的搏斗”,寫作就是反抗,是對現實壓迫的回擊。經濟全球化在用跨國公司消弭文化的差異,媒體和官方語境的合謀在統一語言系統,清醒者是痛苦的,而在痛苦中反抗,發出自由的聲音,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聚會是短暫的,散文追夢之旅是無盡的。薩特說:“散文召喚自由”,散文也在召喚著我們,為通向自由之境不懈努力,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