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散文世界》自推出“對話”欄目以來,已越來越成為關注名家、推介新人的主要訪談類欄目,為了更加體現《散文世界》的包容性、豐富性,讓更多的散文作者說出自己對當前散文創作的一些看法,本期“對話”敬請關注“散文自由談”。
周代進:首先,請允許我談談對這次研討會的看法。我個人覺得這次會開得非常好,我不遠千里來到這里,值!說它好有兩個方面,一是會議籌辦得好,我很喜歡會議的標牌,在魯迅紀念館看到標牌的時候,我心中為之一振,淡雅的設計,看上去特別舒服,尤其是上面的文字:“散文召喚自由,散文是人的文學”,真是深入我心,勾我的靈魂。而后是紀念魯迅的儀式,也比較獨特,特別是安排了楊聲老師的塤獨奏,低沉委婉的樂曲,催人淚下,這種儀式將令我終生難忘。還有像生活安排,在會上一一介紹文友,打印通訊錄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二是嘉賓的課講得好。寫作到現在,我覺得自己正處于不上不下的一種狀態,好象卡在一個死胡同里,心中又不甘心處在這種尷尬的局面,所以經常夢想能得到哪位大師的指點,把自己從死胡同里牽引出來,現在有許多文學會都扛著林非等老師的大旗來號召我們,于是我一看到有林非等名家到會,就報名、交錢、參加,結果總是有些失望。這次林非老師兩次到會,而且聆聽了林非老師有關散文應當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演講,我感覺他不是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特別是今天下午,這么大年齡,而且身體不太好,但卻一直在這里聽我們發言,我們發言時他總是盯著認真地聽,看上去好像他是學生,我們是老師,還經常帶頭為我們鼓掌。我覺得這正是我多年尋找的老師和思想。說實話,我感到這幾位老師害得我這幾天非常辛苦:聽他們講話,我眼睛都不愿意眨,睜大眼睛、豎起耳朵,生怕聽漏了一句,聽錯了一個字,恨不得每句話都記下來,有的還錄了音。聽了這些報告,我感到自己沉寂的心又被激活,雖然累但覺得慶幸,覺得這次是來對了,值!很值!
第二,介紹一下自我:我這個人是年齡大(起碼是大的行列,周歲55,虛歲57,號稱60,白發快要蒼蒼),但作齡小(2003年才寫作,作齡才五六歲,是小字輩),作品少(垃圾文章才30幾篇,發表的不過十幾篇,獲獎不過七八篇,更未出書),且出身卑微(兒時出身于窮苦的農民家庭,現在也不高貴——只是在企業的基層從事工會工作),我進入文學的隊伍純屬偶然(上午蘇偉老師說人生是偶然,好象就應驗在我身上)。2003年我做工會工作,發現單位有幾個職工愛好文學,我覺得這是高雅的,我應當支持,便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文學社。他們定期開展活動,并編出內部文學刊物發到全廠。他們每次出刊就逼我寫一篇,說這樣才算支持,我本來是學化工的,后來改做政工工作也只是寫點公文,所以寫文學作品感到負擔很重,為了遮羞,我用了筆名吉人之。就這樣寫著,漸漸把我拉下了水,結果我比他們進步都快,很快在《安徽文學》、河北的《散文百家》發表文章,《散文選刊》也選了我的文章,接著又獲得一些文學獎,其中《童年的雪》獲華東地區第十七屆報紙副刊作品一等獎(當時安徽報我為二等,上海投票時定為一等,文匯報主編還特作點評),作品收入作家出版社的《百家散文精選》和《2007年散文精品》一書;作品《認識一朵云》獲2007年度安徽省報紙副刊好作品一等獎、安徽省新聞獎二等獎。最近又發現四川德陽高中、山西大同市高中、山西晉中市高中都將我的一篇叫《露珠》的文章作為語文高考模擬試題進行閱讀分析。當然這點成績對大家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對我這個幾年前還是散文盲的人來說,我已感到很大的快慰和驕傲。
第三、談談蘇偉老師給我們的題目:對散文寫作的感受和看法。
我對散文的認識,目前還是原始的、初淺的,尚無很高的認識。現在我寫散文只是將它當作日記寫,寫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感受。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沒有定式。但我現在很愛散文,為什么?這就是林非老師和蘇偉老師所提倡的“自由”。我們在職場上總是有很多無奈,特別是在封建的、帝王的、專制的文化氛圍中,在民主政治還不健全的時代里,職場有許多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有許多應該做而無法去做的事。在這種時代的局限性中,寫散文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這里我可以建立一個自我的完全自由的空間,在這里我想說什么、想寫什么,沒有人拿我怎么樣,最多暫不發表,散文是我的自由王國。但我從不刻意追求發表、獲獎和出書,只當寫日記。
我最喜歡的散文家過去一直是魯迅(喜歡他語言的尖刻和含義的深刻),我覺得只有經過一些事、一些磨難,且有理想、有社會責任感、有正義感的人才能理解魯迅。巴金的作品我也很喜歡,像《再憶蕭珊》,《斷墻外》,我都非常喜歡。劉亮程的作品我也認為很好,他寫農村的語言正是我想講的,只可惜他先“注冊”了。這幾天使我開始喜歡林非和蘇偉的作品及其思想,因為他們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真的令我很敬佩,他們的演講使我更喜歡散文,使我對散文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但是,我隱約感到目前散文界并不平靜,或者說有點亂。目前好象有幾班人馬在各做各的事業,我經常想,如果散文界團結一致,互相支持,齊心協力地推動散文大發展,或許會更好一些。當然,這可能過于理想化了一些。
再談談對《散文世界》的看法。最近,我將今年的《散文世界》與去年的進行了比較,我感到有質的變化。首先封面有文境,開本較大氣,“弘揚先進思想、彰顯獨特個性、勇于傾吐真心、力推雄美佳作”的辦刊宗旨明確且好,圖文并茂,我覺得現在可與一些散文大刊媲美。我個人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能成為一流刊物。我個人今后一定將自己認為最好的文章給《散文世界》。
參加這個研討會,我是朝圣而來(朝圣魯迅、朝圣以林非為代表的當代文學名家),同時也為結緣而來(結文緣、結善緣、結師緣、結友緣),盼望有機會對我的散文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哪怕給我提一個字、一句話,我都真心感謝!
最后祝林非老師健康長壽,祝《散文世界》辦成一流刊物,祝各位文友作品多多,精品多多,為中國散文的發展作出貢獻!
馮小軍:薩特說:“散文召喚自由。”可是,自由是平白無故就能夠得到的嗎?我認為,散文本質上是作者對自己心路歷程的據實記錄,是對社會生活“有話要說”進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它是作者感受了或喜或憂的刺激而引發的思想沖動,或歡娛激奮,或苦悶彷徨。可以肯定地說,所有的散文作品都蘊涵著某種沖突,盡管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婉約隱晦,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這樣說是否有些武斷呢?我說不是。從中外浩如煙海的散文作品中我們隨便揀出幾篇來就能證明。日本的三木清在其《論旅行》中說:“旅行的喜悅就是這種被解放的喜悅”。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只從題目上我們就能夠讀出他對左翼作家聯盟五位青年遇害所生發出的無比深厚的感情糾纏。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我們也能窺見到他在“兩難境地”中掙扎的藝術魅力。在我看來,即便是周作人的小品,也無處不體現著作者心靈躁動下面所曲折表現出的呻吟。
自然,散文對于沖突的處理盡管可以借鑒其他的文學體裁,但是卻不等同,有它自身的規律。譬如戲劇和小說,它們表現沖突往往通過情節、對話等方式,鋪排、曲折、推進高潮;而散文卻不是,它不是對一個事件沖突過程的全面展開,而是通過散文語言營造一個獨特的文學氛圍,通過藝術手段釋放和表達出作者的鮮明態度,使讀者體會到他們心靈的顫動。
我這里說的表現“沖突”不是狹隘的描摹表面爭斗,而是作品中蘊含著的一種呼喚,一種訴求,一種張力,一種抗爭。表現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甚至人的心靈風暴在內的狂歡、憤怒、壓抑等等生命體驗。在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堅持與放棄等諸多對立與不和諧的糾結中尋出道路,給人方向。
我認為,散文寫作重視表現沖突就是創作要自覺體察事物的內在本質,在謀篇布局時以此為著眼點,梳理脈絡,挖掘開去,進而提高文章可讀性和吸引力,提高作品的藝術魅力。
朱改儒: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散文世界》給予我發言的機會,竟讓我和散文界的大家林非老師坐在一起,我真的是非常感動。(林非先生插話:人都是平等的。)在清華大學,我是一個理工科的教授,可是,在文學上,我還是一個練習寫作的文學愛好者。今天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位心理學教授帶著學生就人們對金錢的欲望進行調查。某天,他們來到街上,正好看到一個向過往的行人要錢的乞丐,就確定將他作為調查對象。
說明來意,講清報酬后,他們對乞丐提出明確要求:對提出的問題要實事求是地回答,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回答,如果我們斷定是說假話,將酌情扣除報酬。乞丐滿口答應。
教授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你現在有十元錢,你最想干的是什么?乞丐立即回答:“我先跑到熟食店買半只燒雞,一瓶啤酒,找個僻靜的墻根,吃個美喝個夠,再曬著太陽睡上一覺。”
如果現在你有一百元呢?乞丐答道:“買上兩只燒雞,三瓶啤酒,把在地鐵口要錢的老伴叫上,好好地吃上一頓,然后找個招待所,痛痛快快地洗個澡,再美美睡上一覺。”
如果你現在有一千元呢?乞丐一愣,接著有點難為情地答:“可我從小到現在還沒有過一千元呢。”教授嚴肅地說:“現在是假如,讓你說的是假如。”“那我要先買上一身好衣裳,像你們一樣體面地走在大街,四處逛逛,看看風景,再也不睡大街上,讓聯防公安問來問去連個好覺也睡不上。”乞丐很心酸地回答。
如果你現在有一萬元呢?乞丐立即來了精神,頭一昂高興地回答:“我立馬回老家,蓋上新房子,置一塊好地,春夏種種莊稼,冬來打打麻將。”
如果你現在有一千萬元呢?教授急切地問他。乞丐微微一愣,繼而滿面生光,幸福溢滿臉龐,喜滋滋走到教授身邊,悄聲地說:“和城里的大款一樣,穿金戴銀,住別墅,開小車,帶小蜜到歌廳唱唱歌,總之天下有什么樂事,我都想嘗嘗。”
教授和學生們聽了乞丐的話都面面相覷,隨即教授給了乞丐一百元作為報酬,可是乞丐接過錢并沒有像他說的那樣,立即奔向熟食店,而是笑瞇瞇地看著教授,仿佛在問:還問什么問題,還能給多少錢?
……
這個故事表面上講的是人對金錢的欲望,可是,我覺得,還有更多的社會問題需要我們思考。乞丐有這樣的愿望無可厚非,每個人也應當有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可是,為什么乞丐在獲得了基本生活保障的夢想后還一直對金錢、美女、“腐敗一下”這么感興趣呢,我想主要原因還是我們人性里存在著潛在的貪欲,我們當下的社會中存在著許許多多先驗的享受型的模本。我們除了追求這些物質型的享受外精神生活嚴重空虛。我今年67歲了,但一天不看書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利用好時光。我常常跑遍北京的各大書店給我買書,給孫子買書,就是怕不讀書精神空虛。大家這次為了散文來,能夠在研討會上我們成為朋友,我真的是感到非常欣慰。……(數度哽咽,流淚。)
(林非先生補充: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樣愛讀書,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了。)
代麗霞:首先感謝林非老師二次親臨會場、感謝《散文世界》雜志社全體老師的辛勤工作,為讀者、作者搭建了交流與創作的平臺。
如果說托爾斯泰的創作思想影響了整個人類的情感,通過幾天文學創作與研討,尤其是林非老師等大家的幾次演講,我想說,在畢派克會議室,有一種聲音在強烈地振撼著每一位與會者的心靈。相反,隨著每位作家心靈震撼的足跡、這種聲音會遠震山山水水。
非常榮幸能近距離的聆聽我最崇拜和敬仰的林非老師的演講,讓我感受到了大家風度,看到了一代大家的風范,他的散文精神會永遠照亮散文時代。
《散文世界》雜志社蘇偉先生的演講,讓我看到了中國散文的發展與創新;看到了中國散文的旗幟和希望;雜志社員工精誠團結高效的團隊,奏出了一支最具散文音樂的和諧樂章,發出了散文時代最強音。
文學照亮了人類生命的前進、在人生困惑時,是文學給了我們希望。我不敢想象人類沒有文學,人生沒有散文的日子會是怎樣……
此次會議,我不再為靈魂擔憂,因為我看到了天空中幾顆最璀璨、最絢麗,最耀眼的恒星,也看到了滿天燦爛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