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縱談了在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面臨重大變革的歷史關頭,中華傳統文化將發揮的重大影響力。
2009年4月1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在由上海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和滬港經濟高級顧問委員會主辦,和記黃埔地產(上海)協辦的《中華文化與21世紀》主題演講會上,縱談了在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面臨重大變革的歷史關頭,中華傳統文化將發揮的重大影響力。本文為其演講內容摘錄。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1994年,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假如100年后的人們在回顧20世紀時,要選擇出兩個最為重大的、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事件,我想既不是兩次世界大戰,也不是蘇聯的興起和解體,而首先應該是科技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的生產力;其次是中華民族在浴血重生之后,中國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
人類社會形成至今,現在公認的大約已有1萬年的歷史,也就是已經走過了100個世紀。可在其中90多個世紀的時間里,全世界人均GDP的增長非常緩慢,只是到了工業革命以后,人均GDP才開始出現了加速增長的趨勢。瓦特在1784年制造出的第一臺蒸汽機,是歐洲工業革命的發端。在這以后,人類生產力的發展開始加速,不過速度還是很慢;進入20世紀后,人類迎來了電的時代、計算機的時代、生物工程的時代和網絡通訊的時代,生產力才真正開始高速增長。
現在世界各國中,GDP增長最快的是中國。西方有一種說法,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現在全世界都盯著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關頭,怎么保持自己快速發展的勢頭、怎么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以及怎么協調好國際間的關系。人們自然要問,中國能夠實現如此高速的增長且勢頭健旺,其基本理由是什么?我不是經濟領域內的專家,但我以外行人的身份,談談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因素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因素包括:
第一個,是勤儉。勤儉,是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就有“勤有功,戲無益,古圣賢,尚勤學,家雖窮,學不輟,身雖勞,猶苦卓”,三字經作為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啟蒙讀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一直到晚清的《曾國藩家書》里,還有“虛心實力,勤苦謹慎”和“累世簡樸之風不可盡改”等。“勤”是中國人很突出的一項美德。我們看到海外中國留學生的成績都特別好,那就是因為中國人特別努力。而“儉”的影響,直接促成了今天中國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一些國家都要破產了,而中國擁有如此殷實的家底,這不得不令很多國家非常羨慕。
第二個,中國人有耐心,能夠堅持。中國人為什么特別有耐心?是因為中國的文化是“人本文化”,跟西方的“神本文化”在根本上就不一樣的。
“人本文化”注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神本文化”注重的是人和神的關系,神畢竟是虛無的,最后就成為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注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這就使中國人比較有耐心。我們看到中國的小孩比較聽話,美國的小孩比較不聽話——美國的小孩,他所提出的要求常常都是必須立刻滿足,換句話說就是立刻要見效,不能立刻見效的就不做,這就是缺乏耐心了。兩年以前,美國《時代》雜志有篇封面文章,講的是美國現在是一個輟學的國家,因為有30%的中學生還沒到畢業就不念書了。在中國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中國的孩子讀書時很苦很累,但他知道,為了自己未來能有所發展,眼前這段艱難的歷程是自己必須付出的代價。而很多美國人就覺得這樣很不值得,如果他的欲求不能及時滿足,他就會選擇放棄。
第三個,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種姓制度,所以沒有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存在的復雜的人種沖突和宗教沖突。
《論語》里有句話:“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是哪一類的人,都要給他受教育——人和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存在任何歧視——這是中國的一個傳統。
美國現在選出一個黑人做總統,是美國人可以引以為傲的,可我在美國住了50多年,我感覺到美國的種族問題還是存在的,而且還很深。
而如果你到印度,那么你就更會體會到作為中國人是多么幸福。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一位印度裔作家,叫Naipaul。他的父母是移居英國的印度裔,他在成年后去過印度很多次,每次,都是在那生活一兩年,并寫一本書。看了Naipaul的描述,你就會意識到中國沒有種姓制度是多么的幸運。印度,因為幾千年來的種姓制度,使它的經濟成長承受著嚴重的局限,印度未來的經濟成長不能跟中國相提并論。
第四,中國歷史上有著2000多年的、以統一為最高目標的傳統。統一,使中華民族具有著強大的向心力,世界上沒有哪個大國像中國這樣,擁有如此漫長的統一的歷史。
所以,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里面,至少有四點——勤儉、有耐心、有教無類、統一的意識,這些與中國最近這30年能夠高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
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我們再進一步探討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的前途,將產生什么樣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的經濟發展,如果用圖表顯示,我們會看到它處于一種指數性增長的趨勢之中,即便將來到了21世紀的后半段,這種高速的指數性增長還會繼續下去。但在指數性增長同時,也伴隨著很多問題,如能源、環保、疾病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當然不能離開科技,但光靠科技不夠,它需要整個人類有新的思維、新的世界觀、新的倫理。現在全世界的政府都注意到這一點,近10年來對于這方面的討論越來越多。
10年前,亨廷頓寫了《文明的沖突》,在很大程度上能詮釋當今世界各地的種種沖突。最近,又有一個法國人寫了本書,是關于人類的心態與地緣政治的影響。現在世界上大家都已經了解到,高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對這些新的問題,必須有新的思維、新的世界觀,所以才有這些文章。
可我看了這些文章,總體印象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特色不夠了解,正因如此,他們對未來世界應該向什么方向發展的論述,都不大中肯。
我個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中庸。中庸,跟布什那種單邊主義是根本對立的。中國的中庸觀念,從古就有。其中包括了德的觀念以及和諧的觀念。
我們從現有的史料和文物中考證得出,“德”的觀念,早在3000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有了。人文學者在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找到一些銘文,從這些文字中他們發現將近3000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強調“德”的概念,這些銘文還描述了國與國之間應該有怎樣的關系。《左傳》講,“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費,此之謂不朽”。再反觀西方,自古到今西方人都希望立功、希望立言,但從來沒有提到“立德”的。
現在,中國政府再三講要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和諧的觀念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就跟西方不一樣。我們剛才講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那么多的問題,而到了21世紀的后半段,問題會更多更嚴重,到那時,中國會以大國的姿態,讓自己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世界發揮影響。換句話說,在21世紀的后半葉,中華文化會對世界產生出比今天重要得多的影響。西方講“中國威脅論”,主要是著眼于武力,另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威脅”——中國那么多人,那么多聰明人,又非常勤儉,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會深遠得多,這是中國相對于西方的一種變相的“威脅”。
發展經濟是中國的第一要義
在演講結束后,楊振寧和到會的嘉賓又展開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動。
嘉賓:你在演講中旁征博引、縱古論今,你是否真有過目不忘的天賦?
楊振寧:我雖然在某些方面有特長,可在其他很多方面還是不行。當年我剛到美國去讀書的時候,曾在一個實驗室做了20個月的研究生——很快,我的同學們就發現“楊振寧這個人不行”,我不是不會動手,而是非常地不會動手。我家里要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我太太修要比我去修效果更好。
我的家人還發現,我對電影電視情節的發展理解得非常慢,經常是大家都已經看懂了,就剩我自己還處于云山霧罩之中——所以我更適合看DVD,因為可以倒回來再看一遍。
我絕不是天才,也不是過目不忘——有人過目不忘,但我不是。
嘉賓:您剛才說,中國的進步跟中國的文化密切相關,但現在中國文化的價值觀也在變化,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向錢看”,現在很少有人選擇去學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這是否值得我們困惑和擔憂?
楊振寧:科技跟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不僅僅是科技發展影響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的發展,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結構也反過來影響了科技的進步。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20世紀的科技發展與21世紀的科技發展有著本質性區別。這種本質區別,簡單地講,就是20世紀初科技發展的動力,更多來源于純粹的理論研究。而到了21世紀,應用性研究則變得更為重要,原因是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剛才我講了資源、環保以及整個人類健康的問題。這些問題在20世紀初的時候還不怎么明顯,而到了21世紀就變得突出和重要,而且再過30年、50年,會變得更為嚴峻——因此,科技應用的重要性會隨之不斷增強。所以你剛才說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必然現象。
嘉賓:現在很多同學熱衷于選商科、律師,因為那樣賺錢比較多,你認為這其中是不是財富在起推動作用?
楊振寧:今天科技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題目,就是能源。最好的沒有污染的能源是太陽光。如何把太陽能轉化成可用能源,這其中有理論問題,也有應用問題。假如有人能發明什么辦法來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降低運行成本,那么他可以發大財,而且也解決了全世界的能源問題。
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不斷回國訪問,曾先后對周總理和鄧小平說,解決中國問題第一要義是發展經濟。到了1980年代,國家實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有記者問我以后中國問題的中心是什么?我說第一是經濟、第二是經濟、第三還是經濟。很多中科院的同行們曾經埋怨我只強調經濟:你是我們的同行啊,為什么不為我們同行說說話,你把經濟放第一位,我們中科院以后爭取經費不是更困難了嗎?
今天看,中國已經很興旺了,但中國現在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還不到美國的1/10,中國其它的問題還有很多。所以,我不反對年輕人走到應用的方向去,我認為,中國現在還是需要搞經濟……等到中國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我的回答才有可能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