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的根源在于消費不足
我國目前的經濟問題主要表現在于總需求不足,投資規模太大,出口過多,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等。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是公眾的收入偏低,消費不足直接造成了這些問題。
一般來說,一國經濟的增長基本取決于總需求,而總需求主要由消費、投資、凈出口和政府支出所構成。在消費不足的條件下,保持總需求的方式只能是增加投資、凈出口和政府支出。但如果沒有消費增長的支撐,后三者的增長不但無法持續,還勢必造成長期總需求的下降和產業結構的扭曲。
目前,我國消費和投資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0%和60%,而發達國家這兩個指標則達到80%和20%。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下降,而投資和政府支出所占的比重上升,這就勢必背離投資和財政支出為消費服務的初衷。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國的農村市場,8億農村人口,將成為拉動內需最有力的蓄水池。我認為,激活農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是刺激我國總需求,應對金融危機挑戰的根本出路。
激活農村市場的必要對策
目前的4萬億投入以及后續可能追加的資金,主要集中在國有大企業以及城市基本建設項目上,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仍比較間接,所以政府應該考慮將一部分資金直接注入農村,而注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穩定豬肉價格,保障農民收入。政府的4萬億財政支出很快會推高勞動力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并且傳導至豬飼料的價格上,令豬肉價格上升,并使其他農副產品價格跟著一起上升,使4萬億支出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壓力,轉換成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由于農民在豬肉漲價中得到的好處相當有限,而物價水平普遍上漲致使農民生活費用支出的增加,將遠遠超過豬肉漲價的可能收入,這將不利于激活農村市場。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在于控制豬肉價格,只要豬肉價格穩定,就不易發生普遍的通脹;農民收入不下降,就有助于激活農村市場。這就需要政府出錢,按市場價買入豬飼料,低價轉賣給豬農。豬的生產成本不上升,豬肉價格就不會上升。盡管用低價豬飼料補貼豬農,會增加財政額外負擔,但如不補貼的話,財政則會因為通脹而補貼所有的居民,這個代價更大。所以,在豬飼料上補貼豬農是必要和合理的選擇。
其二,調節商品供求,穩定價格,增加農民收益。至今,我國常用行政命令限制一些商品的價格,這樣做勢必減少農民的收入,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決問題的出路還是要政府補貼農民,調節商品供求,而不是直接規定商品的價格,如低價賣出農資品,保持農產品生產成本的穩定。同時,選擇適當時機和價格買入國外農產品,在國內市場擇機拋出,避免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升。以這種方式避免通脹,更是在“原因產生的地方將結果消滅掉”,從源頭上保障農民的收益。
其三,財政出資,鼓勵農民保護環境。農業收入不高,增長滯后于國民經濟的速度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拓展農民收入的渠道。現在我國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并開始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湖,沙漠植樹等政策,但是,僅有倡導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大財政資金到位的力度。也就是要評估農民退耕保護生態的價值,給予足夠的資金補償,使他們感受到這么做的收益比種地強得多,農民就會調整行為方式和生存方式,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其四,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的流轉,把城市資金引入農村。僅有政府資金的注入還不夠,還必須將城市資金引入農村,引入的最好方式和抓手是完善農村經營承包權的流轉,讓城里人也能來購買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這就會將大量資金引入農村,這是增加農民收入、搞活農村市場的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土地經營承包權的流轉是明晰土地產權制度的重要一步,這會恢復農民對土地的感情。由于承包經營價格與土地的質量密切相關,農民就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精心地維護土地。城里人將土地的經營承包權看作自己的資產,他們當然愿意花更大的力氣,做更多的投入。實現這個目標的基本保障是健全完善有關的法律制度,否則,購買承包權的人經營越成功,合約的履行就越可能遭遇挑戰。
其五,放開農村信貸管制,促進農村資金有序流動。僅有財政或城市的資金進入農村還不夠,還要促使農村資金有序流動,這樣才能提高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為此需要放松對農村信貸的管制。目前,我國對農村信貸雖已有放松,但是,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因為貸款的安全性還沒有得到保障。如果不能及時收回貸款,農村信貸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信貸制度的創新,學習孟加拉尤努斯的窮人銀行的經驗,避免不良貸款的發生。還有,必須保證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而不能從農村流向城市,否則,農村資金會更加短缺。這就需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并輔之以行政管制,最大限度地促使城市資金流向農村,并停留在農村有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