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供股是近一個月坊間最流行的話題,“你打不打算供股?”差不多已成為港人日常的問候語,于街頭巷尾均能聽到,想避也避不開。
全球金融危機下,一間世界性的商業銀行進行集資其實不難預料,但匯豐的行動在香港卻飽受批評,因為早前它曾公開表示無集資需要,而后也沒有發出盈利警告,最近卻因為美國匯融(HSBC Finance Corporation)的業務大幅減值106億及年度虧蝕50億,拖累其它地區的收益,加上市況低迷、前景不明,因而需要全球集資以鞏固集團營運基礎。多年來,匯豐的品牌象征著穩健與謹慎,與其它巨型金融機構如AIG、雷曼兄弟相比,匯豐提供的是一份信心,香港不少人把“匯豐只有買貴,沒有買錯”掛在口邊即可見一斑。
吊詭的是,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把一切扭轉。AIG已然臨近破產邊緣,但它獲得了政府的支持、協助,一次再一次地注資,結果資本比率高于一貫穩健的匯豐。對于投資者而言,自然投向作風冒進但得到政府撐腰的金融機構。
政府的注資舉動,間接鼓勵金融機構采取冒險的策略,以納稅人的利益換取私利,因為政府已承受不起伴隨大型機構倒閉而來的政治、經濟壓力。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于《紐約時報》撰文指出,政府注資的方案,并不是三贏的方案,只有銀行與投資者可從中獲利,輸的卻是納稅人。而金融機構為避免重蹈覆轍,改善借款質素,于是收緊借貸條件并增加收費,使得中小企業難以向銀行借貸周轉??磥?,政府政策只能增加投資者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卻無益于經濟活動的增長。
匯豐供股就本土意義而言,令人反思其身份認同的問題。香港沒有多少間公司能與整個城市的市民靠得那樣近,匯豐是難得的一間。在報章雜志的訪問中,一些小股民表示買下匯豐股票是為了留給子孫;表現專業的股市評論員則在電視前為匯豐落淚,其表現出來的已不是一種純粹的金錢價值,當中亦存在一種情結,是對匯豐背后的理財信念的認同。本地有論者認為,匯豐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匯豐利用香港的特殊身份步向國際,連接中西金融市場,成為亞洲區的金融中心,其成長史與香港的發展史每多契合之處,兩者密不可分,展示的是一個偏處一隅最后邁向國際的成功故事。
在匯豐宣布供股集資的初期,市場上普遍存在一種不滿情緒,一方面因為集團高層發布的訊息前后不一,但更重要的是令投資者感覺受騙,他們一直相信的穩健投資的匯豐,原來并不如想象中那樣。過去相信的價值觀一夜崩潰,造就全城的茫然失措。結果,傳媒與市民的反應偏向情緒化。市民的普遍反應,表示了匯豐并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公司名稱,不只是一個投資號碼。盡管如此,供股最后還是獲得98.2%的股東支持,反映出傳媒、市民對匯豐的認同根深蒂固。
匯豐供股顯露了全球金融體系的扭曲、吊詭,也顯示了股民對集團的情感投射。經此一役,市場的多變、難以預測、非理性特質充分展現了出來,市場是理性的假設開始動搖。當一切彷佛都不可靠時,匯豐過去建立的品牌效應,其穩健、謹慎的投資理念,依然得到大多數香港人認同支持?;蛟S,一些最根本、最傳統的價值觀并沒有失去,中國的老話“得道多助”在這時代仍然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