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集團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集聚資源和發展產業集群的必由之路。現在中國許多地區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缺乏能夠帶動區域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當前,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國家實行統籌區域發展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相互關聯的企業正在特定區域內集群。產業集群不僅覆蓋了大部分傳統產業,而且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及文化創意領域也嶄露頭角。這些區域的產業集群的工業增加值,已經占到本地區工業增加值的50%以上。產業集群已經成為特定區域生成產業活力的關鍵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來源。
各國(地區)經濟發展經驗表明,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和資本運作的支持。區域經濟體中某行業擁有的上市公司數量比例越大,該行業的競爭優勢就越明顯。如何抓住全球資本市場競爭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的機遇,充分適應境內外資本引領投資的熱潮,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境內外融資上市兩種渠道、直接上市和間接上市兩種方式,促進區域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和實現從傳統經濟向新型經濟轉換,是各級政府和企業都需要關注的問題。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推進該項工作。
利用上市公司組建大企業集團。大企業集團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集聚資源和發展產業集群的必由之路。現在中國許多地區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缺乏能夠帶動區域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企業沒有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平臺,也就難以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產業集群。為此,需要大力推動符合境內外上市條件的企業上市,可以通過私募融資在境外上市,也可以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在境內外上市,擴大企業的資本規模,形成大企業集團。同時,可以利用資本市場進行企業間的并購重組,通過股權轉讓、股權置換完成資本交易,集中優質生產要素向上市公司傾斜,把上市公司打造成大企業、大集團。當前在金融海嘯影響下,境內外資本市場疲軟,千軍萬馬都在搶走IPO上市的獨木橋,而上市公司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去收購整合更多產業關聯的企業呢?!
利用上市公司實現基礎產業滾動發展。基礎產業特別是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和人力多,建設周期和資金回收周期長,往往需要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支持。而且,加強基礎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我國應對金融海嘯,保持國民經濟穩定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對策。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基礎產業發展,除了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外,最重要的是利用境內外和各方面的資本對其投資,尤其是通過資本市場引進境內外資本進行投資,這就需要發揮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上市公司在選擇多種可投資的行業時,投向國家支持的基礎產業和重點產業的企業,符合巴菲特倡導的價值長期投資的理念,值得我們借鑒。比如,許多地區需要建設公路、鐵路、港口等水陸空交通設施,需要建設公用事業,發展城鄉供電、供氣、供水等,都需要資金投入。上市公司需要關注這些方面的產業,采用定向增發和股權轉讓辦法,把這些優質資產吸入自己的存量上市公司,支持基礎產業集群發展。
利用上市公司保證重點項目建設。重點項目是一個地區從全局出發、集中財力保證的重點工程。在產業集群中,一個大項目抵得上許多個小項目,可以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利用上市公司特別是境外上市公司承擔和運作大項目,可以吸納更多的建設資金,加快項目建設進程。雖然目前國際上特別是歐美國家對金融海嘯驚恐萬狀,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民間還是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待明后年市場信心恢復后,企業可以更多選擇境外上市,擴大境外投資者特別是境外大機構投資者的基礎,由于中國經濟被國外普遍看好,吸納外國資金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