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出口的大幅度萎縮,不僅涉及到國外需求的減少,而且涉及到結構變換的挑戰。

時下有關當前金融危機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3種,分析解剖這些不同的解讀,可以對如何化解可能有的沖擊提供系統的啟示,促進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策略的逐步深化。
第一種解讀是僅僅從金融經濟的角度來看問題,把當前的金融危機理解為美國的金融系統存在著嚴重的流動性短缺,認為次貸危機等主要與金融系統的衍生產品發展過度和金融創新缺少監管有關,結論是金融危機雖然影響了實體經濟,但主要是虛擬經濟的危機。一段時間來,美國財長保爾森等人,就是這樣判斷的。因此,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政府收購金融機構等救市性的政策。按照這樣的判斷和策略,金融危機不會是一種長期的危機,金融泡沫至多持續到明年也就差不多可以放空了。而一旦危機過去,金融經濟仍然可以按照原來的方式進行擴張,只不過需要對金融創新進行更多的監管。第一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意義,是導出了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影響不僅不大、而且還是機會的判斷,因此建議可以將中國相對寬裕的外匯儲備,拿到美國金融市場上去抄底,博取可能有的金融收益,或者乘低買入能源、礦石等大宗商品,以便儲備中國未來發展所奇缺的生產要素。這是金融危機發生初期的主要看法。
第二種是從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看問題,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美國的虛擬經濟發展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的能力。因此,解決金融危機的方法,當前是要注入流動性抑制金融危機的擴大和蔓延,長期則是要通過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來對沖虛擬經濟的虛脹,最終回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平衡上來。第二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意義,是導出美國消費能力的衰退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在此情況下要力保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一方面需要加強中國國內的投資與消費,另一方面要努力維護和保持出口能力。這是學者們對金融危機影響的主要判斷。但是人們擔憂單一的保增長策略,潛藏著放松我們多年來在轉變結構方面的努力,沿襲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危險。
第三種是從美國實體經濟本身存在的問題看危機,這是一種更加結構化和戰略性的解讀。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美國以過度消費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有問題,認為以信用消費為基礎的、通過不斷地制造新的消費點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達到了極限,認為在當前資源環境消耗已經超過自然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美國已不存在進一步擴展實體經濟的可能性,因此金融危機的實質,是追求持續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危機。因此更治本的對策是采取重要的結構性變革,即降低實體經濟中物質型經濟、私人型經濟的比重,增加民生型經濟和環保型經濟的比重。這樣的判斷和對策意味著化解當前金融危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第三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啟示,導出中國未來出口的大幅度萎縮,不僅涉及到國外需求的減少,而且涉及到結構變換的挑戰。金融危機不僅挑戰了當前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經濟模式,而且進一步提出了改變中國實體經濟結構的要求。因此,在當前不得不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加大投資以保持明后年中國經濟增長不低于8~9%的同時,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進行有保有壓的主動性結構調整,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結構,能夠從出口導向型向國內消費型轉變,并加強社會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國內投資。這是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真正需要考慮的長期戰略,是最積極地將美國金融危機轉化為中國發展機會的策略。由于結構調整不是短期內能夠奏效的事情,因此當前很需要在保增長與調結構之間找到結合點,特別是要通過投資建設具有長期效果的項目,來維護中國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