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金融危機,從美國爆發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其特點表現為機構失敗(比如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市場失敗(諸如次貸市場與衍生工具市場等受到重創)、國家失敗(以冰島破產為例)與政策失敗(格林斯潘認錯與美聯儲檢討)的復雜性和交叉性。時至今日,危機仍在繼續,何時見底仍不明朗。本文試圖從危機反思角度,針對2007美國投行危機或者2008全球信用危機所反映的一些金融市場基礎性建設問題,談談此次危機對滬港金融合作的借鑒意義。
啟示一,滬港之間的合作絕對是第一位的,競爭是相對的。此次危機的一大教訓是,投資銀行機構之間過度競爭和金融中心之間的過度競爭,破壞了國際金融市場運行與發展的正常秩序,貪婪引致的道德風險毀壞了平均利潤率規律。從靜態角度看,金融資源配置在各個金融中心之間是此消彼長的,但從動態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不難看出,經濟增長雖然不能改變金融資源供給的存量與總量,卻能夠改變金融資源配置的結構與流量。所謂結構雷同的市場競爭,與差異化的市場競爭二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差異化競爭有利于確立滬港金融中心各自不同的優勢,從而成為維系滬港之間長久合作的堅實基礎。滬港金融發展要遵循“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導方針,要以“合作”求發展。
啟示二,滬港金融合作要在制定一攬子金融危機應對措施方面,建立制度性工作機制。此次危機不僅僅表現為投資銀行競爭體系的失敗,而且表現為霸主國家危機處理對策的失敗。但是,歸根到底,金融危機其實是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失敗和投資回報率至上的金融哲學的失敗。與其說是監管不到位,不如說是過分相信金融市場的糾偏能力與穩定效力,從而缺乏應對極端系統性危機的一攬子操作方案儲備與執行框架配置。此次危機表明,危機應對要從修復交易鏈、市場鏈、產業鏈、信心鏈的及時性、綜合性、高標準要求出發,制定全方位應急預案。因此,滬港金融合作要從穩定國家大局與擔負全球責任的思想出發,建立并完善跨市場、跨區域、跨國界,穩定的、長期的一攬子經濟金融危機應對機制及其操作框架。
啟示三,滬港金融合作要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人民幣金融創新體系建設兩個方面,深入分工、廣泛合作,切實健全和有效完善中國金融國際化實施體系。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漸進過程,人民幣金融創新體系建設也是一個漸進過程,而香港與上海則是兩大前沿陣地,是兩大實驗中心。A股和H股相得益彰,QDII與QFII并行不悖,其原理應當在滬港金融合作的各個方面推廣應用。
啟示四,滬港金融合作要在帶頭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切實支持國家擴大內需兩個方面,實現工作同步。中國地理幅員廣大,地方經濟千差萬別,而香港、上海則分處兩大優勢板塊,而且均為兩大區域龍頭。兩個城市在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與航運方面其綜合實力分居前兩位,義不容辭地要擔當起“城市的國家責任”。兩大城市不僅要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管理優勢,分別帶動泛珠三角、長三角兩大區域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而且要與北京協調一致,三大城市齊心協力,共同承擔其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的龍頭引導作用與先鋒模范作用。
啟示五,滬港金融合作需要中央政府統一政策方向并協調發展步調。此次危機表明,監管部門的國內政策不作為,以及監管部門的國際合作機制低效力,是導致危機越來越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換言之,監管部門之間、政府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同樣重要。因此,強調國家金融發展一盤棋,對于實現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齊頭并進與共同發展很重要,要從中國需要建設至少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認識出發,建立金融政策選擇與執行框架。同時,滬港金融合作要在堅持全球化視野的基礎上提升協調力度,要從共同維護世界金融市場穩定發展的角度,制定步調一致的金融開放政策與目標一致的國際穩定政策。
作者:上海市銀監局統計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