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從夏天以來,一直“跌跌不休”。2008年11月20日,國際油價在全球經濟衰退聲中,跌破每桶50美元大關。但是在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的加油站,成品油銷售價格仍是紋絲未動。
反應靈敏的是一些民營加油站,在全國眾多地區,民營加油站紛紛掀起降價潮,每升降幾毛甚至一元。一些民營油站老板稱這一個多月是“最好的時光”。
民營油企的艱難歲月
能夠撐下來的只是一部分民營油企。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披露的數字顯示:截至目前,全國660余家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僅剩100余家;4.5萬多家民營零售加油站,已關門1/3;100多萬就業人員已有數十萬下崗失業。
2008年3月3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602號文件《關于民營成品油企業經營有關問題的通知》。若該《通知》得以貫徹執行,民營石油企業將擺脫目前油源不固定的窘境。但由于兩大巨頭的特殊壟斷地位,《通知》并不能順利落實。
有政協委員在兩會提案中提到,過去3年,在國內成品油批發企業中,民營企業約占1/3,加油站占56%左右,但其成品油銷售不足總量的30%,民營油企無油可賣。油價批零倒掛現象存在已久,很多民營加油站無奈被兩大集團收購,留下的多數經營慘淡。眾多的成品油批發企業,也因沒有油源而關門,幾億元資產閑置,給國家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
值得一提的是,民營油企能夠形成如此巨大的規模,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1 9 9 2年,石油市場改革開放,國務院號召利用民間資本進入石油市場。許多民營企業自籌資金投入到石油市場,到1 9 9 8年,開加油站、從事石油批發,被認為是最賺錢的行業。
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1 9 9 8年成立后,成品油全部交給了兩大集團。因為沒有煉油廠,也沒有原油,民營油企便開始了斷“奶”和尋“奶”的日子。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見》。文件規定,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的批發企業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民營油企的命脈被控制在兩大巨頭手中。地方政府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清理整頓,取消了中石油、中石化以外許多企業的經營資格,其中不少企業被兩大集團收購兼并或者直接劃轉。兩大集團在石油流通領域的壟斷地位逐步形成。
鄭州一加油站老板說,民營企業在進入石油流通領域后,就一直受到壟斷企業的排擠。民營石油企業在稅收、貸款政策方面,也享受不了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
民營油企謀求自救
民營石油企業近年來一直處境艱難,每次國際油價高企、油源緊張時,民營加油站都會被最早斷供。而在國際油價走低時,民營加油站卻是第一個站出來降價促銷。對此,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齊放認為:“民營加油站可以把價格降下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煉油廠的批發價會根據國際油價的漲跌而靈活變化。中石油、中石化從國際期貨市場上進口的原油都是幾個月前的,那時價格相對于現在更高。例如,兩大集團奧運前預期油價會走高,提前進口了很多原油,而現在國際油價迅速下滑,結果成品油銷售價格只有不降價才能彌補價差。”齊放還表示:民營加油站也不能明著降價太多,因為成品油價格由物價部門嚴格監管。如果降價超過了國家規定的幅度,就會有擾亂市場的嫌疑。
在現有的成品油供應鏈體系中,民營油站往往生存艱難。廣東省石油行業協會會長陳順遂透露,一個陣容強大的企業家團隊,正在與石油輸出國各大商家進行磋商,共同打造一個未來油品貿易的戰略合作架構。陳順遂表示,廣東是中國改革的前沿,期待以石油輸入的“破窗”效率,推動當前中國成品油的市場體制改革。
呼喚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
不過,國家從2 0 0 7年起已經嘗試打破石油行業壟斷格局。在限制兩大石油巨頭油源上,頻繁出臺公共政策,逐步給民營油企解禁。從方向性看,對于民營油企政策有所松動,但從具體規定來講尚未到位。譬如,企業的油庫容積須達到1萬立方米、注冊資金不少于3000萬元人民幣,如此高的“門檻”,令眾多民營企業望而卻步。據權威人士透露,如今能夠達到這兩大限制標準的民營企業,在全國可謂是屈指可數。面對這看似打開的大門,民營企業只能是“望門興嘆”。
正是在國內石油巨頭壟斷下,民營油企日漸萎縮:1998年尚有3340家民營石油批發企業,目前只剩下663家,其中經營情況較好的只有100多家,民營加油站也從5 . 6 3萬家銳減到3萬家,民營油企每年上繳給國家的利稅,由原來的1000多億元滑落至400多億元。

反觀中國的成品油定價,一直處于“畸形”狀態:10年前,國際油價低于國內價格,大量走私到國內的成品油,搶占了國內油品企業的市場份額,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近10年來,由于國內油價低于國際價格,政府又不得不出臺補貼政策,彌補煉油企業的巨額虧損;而2008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7月以后,國際油價從147美元/桶的高位,急劇跌至目前的不足50美元/桶后,國內油價又開始遠遠高于國際油價,國內油品的定價總是被人詬病。
“2008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急壞了不少成品油生產企業,由于預期油價會進一步沖高,這些企業紛紛囤貨。哪知原油價格沖至近150美元/桶的高位后竟掉頭向下,這是眾多企業始料未及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我國每日消費汽柴油48.28萬噸,如按每噸降價500元-800元計算(這也正是傳言中的降價方案中的兩套定價標準),成品油遲一天降價,全國車主及用油單位,每天就得多付2.4億元到3.6億元。
“要抓住有利時機,進一步理順石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2008年11月11日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這樣的觀點。但業界亦有疑問,“所謂成品油的定價機制改革,主要有兩種,一是成品油價=原油成本+煉油成本+企業合理利潤,二是過路費改燃油稅。但是無論哪一種改革方案,都困難重重,壟斷體制內的成品油價格很難和國際接軌;如果費改稅,中國的收費高速占全世界的90%左右,那成品油價格可能太高。”
民營加油站依然在政策的夾縫中生存。兩大石油巨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格局不變,民營油企的好時光恐怕維持不了多久。民營資本在能源市場上公平地位缺失,民營油企被動局面就會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