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海鳴簡介
本文作者系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海外扶貧顧問、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監事長、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常委、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青年委員會理事長、上海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副會長、上海市海外交流協會副會長、云南省海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云南省僑商會名譽會長、四川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顧問、四川華商會名譽會長、復旦大學校董、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董、香港仁愛堂第二十四屆董事局副主席、香港豪都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豪都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
被稱為港股“一哥”的匯豐控股一向是港人最愛,匯控股價一升一跌,都牽動著無數港人的心。3月9日短短一秒間匯控急瀉至33港元,單日暴跌逾24%,為歷來最大跌幅,股價更創14年新低。據統計,香港股民所持匯控市值約1000億港元,與較高峰時期每股150港元比較,持有匯控的香港股民整體財富蒸發3550億港元。匯控股價大插水徹底揭示了香港股市收市競價時段的弊端,嚴重損害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聲譽,也使與“匯豐”相濡以沫幾十年的港人傷透了心。
患難情供股淚
素有“大笨象”之稱的匯豐控股,在港股投資者心目中是穩健的代名詞。而此番猶如“過山車”般驚心動魄的場面,讓股民心驚膽顫,寢食難安。作為可提供穩健回報的股票,不少年長的投資者選擇長期持有匯控,收取紅股和股息。過去二三十年,匯控不知增加了多少港人的財富。香港有數以萬計的股民同匯豐控股這頭“大象”廝守超過30年。在那一代股民心目中,匯控就是一個不倒的神話,很多人都將匯豐控股的股票視作儲蓄、退休金和子女教育基金的一大來源。匯控豐厚的派息,曾經是投資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早年匯豐常常以4送1、5送1的方式派發紅股,就股息回報都能跑贏樓價升幅,自然成為當時投資者的必然選擇之一。此外,匯控穩健的管理風格也備受投資者推崇,比如今年盈利增長40%,那么來年一定會將其中10%的盈利拿出來做撥備,保持增長的可持續性。筆者曾計算過,如果香港居民從1977年開始,每年拿1萬港元購買匯控控票,自第10年開始,其股息已足夠購入1萬港元股票;30年內,匯控市值已增長80多倍,每年單股息就有50多萬港元。
但是,這一美好的愿景如今遭到挑戰。由于匯豐控股陷進了困境,2年內虧掉了千萬億元計的資產,去年盈利下跌72%,資本充足比率面臨危機,不得不提出供逾50億股普通股,供股價為28港元。匯豐在宣布這項配股集資計劃后,股價跌去23.6%。而此次股價突然狂瀉,逐漸接近28港元的供股價,一股不抵一包煙的局面,使一些券商紛紛調降匯控的評級。匯控盈利大跌70%,而且要大比例供股集資約1380億港元。早前曾一度組成“血肉長城”,聯合起來支持匯控股價的香港股民,也開始對其“愛股”起疑,這一重擊使得全港市民信心臨界冰點。在捍衛“大笨象”股價一役中,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面對自己的“愛股”,真是欲哭無淚。
經濟走下坡物價仍在升
面對全球經濟危機,港人在深受裁員、減薪困擾的同時,也飽受生活指數增加的折磨。近日,《經濟學人》公布的一項關于全球生活指數研究調查顯示,比較全球140個城市的貨品和服務,例如食品、衣物和酒類等售價,香港在經濟低迷下,全球生活指數排名仍然躍升了17級,由半年前排名28位升至現時的11位,反映生活成本上升。雖然內地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自2008年來首次下跌,但不少零售商明言,商品來貨價由去年至今依然有增無減,可見港人在金融海嘯下,仍難免要面對生活指數高企和捱貴貨的苦況。
在街市經營的小商戶都坦言,肉價菜價都無下調空間,蔬果商販亦表示,價格要視乎季節和供應量而定,難以輕言降價。鑒于香港部分貴價的牛肉及零食大部分來自日本,隨著日元匯率于去年不斷上升,從日本進口的貨品來貨價上升近一成,增加了零售商的經營成本,使商品價位不降反升。在香港,一瓶礦泉水動輒要10多港元。如此高物價,難怪一般月入1萬港元的市民都要抱怨度日艱辛了。
在一連串的裁員減薪的壞消息之下,因失業而生活無著落的貧困市民會越來越多。民以食為天,若有10%的市民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時,社會危機即進入最高的警戒線內。以現時香港生活指數排名來看,若持續高企1至2年,將會影響香港的貿易、出口業務及旅游業,繼而打擊香港整體經濟包括市民就業。
生活壓力沉重
催生新弱勢群體
金融海嘯沖擊下,香港失業率不斷攀升,企業招聘意欲急降,裁員較增聘人手為多。有人力資源公司調查指出,展望全球2009年第2季的行業整體招聘意欲大幅下跌,香港更是自2003年“沙士”以來,首次錄得負數(-3%),分別較2009年第1季及去年同期下跌6及33個百分點。其中,1 0%受訪的香港企業預計將在來季削減職位;只有7%企業有意增聘人手。隨著金融海嘯的影響逐步顯現,香港經濟面臨嚴峻考驗,物價高居不下,生活壓力沉重,催生了以低收入家庭的婦女、大學畢業生為主要代表的新弱勢群體。
香港一項“金融海嘯對在職女性的影響”調查顯示,逾7成受訪者在金融海嘯后被迫減薪或凍薪,減幅最高達3成;逾2成人表示,由于財政問題,在金融海嘯后與家人的沖突增加,有一成人更將生育計劃延遲。調查還發現,在金融海嘯下,逾7成受訪者的精神健康受到影響,逾2成半受訪者分別因此而頭痛和神經緊張;而經常失眠、情緒低落亦分別有近2成。
此外,求職市場萎縮,使作為香港未來的大學畢業生,也面臨著無工可做的尷尬局面,只得頻頻現身各個招聘會瘋搶基層職位。過去的招聘會以基層職位為主,求職者較多為低學歷、低技術及中年人士。但經濟不景下,擁有高學歷的大學生優勢消失,唯有改變策略,“放下身段”到招聘會碰運氣。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不諱言,為求一職,薪金方面準備大減,即使是月薪6000至7000元的零售業售貨員、飲食業侍應工作也要照做。
財政預算案
紓困措施仍不足
近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布財政預算案后,引起了全港普遍關注和討論,不少市民批評紓解民困的措施不足,紛紛要求“加碼”。在財政預算案的開端,提及兩大救市措施,一是“抗擊金融危機”,二是“保障就業”。在“抗擊金融危機”方面,“銀行存款保障計劃”及“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只是舊事重提。而“保障就業”方面,港府計劃撥款予勞工處以協助失業人士及畢業生尋找工作,加強培訓。其中首推的動用16億港元、創造約6.2萬個就業機會的項目,大部分是短期實習機會,是培訓而非工作,亦沒有協助失業的白領階層,而即使是這些機會,很多也是分多年提供。內容中雖也提出6000元退稅及豁免兩季差餉,但同樣未能直接令基層受惠。被展望的東亞運動會、樓宇更新、教育互聯網用戶、優化城市及環保建筑等范疇可提供多類型的工種,本來出發點是很好的,不過這些都是短期目標。東亞運動會過后,仍會有一批人沒有工作。筆者認為港府在創造就業上力度不足,未有對癥下藥,須知只有長遠的保障就業政策才能減少失業。
此外,預算案提到的“共建關懷社會”,顯然有少許自吹自擂;在文物保育及美化維港的問題上,亦似乎顯得有些馬虎。港人最關心的“利民紓困”措施也一如所料,沒有太大的驚喜。至于寬免差餉、政府物業及土地租金寬減、凍結政府收費、扣減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等政策,都無法產生很大的實際效果。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加煙草稅,此舉反而令走私煙草的問題更加惡化。
隨著“大笨象”的大插水,財政預算案并沒有為紓困而“放水”,使香港市民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心爆“旱災”。好在溫家寶總理在一年一度的記者會上重申,中央十分關注港澳兩地在金融危機中遇到的困難,并以5招“挺港澳”,他特別指出,祖國永遠是港澳的堅強后盾,兩地人民有能力應對金融危機。香港市民也盼望并相信:“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

應菲律賓總統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的邀請,以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為團長,本文作者(左二)為副團長的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高層代表團,2月17日至21日訪問了菲律賓。阿羅約總統(中)邀請代表團到菲律賓南部大堡島坐客,并在島上會見和宴請了代表團全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