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慎對待創新金融產品,并不意味著不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因為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創新產品的上市是市場的內在要求。
這幾年,我們都在講創新,金融領域的創新是什么?我認為,創新不是目的,創新只是手段,或者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和過程。金融領域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金融的效率、增強防范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的能力。金融創新主要體現在金融產品與市場創新、金融組織體系創新、金融制度創新等三個方面。
金融創新的結果,可能會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更加有效地分配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破產、引發金融危機。所以說,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
金融產品創新的技術路線一般遵循標準化、證券化、復合化、分割化、杠桿化、時空轉移化等六大原則,因此,創新金融產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就具有傳統金融產品所沒有的一些特點。從風險角度看,這類產品主要有兩大特點:第一,產品的雙向性。例如,運用該產品可以套期保值,防范風險。但是,該產品也具有很大投機性,從而產生風險;再例如,有些產品可以以小博大,擴大收益,但同時也具有擴大損失的風險;第二,小概率大風險。一些創新產品雖然根據小概率風險而設計,但是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就有可能遭遇滅頂之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CDS扮演的角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我建議,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必須對創新金融產品的風險做充分評估,并跟蹤產品交易的全過程。金融機構不應該把產品設計搞成數學游戲,更不能迷信數學模型,不顧經濟基本面而濫發創新產品。當然,審慎對待創新金融產品,并不意味著不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因為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創新產品的上市是市場的內在要求。從我國金融市場的現狀看,外匯市場套期保值的工具并不發達,可供投資的外匯金融商品也非常缺乏,這顯然不利于我國外匯市場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所以,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盡快推出股指期貨,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是必要的。
組織創新是金融機構在競爭中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而采取的一些方式和方法。近1 0年來,美國的金融組織形態并沒有很好的改進,具體地講,就是在金融集團內部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墻。因此,組織創新必須在追求效率和防范風險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制度創新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內生性的制度,還有一種是外生性的制度。所謂內生性制度,即來源于金融行業約定俗成的一些交易慣例。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持續的商業社會中,這種看起來是軟性的制度,實際上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力是很強的。由于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內生性制度并不健全,因此,倡導金融行業自我約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金融監管等機構對此負有倡導和督促的責任;外生性金融制度,是相關金融法規條件下的產物。金融制度的創新應該遵循漸進性原則,冒進的制度變革可能產生極大的金融風險。研究表明,美國1 9 9 9年新金融服務法案的出臺,是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制度性原因。1 9 9 8年日本的金融“Big Bang”,即金融大爆炸,也是一種制度的創新。有學者認為,1 9 9 8年日本激進的金融制度改革,是導致日本經濟長期衰退的原因之一。
所以, 創新的金融制度好不好,需要實踐檢驗。制度創新,必須按照實事求是的漸進性原則,根據本國國情,適合自己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分業經營,然而,從金融效率和世界金融發展的潮流看,分業經營的金融制度終將被混業經營制度所替代。因此,尋求適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基本國情的混業經營模式,是我國金融制度創新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