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港經濟》記者:PE是個高風險行業,你當初為何會選擇它?
吳舸:之前我在做不良資產盤整,2006年的時候,跟著一些伙伴進了這個行業。PE是個很好的事業,引用凱雷創始人魯賓斯坦的話來說:“這個行業所能賺到的錢,好過你用任何合法手段所能獲得的金錢”——當然這是指做到合伙人以后。
《滬港經濟》記者:在你的身上是否有豪賭和敢于冒險的一面?
吳舸:我沒有賭的嗜好,同時認為這種行為是非理性的。從職業性質上來講,做我們這個行業,就不應該有太強的冒險精神。PE這個行業,對上游,被稱作資產管理人;對下游,叫投資人。我們從批發市場(也就是上游)獲得委托,得到資金,然后對這些資金進行管理,獲得預期回報。我們是增長基金,風險喜好比風投低很多——其實,風投也有個風險分散機制,單個項目風險也許很高,但對整個正常運營的盤子來說,風險也就小很多了。當然,做投資永遠是有風險的,每個項目的決策都不可能100%正確,都是基于當時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所做的盡可能準確的判斷,這種判斷我們希望是正確的,但沒有絕對的正確。巴菲特最近就公開承認,過去的一年里“犯了至少一個大錯誤和多個小錯誤”。對一個民營企業家,可能強調的是創業精神和開拓精神;但作為一個金融從業者,我們是幫助做實業的人去進行理性的風險控制,而不是去冒險。
《滬港經濟》記者:有人說“大家都認為會賺錢時,往往賺不到錢,大家認為不會賺錢時,反而能賺錢”。
吳舸:你說的是對市場的判斷。客觀地說,對市場進行準確判斷可能是一件挺困難的事,有種極端的說法就是,任何人都無法預測市場。當然,這主要是指對股票和大宗商品價格等這一類的預測,但對中長期的經濟周期來講,大家更容易在預測上取得共識并被驗證。但是更嚴格來講,經濟活動的本質依然是很難預測的——巴菲特就在油價高位的時候買進了兩家石油公司的股份,這是他去年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他也公開承認了。那么,你認為巴菲特的認知能力和理性值得懷疑嗎?
《滬港經濟》記者:你身上的這種理性是與生俱來的嗎?
吳舸:每個人年輕時都會有很多激進的因素,我早年的創業就充滿了冒險精神——我們是在中國市場上發展起來的,而中國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規范和高風險。當時的環境里,幾乎每個人都是賭徒,一夜暴富的故事是那個時候的常態,而且這種一夜暴富通常是缺乏基礎的——今天,需要很多的積累才能取得成功是常態,而那個年代往往不需要什么積累。那個時代的人都有一種志在必得、舍我其誰的精神,多數人以敢于冒險而著稱,但時至如今,他們多數可能都已經退出了市場。而年齡、閱歷、職業習慣,使我認為平和而冷靜應該是一種更好的狀態。
《滬港經濟》記者:在生活中你會有“賭”的一面嗎?
吳舸:生活中,我還是會做一些冒險的事情。比如,飛滑翔傘就非常冒險——滑翔傘的事故是很多的。飛滑翔傘是一種超越生活的體驗,當你飛在空中,以你的腳為前景看大地的時候,那是一種別樣的感覺。在飛翔中,我也明白了很多——人生要隨緣,志在必得其實是不可能的事情,人有時候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
《滬港經濟》記者:你是很理性的一個人,這是你的終極追求嗎?吳舸:我想應該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感性的一面,而且,人的終極追求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理性是為了獲得你的財務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當這些都實現以后,你的終極追求就是感性的。人生的終極追求,我理解為情感:如親情、愛情、友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