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永遠不能磨滅。著名作家俞天白先生授權本刊的獨家連載,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在上海金融史上留下不朽印記的眾多人物和事件。
靜悄悄的試營業
1986年10月25日,對上海來說,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日子。上海大廈和中國銀行大樓雖然請香港商人清洗過幾次,依然清洗不去陳舊灰暗的歷史塵垢;南京東路擁擠得喪失了自我,處處露出一副暴君城的神態,在炫耀它的老資格;新的火車站候車大樓剛從地面聳起,越江隧道的“地老鼠”已悄無聲息地朝著第二號井位掘進;商店內外,人們出出進進,讓揣在懷里、藏在包里、存在銀行里的代替大捆紙幣的存單,尋找到最佳的出路……
對于金融界,這個日子卻是值得紀念的。
因為就在這一天,經過一番籌備,自北京遷來上海的交通銀行總管理處及其上海分行,將開始試營業了。
一切都是靜悄悄的。沒有掛燈結彩,炮竹轟鳴,更沒有隆重的剪彩儀式,只有裝飾得有些豪華的營業大廳內的那些柜臺門窗被打了開來,各個部門和大廳正中的十米見方的世界鐘同時運轉了起來,向上海市市民、向中國經濟界宣布她將重新在上海亮相了。
這種靜悄悄的試探自己生命力的表現,或許是銀行家的性格。正如一般市民,經常和銀行打交道并不知道銀行行長姓甚名誰一樣,當然也不知道交通銀行的行長是哪位??煽偣芾硖幎麻L兼總經理卻始終關注著這所分行的運轉,不過此刻并沒有出面;分行總經理潘其昌雖然親臨第一線,卻不顯山露水,只是用深沉而熱烈的目光注視著全行六只柜組的幾十只窗口,留心著在窗口前出現的每一個客戶。
他是第一張大面額存款證的持有者?
是的,用靜悄悄來掩蓋劇烈的變革和角逐,正是金融家的特色??蛻魝儭㈤e散的觀光者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多起來了。記不清哪只窗口、哪位客戶是交通銀行上海分行試營業中的第一位。因為,此刻在窗口成交的,差不多都有一個相當曲折的爭取過程。不難理解,交通銀行恢復時刻,正是各行各業與金融業的業務往來,都已經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四大銀行分割完了的時日,她只能在她們之間的夾縫里尋找自己的落腳點。
請看二樓北側那只窗口,是“大面額可轉讓定期存款”。那位身穿藏青色銀行制服的營業員,將一張淺綠色的存款證,連同她燦爛的微笑,通過茶綠色玻璃的柜臺窗口,遞給了客戶??蛻羰且晃恢心隄h子,身著淺灰色西裝,顯然懂得一點金融知識,情緒有些激動,認定自己因為成了當代中國這種首次發行的存款證的第一個經辦者、第一張大面額存款證的持有者而引人注目。他嘴上重復著這樣兩個英文字母:CD(Certificate ofDeposit),CD……
CD,在國際金融界是司空見慣的信用工具。30余年來,中國銀行界卻首次引進使用,成為交通銀行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一種信用手段。不過,這位漢子并不是第一個持有者。
上海的變化太小了!
話題,要從兩年前說起。在中國,CD雖小,誕生的背景卻相當宏大。1984年2月11日,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來上海視察。上海沒有給他太多的驚喜,與朝氣蓬勃的特區相比,感覺不到應有的活力。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上海的變化太小了!”這對上海來說,真有點兒委屈。當時,上海的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外貿出口等都位列全國榜首。可是,他同時也被人形容為大家庭中的長子,弟弟妹妹一個個都穿得光光鮮鮮的,他穿的卻是破衣爛衫!因為每年的財政收入的90%以上要上繳中央,自己留的10%還不到!缺少資金,怎么活得起來?更別說實現經濟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宏偉藍圖了。不過,曾經滄海,上海畢竟是一個深諳金融魅力與威力的都市,財政的路子一時走不通,思路自然就往金融上轉了。當時,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總干事徐雪寒,在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的一個建議,引發了上海人的強烈共鳴,這建議是:應當有一個專門屬于上海、支持上海發展的銀行!
這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把上海人籌建新銀行的熱情激到了沸點。醞釀新銀行的方案接踵而來。頭一個問題,當然是給銀行起什么名?定什么性?是爐灶新起,還是利用老銀行的品牌效應,在眾多停業的舊銀行中選一個現成的名字,老店新開?
交通銀行,便這樣一下子跳進了籌備人士的眼簾。
歷史選擇交行
當時國務院領導趙紫陽也把目光落在了交通銀行上。1984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呂培儉行長,與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阮崇武、裴先白以及馬一行、顧樹楨、王崇基、李祥瑞、薛鏡澄和余瑾等一起商議交通銀行的籌建問題。大家原則上確定交通銀行名稱不變,總行設在上海,面向全國,可在內地和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業務范圍可與其他專業銀行交叉、融通,既可以經營固定資產投資,也可以經營外匯業務;注冊資本為10億人民幣,資金來源,第一步由上海存入4億元技術改造資金,然后人民銀行撥一部分資金,中國銀行撥一部分外匯;第二步吸收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以及上海某些大企業的投資入股,即實行國家控股、地方和企業共同投資的股份制。
原則一定,即于1 9 8 5年7月1 5日,成立籌備小組,成員來自上海經濟金融界的主導部門,由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顧樹楨任組長,上海市財辦副主任陳恒平、市財政局副局長余瑾和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龔浩成三人任副組長,租了金陵路嵩山路口的嵩山飯店三個房間,開始了籌備工作。
新中國金融史上,開天辟地的股份制銀行——交通銀行,就在這家飯店最差的三間總共60個平方米內,孕育其生命了。決策在這兒,資金籌措在這兒,劃定業務范圍、確定董事會及領導班子人選,落實銀行開業地點……都是在這兒。他們全力以赴,按上海市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所定的1985年7月1日,正式開業。(未完待續)

作者:俞天白(1937年出生)
浙江義烏人,著名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大都會》、《金環套》、《大贏家》等,長篇報告文學《上海:性格即命運》,散文隨筆集《最后一輪太陽》等。中篇小說《兒子》獲上海市第一屆文學作品獎,《大上海沉沒》獲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市40年優秀小說獎、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獎、國家新聞出版署與中國作家協會“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長篇小說《大上海漂浮》獲上海市1992年-1993年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