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請就讀哈佛大學的時候,很多中國學生及學生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擔心:即使申請成功了。哈佛大學每年約4.5萬美元的學費。怎能負擔得起?
其實,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哈佛實行的是“雙軌制”:錄取和人學兩條線。也就是說,哈佛大學有專門的人員和機構負責對申請人進行綜合考察。以決定是否錄取:而對申請人家庭的經濟情況則由另外的人員和機構負責考察。或者說。申請人的經濟狀況絕不會成為能否錄取的標準或參考。
對于中國家庭來說,申請哈佛大學時更不需要考慮學費的問題。只要申請人真正出色。符合哈佛大學的綜合錄取標準和條件,就可能被錄取。而一旦被錄取。哈佛大學必有辦法讓你入學完成學業(這是哈佛的權威人士親口說的,他還給出過許多這樣的例子)。
為了讓這些被錄取的優秀學生進入校園。哈佛大學從2004年開始實施“免學費”政策,有力地保證了低收入家庭學生的人學。當時規定,家庭年收入在4萬美元以下的學生都無需繳納昂貴的學費。2006年,學校決定將全免學費的范圍擴大。把這一底線提高到家庭年收入6萬美元。中國家庭普遍被視為收入低于6萬美元,是這一政策的受惠者。2007年底,7月份正式上任的新校長福斯特又宣布了新的學費資助政策,家庭年收入在12萬美元至18萬美元之間的本科生,每年只需交納其家庭收入的10%為學費。年收入12萬美元以下的家庭,學費更少。
讓最優秀的學生進入頂尖大學,這就是哈佛,這就是哈佛的運轉機制。美國的大學對校友捐助的基金的依賴程度很高。也經常以捐助基金的多寡來比較實力。哈佛大學用充裕的資金、良好的條件和豐厚的待遇吸引精英、留住人才,把世界各地的最有智慧的大腦招收到門下。就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就會有更高的聲望,也就會有更多的捐贈和資金,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比如,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2006年一年對哈佛的捐贈就達到5000萬美元;除了平時的其他捐贈之外,比爾·蓋茨和夫人梅琳達·蓋茨創立的基金會(Bm and Melinda GatesFoundation)在2006年對哈佛的一次性捐贈達2600萬美元,在2007年他們獲得哈佛授予的法學博士榮譽學位時他們再次進行了捐款。所有這些捐款。使福斯特在接手哈佛時擁有超過350億美元以上的可支配資金。
研究生就更不需要為學費發愁了。哈佛大學不僅為除法律專業之外的所有研究生提供非常充裕的獎學金,而且在校園內就提供了不少的“打工”機會。這些機會通常都不是我們以往所想象的那種餐館端盤子、洗碗的體力活,而是在學校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這類的“白領”工作。當然這些工作也有競爭,你必須能勝任。說獎學金豐厚絲毫不夸張。多數研究生的獎學金都超過“拖家帶口”的訪問學者所享受的津貼,不少學生幾年下來都可以攢到一筆錢,而且不必刻意節省。
除學費之外,其實讀書時較大的開支就是日常生活開支了。哈佛大學校園有上千個社團和學術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團和學術組織活動是校園的特色和日常生活、學習的重要內容。在哈佛,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學術活動。大家認為參加討論的人越多信息量就越豐富,所以活動組織者生怕參加者少而“冷場”,于是就千方百計想出各種花招來吸引大家,免費餐飲是最常用的一種,還有送禮物、送紀念品等等。留意各種信息,參加你感興趣的活動或講座,可以解決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溫飽”。精神上當場不能“消化”的。可以回去思考;物質上當時“消滅”不掉的,可以打包“兜著走”。
另外,各種社團或者組織都有活動經費,如果精力允許,不妨競爭個職位或者搞些項目。爭取一些可支配資金。這些對到了哈佛的中國學生來說都不應該是什么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