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寧
新的一年剛開始,西方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就有點變樣。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對世界的影響日漸擴大,不少西方媒體盯上了中國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中國描繪成“世界救援者”。可在不切實際的幻想破滅之后,西方媒體又出現了“唱衰中國”潮,有些還抱著要看中國笑話的心態評頭論足。
國際上一些主流媒體近日做2009年預測時,既有中國仍將是世界經濟“發動機”的評論,也有“中國正經歷無法承受的巨大挑戰”的說法,甚至還有“中國模式面臨終結”、“中國在2009年將出現動蕩”、“中國:它會分裂嗎”這樣的驚人之言。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1月4日文章稱,今年不斷涌現的工廠裁員在中國南方工業區引起一連串的問題。北京能否輕易地平息中產階級的憂懼也是一大難題。因為這些人和組織能力有限的民工相比,完全不同。“如果2009年中國白領工人遭遇大裁員,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架構就會面臨不曾料到的挑戰——這類人已經習慣于多元選擇和高生活水平”。 總體而言,和2008年下半年相比,更多的西方媒體不是在“唱衰中國”,就是在憂慮中國的前景。
從當前的國際環境看,中國的確面臨著歷史上罕見的多重考驗。我們過去曾歷經諸多來自外部世界的挑戰,后來都能夠及時化解。不過,這一次與過去有很大不同。2009年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驚險一躍”。首先,受金融危機影響,多國都在減少進口,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將更加活躍。拉動中國經濟的主要發動機——出口必定受重大影響。第二,出口型經濟若向內需型經濟轉型,必定經歷痛苦的過程。第三,高失業率可能導致個人生存危機,社會矛盾有可能尖銳化。
困難來自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從國際看,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參與全球化的程度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受外部世界變動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經濟30年高速發展,還沒有經歷過像今天這么嚴重的金融危機的洗禮。而從國內看,民眾對就業、收入、福利的要求也非過去能比。這30年,我們一路走得比較順。很多人習慣了安逸,習慣了增長。無論是一些地方政府,還是普通民眾,都缺少這樣的經驗,心理承受力明顯不足。
正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一些摔打后身體會更加強健一樣,一個國家要實現崛起的目標,也必然要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只有這樣,才會更加強大。因此可以說,2009年,將是中國練就抗摔打本領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慢一些,就業的形勢會更嚴峻一些,一些社會矛盾可能會更突出,這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解決原有問題的契機。這一年,對我們的政府、企業及民眾都是一次考驗。政府需要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強化危機處理及應急機制;企業需要在危機中及時轉型、在求生存的基礎上謀發展;民眾需要調整心態,適應新的環境,積極努力推動國家盡快擺脫危機。此刻,“危機”同樣也是一種“機會”。
在新中國60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走過了遠比當前更暗淡、更艱難的時刻,一步一步愈變愈強,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保持信心。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折,經濟增長的長周期并不會因此而突然中斷;我們有巨大的國內市場空間,有著大國處理危機的獨特優勢;政府主動調控經濟的經驗也比過去豐富得多,物質基礎也比12年前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強大得多。回顧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時,人民幣面臨空前的貶值壓力和信用風險,世界上也沒幾個人相信人民幣會不貶值。但那次考驗換來的結果是,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競爭力更強,人民幣在國際上逐步成了強勢貨幣。
另外,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定的社會保障體系,并正在加緊增加對這一領域的投入;中國近年來還構建起了民眾和政府之間比較順暢的溝通渠道。所有這些都將緩沖危機的沖擊,使中國能夠盡快地走出危機。正因為如此,一些西方學者才會對中國的發展抱有更多的期待。曾寫下名著《大國的興衰》的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保羅·肯尼迪1月3日在彭博社撰文預測,中國、德國、印度及北歐國家將可能在這場危機中勝出。據他預測,韓國、日本和俄羅斯、伊朗以及南美、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可能會損失慘重。美國可能成為最大失敗者。他認為,中國通過刺激內需,彌補出口減少帶來的損失,從而實現5%至6%的經濟增長。
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雖然會放慢,但沒人會否認,增長的勢頭不會改變,我們將在調整中實現增長。目前我們面臨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在結構和發展模式上實現重大突破。在金融危機面前,中國的實體經濟之所以損失很大,除了市場不景氣之外,主要還是我們生產的產品層次太低,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最不起眼的低端環節。市場一旦風吹草動,首先被沖擊的就是低端生產環節。這種財富創造模式不可持續,必須盡快改變。
和練抗摔打功夫一樣,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更是一個必經的過程。2009年,中國的表現牽動世界。2009年,中國將再次帶給世界驚艷。那些等著看中國笑話的人注定是要失望的。▲(作者是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院長。)
環球時報200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