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阿根廷特派記者 周育琦 ●方 肇
1月11日,參加達喀爾拉力賽的選手們迎來了難得的休息日。回首過去的一周,車手意外身亡,直升機驚魂墜落,支援卡車當街“行兇”……達喀爾拉力賽改變的只是比賽地,不變的是驚險與挑戰。其間,幾位中國車手勇敢地踏上征程。只不過,勇氣并不能換來成功,“無奈退賽”一次次地詮釋著中國賽車運動與世界的差距。
車手,馱著行囊出發
“明年我還想挑戰!”堅持了5個賽段的魏廣輝雖然仍以退賽告終,但他已經是前來參賽的3名中國摩托車手中成績最好的。隊友陳建國在第二個賽段后就因為身體原因放棄了比賽。另一名來自西安的車手李志恒,因為手續不全只象征性地參加了發車儀式。
“太艱苦了!我們的目標從安全完成比賽轉變為爭取多跑一個賽段”,平均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的魏廣輝是3名中國摩托車手中最年輕的,他說,“從比賽第一天起我們就拉肚子。從此只好不吃不喝地開。有時是連續近30個小時去趕路。”疲勞過度的魏廣輝甚至開車開到了“無意識”的境界。他在第四賽段抵達終點時,竟然累得在營地門口忘記了登記進入,反而圍繞營地兜起圈來。鬧得組委會官員驚詫道:“你們的中國摩托車手在環場慶祝嗎?”
能“環場慶祝”的魏廣輝還算幸運的,起碼他日夜兼程地在比賽。而“帶著西安人民囑托”的李志恒無疑有些窩囊。這位年過40的車手,用砸鍋賣鐵的錢組裝好了摩托車,然后在達喀爾組委會的資助下來到了阿根廷,但由于參賽必要手續不齊,他只能當一回距離達喀爾拉力賽最近的觀眾。為什么中國方面不行個方便?中汽聯主席嚴建昌回答道:“李志恒無翻譯無維修無醫生,單槍匹馬去跑達喀爾,這是拿生命開玩笑!”的確,把行李綁在摩托車后座上就去參賽的李志恒,除了勇敢,也實在找不出更值得夸耀的地方。
賽車,改裝費得幾百萬
“我們的賽車在國內算是不錯的了,但在達喀爾仍然算是小兒科。” 魏廣輝和陳建國用的都是中國廣州生產的250cc的摩托車,而在本次拉力賽中,使用450cc以上大排量摩托車的車手已占到40%,更有不少選手選擇了排量在550cc以上的“馬拉松”級摩托車。一般來講,大排量摩托車克服復雜路段的能力更強,也減少了加油次數。但這類摩托車只集中在奧地利的KTM公司、日本雅馬哈和德國寶馬等少數幾家公司生產,它們的贊助對象一般都是世界排名前5的選手。
對于首次駕駛專業級賽車的老將盧寧軍來講,對新車的熟悉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比賽成績。在結束上一個賽段后,盧寧軍連說自己幸運:“這么好的車都出了毛病,變速器的問題。我們只好用1擋開了300多公里,好在開到了大本營。”盧寧軍在評價賽車時還舉了個例子,“一次有個國內廠家請我去跑達喀爾,號稱‘我們的民用車不改裝就能跑達喀爾!”盧一看車就嚇了個夠嗆,空調、音響一應俱全,甚至車窗還是電動的,這種累贅車一旦翻了,人想出來都難。有人算過一筆賬,10萬的民用車要完成中國拉力錦標賽,改裝得花100萬,再要想跑達喀爾,這個數還得翻幾番。
車隊,國內企業缺常識
達喀爾拉力賽是人與自然搏斗的競賽。單槍匹馬當然很難應付這項挑戰,車手背后強大的后勤保障隊伍非常重要。據曾參加過達喀爾拉力賽的周勇介紹,好的車隊都有十分詳細的分工,最起碼維修工、翻譯、助手、廚師等得有。另外賽段間的信息收集工作十分重要。組委會不會拿著大喇叭通知你幾點發車。營地里的小黑板上寫的都是法文,看不懂誤了點,那就只有退賽。
目前國內賽車運動剛起步。汽車企業與賽車運動間的互動關系尚未形成。當不少中國車手奔波于國內企業尋求贊助時,竟然對方回答說:“達喀爾?是卡塔爾嗎?”▲
環球時報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