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張大衛
東亞論壇1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決策者清楚地理解了嗎?2009年中國所面臨的情勢與一年前完全不同。許多經濟學家已把對中國GDP的預測大幅下調,這可能是反應過度,我們相信中國GDP在未來一兩年內能夠“保8”。這聽起來是積極的,但遺憾的是,最大的挑戰可能出現在2010年之后。
這是因為當前4萬億投資計劃可能在刺激經濟增長上是有效的,但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上并非最理想。數年來,中國一直試圖重新平衡經濟增長模式,降低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但4萬億中至少有3/4是用于鐵路公路和機場等投資項目,而由省級政府提出的25萬億項目幾乎完全用于投資的支出。這必將確保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但也會帶來問題。首先,大量增加的投資可能使增長模式更加不平衡。中國是需要更多基礎設施。但想象一下如果兩年內的投資總額相當于2007年全年GDP,那會發生什么,更不用說低效、浪費和腐敗等問題了。更重要的是這種刺激計劃是不可持續的。
這場經濟危機過后,美國的對華進口需求將下降。花旗集團預測,未來兩年美國家庭儲蓄率將從去年的1%上升到5%至6%,而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可能從GDP的4.5%下降到2%。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對美出口無法再像經濟危機之前那么多。中國與其他亞洲經濟體能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利用出口擺脫衰退,但這次它們不能如愿以償。基于這些原因,中國政府需要更多側重于刺激消費,而非促進投資。
“保8”已成為中國國內普遍認可的目標,它幾乎成了一種信條,但沒人能準確解釋原因。最權威的解讀是為了保持社會穩定。為此中國需要每年創造1000萬個就業機會。然而創造就業機會和GDP增長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高速公路建設并不能真正創造許多城市就業機會,更無法令工作機會持續。上世紀90年代,中國每年約800萬人進人就業市場,在過去10年里下降到500萬,在下一個10年可能進人負增長。如此說來,或許保持充分就業的經濟增長率也會隨著時間下降。
如果社會穩定是首要目標,或許有更有效的直接方式,如將4萬億的多數用于社會保障或派發消費券。公平地說,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社會保障,已制定新措施來改善養老金和對低收人家庭的支持,增加農民收人等。但比較而言,在這些項目的花費遠低于在投資領域的開銷。
在未來一兩年內,中國會保持8%的經濟增長率,但會回到通貨緊縮的軌道,而且企業盈利能力可能受較大影響。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在2010年后,即便到那時全球經濟復蘇,中國仍可能被迫將其刺激手段繼續向著國內需求調整。▲(作者黃益平為花旗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張大衛譯)
環球時報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