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夫欽尼科夫;杜迎新
《俄羅斯報》1月13日文章,原題:躍身世界領導地位——30年改革后的中國 實行改革開放30年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超級大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建立60周年。可以將此分為3個時期。第一個十年是在“俄羅斯和中國——永遠是兄弟!”的口號中度過的。當時,我有幸親眼見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中156個新建項目是如何為中國的工業化奠定基礎的。而之后的兩個十年是混亂和動蕩的。最終,30年改革讓中國沿著擺脫貧窮與落后的道路闊步向前,“從教條主義轉向實用主義”。
回首30年改革,中國人自己說出了其成功公式的4個要素。第一,改革初期不破壞政治制度,而是提高經濟效率。第二,不從城市而從農村開始。這樣能盡快解決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盡量減少改革的社會代價。第三,不急于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因為它們能提供就業機會并保障大多數公民的需求。第四,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監管作用,避免社會過度兩極分化。
30年前,鄧小平向自己的同胞發出“要富起來!”的號召,其繼任者完成了將中國變得更加富裕的目標。而新一代領導人則致力于讓國內的窮人變得更少。為此,必須縮小內陸與沿海、鄉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
我還記得,時隔25年后的1984年我再次來到中國時,猶如置身另一個星球。對我來說,北京火車站旁的付費自行車停車場、百貨大樓等成了企業自主化的第一個例證。另一個讓我頗感意外的是,我有幸看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北京西郊。那里曾是我用來撰寫“中蘇友誼人民公社”勞動成績的地方。現在,曾經的社員已成為個體農民,他們得到了可以終生使用的土地。而他們“不離開農村,離開農業”的口號也讓我十分吃驚。一些年過半百的老年婦女用魚鉤一樣的東西編織著什么,之后縫上標簽:“皮爾·卡丹,工藝品,巴黎”。他們解釋說,這是用法國公司提供的原料、按照法國的標準生產的,而成本卻只是在法國生產的1/7至1/9。
這是在中國出現的50萬鄉鎮企業中的一家,生產手工編織毛衣。被稱作中國改革秘密武器的農村小企業完成了國家近1/4的工業產值和1/5的出口份額。以往,類似的工業將人們從農業中吸引出來,而如今這些繁榮的鄉鎮企業成了農村經濟的支柱。聯合國則將北京的成績稱之為現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貧困的勝利。
總之,無論是能源不足、生態困境,還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復雜性,都無法阻斷中國通往世界領導地位的道路。而俄羅斯的任務是,利用偉大鄰國的活力,在新的歷史階段恢復絲綢之路精神,成為西歐與東亞之間的橋梁,促進遠東地區的開發與發展。▲(作者奧夫欽尼科夫,杜迎新譯)
環球時報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