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萍;青木;張貴余
本報駐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孫秀萍 青木 本報特約記者 張貴余
1月9日到11日,溫家寶總理在江蘇等地考察時指出,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應該最早實現復蘇和振興。這一句話令很多人為之一振,鼓舞了全國人民在金融危機中發展經濟的斗志。而許多境外媒體也在看好中國在新的一年中的表現,認為中國的經濟復蘇對于全球經濟的復蘇意義重大。
目標:最早復蘇
在溫總理發表講話后,英國《金融時報》12日評論認為,溫總理“關于中國經濟也許沒有陷入下行螺旋的暗示,將被世界其他地方視為好消息——他們認為,中國的增長有可能緩解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德國《商報》13日也以“中國走出金融危機?”為題指出,按照中國政府的數據,其制定的振興經濟計劃開始初見成效。企業的經營額在增長,產品的銷售量在提高,能源消費也在擴大。該報稱,如果情況屬實,說明中國經濟成功從“高度依賴出口經濟”轉型“出口內需結合型經濟”。德國《經濟》周刊也評論說,中國高達4萬億人民幣的救市計劃可能帶來全球范圍的復蘇。
《富士產經》則在12日刊登文章評論稱,13億中國人的能量已經顯現,雖然中國的GDP增長率在2009年很可能降低到8%左右,但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反而有所增加。中國的動向將成為掌握世界經濟復蘇的關鍵。《日本經濟新聞》也于11日分析認為,中國正在把能夠在金融危機中最早復蘇作為經濟發展的目標。
美國會最早復蘇?
正當中國力爭最早復蘇的時候,世界各國媒體也在猜測誰將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領頭羊”。新年伊始,日本《日刊工業新聞》就刊登了題為《中國握有世界經濟復蘇的鑰匙》的文章,稱中國“衰退的可能性很小”并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貢獻”。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組織的70余位經濟學家則預測美國將最先恢復元氣。具體結果是,36位專家認為美國最先恢復,認為中國和東亞最先恢復的有19位專家,看好歐洲大陸的有7人、新興經濟體3人、英國3人、有兩人居然認為2009年不會有任何國家能夠經濟恢復。報道分析稱,德國和中國是因為出口減少而受打擊,美國和英國則是因為國內經濟衰退。因此,德國和中國要依賴美國和英國的經濟復蘇,雖然他們的危機并不像美國和英國那樣嚴重。德國《南德意志報》也說,中國經濟受美國、歐洲的市場需求影響很大,這兩個地區的經濟衰退才剛剛開始,歐洲2009年更可能出現負增長。因此,中國的紡織品、玩具和一些日常消費品企業都受到嚴重影響。即使中國經濟復蘇,也得看這兩個地區的狀況,中國復蘇將比歐美慢至少3個月。
但美國《巴爾的摩觀察家報》12日援引分析師的話稱,“人們對于經濟復蘇有點樂觀……經濟正處在自由落體狀態,所有指標都顯示經濟處在陡峭的山坡上”,認為目前的衰退至少會持續到年底,根本談不上在年內實現經濟復蘇。
中國經濟“硬著陸”危險高
各國媒體在品評復蘇“排行榜”的同時,對中國經濟更抱有期待。據《金融時報》報道,英國研究機構“資本經濟”的經濟學家朱利安·杰索普認為,經濟恢復最重要的要素是受低迷影響最小,中國就是這樣的國家。英國經濟智囊機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的道格拉斯·麥克威廉斯說,從本質上來說,所謂的中國衰退只是一種循環現象,如果“不景氣”僅僅是指增長率下降到7%的話,那就不必有通貨緊縮的擔心,也不會對情緒產生普遍的負面影響。德國《經濟》周刊則援引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齊默爾曼的話稱,中國將不會受經濟危機太大影響,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將有所衰退,但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會重新高速發展。
據日本共同社13日報道,因達沃斯會議而著稱的瑞士智庫“世界經濟論壇”(簡稱WEF)在13日發表了名為《2009年全球風險》的報告,將中國經濟增長急速放緩同歐美各國財政惡化等五項因素列為2009年全球經濟最大風險因素,高度關注中國能否盡早擺脫目前的困境。報道稱,世界銀行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5%左右,而報告認為當其跌破6%時,“將對已經日趨衰弱的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由于外需減少等原因,中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導致“硬著陸”的危險性“已相當高”。但《富士產經》12日援引世界銀行方面的話稱,中國仍然具有高度成長的經濟發展,維持這樣的發展速度是中國對挽救金融危機的最大貢獻。報道稱,雖然中國將面臨制造業的失敗和泡沫經濟崩潰的危險,而且失業者大增也會造成社會的極度不安,但是在建國60周年之際,不管世界各國是否愿意,中國經濟發展都將受到各國的矚目。▲
環球時報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