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薩特的戲劇與哲學

2009-01-18 07:45:04
藝海 2009年9期
關鍵詞:哲理情境

王 強

在討論戲劇的內涵或主題時,我們經常談到一個劇本的哲學性或哲學價值,并以此確定其表達的深度、廣度和張力。同時,我們也經常遇到一些劇本的作者,雖有非常深刻的哲學認識,寫出來的劇本卻索然無味,或者無法讓我們看到其自己講述的哲學內涵。在讀完薩特的劇本后,我相信,通過對薩特戲劇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哲學與戲劇相結合的過程中的某些問題。

一、薩特的“情境劇”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小說家、戲劇家,被譽為“二十世紀人類的良心”,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領獎。1980年4月15日病逝。

薩特一生只寫了九個劇本,但卻成就了“情境劇”這一戲劇中的重要類型,并引領了“存在主義戲劇”這一重要流派,對后來的“荒誕派戲劇”的誕生和發展也起到了重大影響。(詳見<英>馬丁·艾思林 《戲劇剖析》,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版)由于薩特的特殊身份,我們面對他的劇本不可回避的便是其劇本中的哲學內涵。

在討論薩特的“情境劇”時,我們看到大量的哲學家和戲劇家都將他的戲劇定位為一種“哲理劇”,認為他的劇本中蘊涵了大量的哲理,甚至某些哲學家和戲劇家還認為,薩特的戲劇幾乎就是他的哲學的傳聲筒。

就我個人認為,如果說薩特的戲劇中蘊涵了大量的哲理,也許沒有人會否定。但是,如果說他的戲劇僅僅是他的哲學的傳聲筒,也許就有些值得商榷的余地了。因為,我們在薩特的戲劇中可以看到大量鮮活的人物,動人的情節,精巧的懸念,激烈的沖突,感人的事件以及尖銳的情境。所有成功的戲劇必須具備的要素,在薩特的“情境劇”中無一缺乏。

那么,那些哲學家和戲劇家們為什么認為他的戲劇是其哲學的翻版呢?原因就在于,薩特戲劇中的人物經常用臺詞的方式說出了許多具有哲學意味的內容。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劇中人物的某些哲學思考,就將其戲劇中富于戲劇性的部分給抹殺了,我們更應該看到薩特戲劇中的戲劇性因素。因為,在薩特戲劇當中所表現的大多都是具有極其深邃思想的人物,而且他們對于自己所處的情境有著深入的思考,并能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境遇。這種性格的人物,偶爾說出一些具有哲理的臺詞,其實并沒有違背戲劇塑造人物的根本目的。

在此,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問題。我們經常強調在戲劇中應該蘊涵一些哲理,但是,很多時候這些富于哲理的內容又經常使得我們的戲劇變得生澀難懂,甚至有時成為了哲學的宣講工具。如何將哲學的思考與戲劇更好地結合起來,是一個大家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我覺得,薩特在他實際的戲劇創作中其實已經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回答。因為,他的戲劇不僅具有深邃的哲學內涵,而且能夠讓人感受到戲劇的魅力所在,感人至深。我們完全應該好好地分析一下他的戲劇創作,并從中發掘將戲劇性與哲理性更好地融合的方法。

二、“存在主義”戲劇與“存在主義”哲學

薩特曾經說過:“我們也無意生產哲學劇,如果哲學劇指的是在舞臺上圖解馬克思哲學、圣托瑪斯哲學或存在主義而特意編寫的作品。”(《薩特文學論文集》第423-424頁,李瑜青、凡人主編,施康強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在此,薩特提到的自己“無意生產哲學劇”,指的是那種圖解哲學的戲劇。在這一點上,我們與薩特是相同的。

觀眾來到劇院,當然不是為了上一堂哲學課,而是來欣賞一出精彩的戲劇。因此,不論你的戲劇具有多么深邃的哲理,歸根結底需要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安靜地坐下來觀看、欣賞演出。如果觀眾只是為了了解、接受哲學觀念,那么我想,戲劇永遠不可能比哲學課程更能發揮作用。

那么,戲劇與哲學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一)以人為本

薩特曾經說:“我想,在當代,哲學本質上是戲劇的……哲學的注意力已經放到人的身上——人既是動因又是行動者,人因其生活境況而處在種種矛盾之中,他創作和扮演著人的戲劇,這場戲不到他的個性被摧毀或他的沖突得到解放就不會收場……由此看來,哲學所關注的正是這樣的人。因此,我們說戲劇含有哲學意味,哲學又帶有戲劇性。”(《薩特自述》第168頁,黃忠晶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在這段談話中,薩特將哲學與戲劇性放到了一個并不矛盾,反而互相結合的狀態當中。他強調兩者的互相滲透,而不是互相排斥。馬丁·艾思林也曾經說:戲劇“是一種推究哲學的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用今天的哲學術語,就可以說是存在主義的推究哲學的形式。像讓—保羅·薩特這樣一個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都感到有必要不僅寫長篇小說,而且要寫劇本,這并非是偶然的。戲劇形式是他可以用來把他的抽象的哲學思想中某些具體含義表達出來的唯一方法。”(<英>馬丁·艾思林 《戲劇剖析》第14頁,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版)

我們先不去討論哲學中的戲劇性,因為這應該是哲學家們所關心的事情。我們先來討論一下戲劇中的哲學。

首先,薩特強調了哲學與戲劇一樣,都把關注的目光放到了“人”這一終極目標上。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薩特強調了戲劇中的哲學意味。那么,在戲劇中我們又該如何表現其哲學的意味呢?

許多作家在將哲學滲透于戲劇的時候,經常擔心觀眾不能明白,因此借助于人物宣講自己對于哲學的理解,或一些哲學的觀念,似乎這樣自己的戲劇便具有了深邃的哲理。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某些評論家也正是從這一角度來否定薩特的戲劇的。他們認為他的戲劇僅僅是在宣講哲學,僅僅是哲學的傳聲筒。那么,讓我們看看薩特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是怎么做的。

我們一般認為,《禁閉》是薩特所謂“哲學劇”的代表之一。其中的哲學內涵是這出戲最重要的價值所在。而薩特在談到自己創作的《禁閉》時說:

“我寫《禁閉》這個獨幕劇,沒有使用一個哲學術語,這時《存在與虛無》已經出版,或者至遲正在出版之中,我這個關于精神折磨的故事不是象征性的,就是說我并不打算換一種詞語來‘重復《存在與虛無》。” (《薩特自述》第166頁,黃忠晶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在此,薩特否定了我們在戲劇中表現哲理時的一種常見的做法:將劇中的人物、事件或者道具等,通過“象征”的手法使其具有以一定的意義,再通過它們來構置戲劇中的哲理。薩特稱這是在換一種詞語“重復”哲學著作。

(二)否定“象征”

當然,薩特并不是否定“象征主義戲劇”,因為,“象征主義戲劇”并非簡單地采用這樣的做法(本文并不討論“象征主義戲劇”,因此不再過多涉及)。他反對的是在戲劇中簡單地運用所謂“象征”的手法,并以此表現戲劇中的哲理。我們見過很多劇作家在創作時,總說觀眾沒有理解他的意圖。事后在解釋時,他們會說劇中某些東西是“象征”什么,某些東西又是“象征”什么,最終他想表達的是什么!但事實上觀眾根本就沒有從他的作品里看到這些“象征”,當然也就不能明白最后由這些“象征”推導出來的哲學意圖。

“象征”手法本身很容易被過度主觀化,經常是作者主觀意圖的延伸。這種主觀的意圖當然在很多時候會與觀眾的理解相違背,以至于阻礙哲學思想或觀念在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傳遞。薩特在創作劇本時明確地感受到了劇本創作與一般小說或哲學著作等創作的不同。他說:“我在沙漠里吶喊。在戲劇里意圖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出來的東西。公眾與作者在同等程度上創作劇本。”(《薩特文學論文集》第439頁,李瑜青、凡人主編,施康強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我們知道,哲學的意圖是不容改變的。一經改變,理論將毫無科學性可言。而薩特明白,在戲劇中,作家不可能將自己的意圖強加給觀眾。因為,觀眾在觀看戲劇演出的同時也在創造,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創造。他在自己的戲劇理論中不止一次地強調了觀眾的這種主觀能動性。

這使我們在戲劇中加入哲學時,碰到了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觀眾不一定會按照作家的意思理解戲劇中通過“象征”手法來傳遞的哲理。因為,他們事先的確不知道這些“象征”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前輩著名的戲劇家們是怎么做的呢?

像布萊希特這樣注重戲劇中的哲學意味的作家就曾經碰到同樣的問題。觀眾的“參與”使他非常頭痛。因為,一旦觀眾參與到了戲劇的演出中,那種與人物之間感同身受的關系,便會導致他們運用自己的邏輯理解戲劇作品。于是,布萊希特否定觀眾的參與,希望用一種“陌生化”效果(或稱“間離”效果)來將觀眾擋在劇情之外,以此減少觀眾“參與”戲劇所導致的,對于戲劇中哲理意味的誤讀。

而薩特則強調一種“傳奇劇”。他說:“我們則主張我們的戲劇是一種傳奇劇;我們想盡量向觀眾描繪死亡、流放、愛情的傳奇。阿爾貝·加繆寫的《誤會》中,人物并不是象征性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一個母親,一個女兒,一個長途旅行歸來的兒子,他們悲劇性的經歷本身說明了一切。” (《薩特文學論文集》第491頁,李瑜青、凡人主編,施康強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在這種“傳奇劇”中,我們看到,它們大多是涉及死亡、流放、愛情的傳奇。之所以薩特要描述這樣的傳奇,是因為他希望給大家展現一些“極致情境”,也就是一般我們在生活當中也許很少遇見的,達到我們生活和認識“極致”的情境。這些情境帶我們走入一種傳奇,而這種傳奇會幫助我們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這些人所處的境遇拉開一段距離。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所以無法“參與”。這也就是薩特所強調的“極致情境”的意義。

在薩特戲劇中,他或多或少地運用了布萊希特的方法。但是,他并不是在戲劇還沒有開演之前告訴觀眾要“間離”或“陌生化”,而是通過自己戲劇中情境的設置來做到這一點的。

正如他在描述布萊希特時所說的那樣:“布萊希特戲劇的理想,是觀眾好比突然遇到一個野蠻部落的一批民族學家。他們走近這些野蠻人,大吃一驚,突然對自己說:野蠻人就是我們自己!正是在這一刻,觀眾變成作者的合作者:觀眾在一個古怪的狀態中認出自身,似乎這是另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他使自己作為客體面對自己而存在,他看到自己但不認同,于是便能理解自己。”(《薩特文學論文集》第445頁,李瑜青、凡人主編,施康強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此時,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什么薩特在強調情境的普遍性的同時,卻在自己的劇本中構置了大量觀眾很難經歷的尖銳的情境。他只不過希望做到像布萊希特理想中的那樣,減少觀眾的“參與”。薩特正是希望通過這些尖銳或達到極致的情境本身,將觀眾與劇中人物隔離開來。

(三)人類的普遍境遇

如果說薩特是借助“極致情境”來傳遞哲學內涵,那么他為什么又在其著作中多次強調情境的普遍性呢?這不是互相矛盾嗎?

其實,之所以強調情境的普遍性,也是薩特在為自己的戲劇能夠更加具有哲理意味鋪平道路。這是他在戲劇中表現哲理的另一個方法。

讓我們先來看看薩特是如何做的吧!

薩特在談到《禁閉》的創作時說:“在醞釀和寫作《存在與虛無》的同時,我只是通過想象、感覺和構思來虛設一個故事,我用一種特定的方式把這些想象、感覺和構思統一、結合和組織在一起。您也許以為,我是用非哲學的小故事形式來表述我那本關于哲學的大部頭書。但這個劇的觀眾相信他們看到了不同的東西,是完全能夠理解的,跟哲學觀念不是一回事。”(《薩特自述》第166頁,黃忠晶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在此,我們看到,薩特并沒有將自己的戲劇創作過程說得像撰寫哲學著作一樣,相反他強調了“想象”、“感覺”、“構思”、“虛設”等非常感性的概念,以及這種感性的創作過程。他在戲劇創作中,并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哲學的思考,并不希望用“小故事”的形式來傳遞哲學的觀念。

既然像薩特這樣的哲學家都沒有在創作戲劇時過多運用哲學的思維方式,我想我們就更沒有必要在戲劇創作中進行那種哲學的苦思了吧!當然更沒有必要借助戲劇來解釋我們本就并不十分成熟的“哲學觀念”了。

我們也許要問,如果薩特并不希望在自己的戲劇中講述哲學,那么薩特“情境劇”中深邃的哲學意味又是從那里來的呢?這又得回到我們討論薩特戲劇理論時最關鍵的概念——“情境”。

我們知道,薩特一直在強調情境的“普遍性”。而在他的實際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情境,又絕對不是像他所說的那樣,是我們每人都曾經經歷過的情境。似乎,此時他的理論與實際創作發生了巨大的矛盾。但是,當我們仔細分析他的理論與創作后,我們發現,其實他對于情境的普遍性的理解是與我們不同的。

他所理解的“情境的普遍性”,并不表現在每個觀眾都曾經經歷了與劇中人物一樣的具體境況。也就是說,你不可能背負著父親被殺的血海深仇(如《蒼蠅》);你不會一夜之間被民團逮捕并遭受嚴刑拷打(如《死無葬身之地》);你更不曾被拋入一個無法逃脫的“地獄”(如《禁閉》)……但是,你絕對也將或曾經面臨各式各樣的悔恨;你也將或曾經經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征服;你也將或曾經為他人而活著……

此時我們看到,劇中人物所面臨的“極致情境”背后,同時也蘊含著這種情境對于觀眾的普遍性。也就是說,觀眾也許不會經歷那樣的“極致情境”。但是從情境的普遍性來看,觀眾可以推導出與這種極致情境所表現的,相同或相近的自身的“境遇”。觀眾正是通過這種方法,來思考和理解人物所面臨的,也是自己即將或曾經面臨的處境,并且通過這種方法來接受作者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哲學思考。

在這里,情境的普遍性也就意味著情境的普遍意義。就像他在分析加繆戲劇中的人物時所說的一樣,“然而這些人物本身卻是傳奇式的,所謂傳奇式的人物,指的是分離他們的誤會可以用來代表所有的誤會:人生的誤會,人與世界的誤會,人與其他人的誤會。”(《薩特文學論文集》第491頁,李瑜青、凡人主編,施康強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薩特在這里所說的“誤會”已經不是劇中具體的誤會,而是誤會本身具有的普遍意義,即“人生的誤會,人與世界的誤會,人與其他人的誤會”等等。由此我們看到,“情境劇”中,情境的普遍性意義便產生了。這也就是薩特為什么否定其他因素在戲劇中的重要地位,而一味地強調情境的普遍性在戲劇中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因為,正是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情境,使得他的戲劇具有了深邃的哲理。因為,薩特在自己的“情境劇”中所表現的這些情境,正是反映和表現著人類所共同面臨的處境。而他的戲劇中的哲學內容,或者說哲學意味,也是蘊涵其中的。

三、哲學在戲劇中的表現

通過對薩特情境劇理論和創作實踐的分析,我們看到,戲劇中的哲學內涵或意味,起碼可以通過這樣一種(也許還有其他)方式來表現。那就是:通過戲劇中所設置的,表現人類所共同面臨的處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極致情境,再現人類的生存狀態,表現人類共同的無法擺脫的各種痛苦,并依此引導人們思考生命的價值。

也就是說,戲劇中的哲學意味,并不是表現在一些所謂“哲理性”的語言或臺詞,而是表現在戲劇中的具體情境所揭示的人類的生存狀態。它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說教過程,而是通過作家深切地體會到人類自身命運所處的,那種許多人并沒有體會到的特殊境遇,來表現作家對于生命和命運的深入思考和終極關懷。

它的終極目標是“人”。這與哲學所關注的主體相契合。但是,它與哲學所選擇的方式、手段和道路是不同的。哲學通過理性的思辨來完成這一過程,而戲劇則通過感性的體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戲劇為觀眾設置的尖銳、具體、生動的極致情境,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身處這種處境的危機。

我們永遠要切記,戲劇不是哲學,戲劇不能堆砌哲學的概念,也不能以哲學的理性思維邏輯來思考,戲劇需要的是體會和感受。哲學用邏輯推導、分析人類的生存境遇,戲劇用感同身受來引導觀眾感受我們共同面臨的境遇!

為了更生動地表達,似乎我們可以稍微改動一下黑格爾為“美”下定義時所用的那句名言,來描述哲理在戲劇中的面貌,那就是:戲劇中的哲理意味是“哲理在戲劇中的感性顯現。”

也許這樣討論這一問題仍然過于抽象,不好理解。那么,讓我們回到具體的劇本當中,通過薩特的實際創作來加深我們的理解。

我們還是用前面談到的《禁閉》來分析。

我們知道,《禁閉》一劇的哲學內涵在于,它強調并表現了一種人類的普遍境遇:“他人即地獄”。我們完全可以借助薩特本人的話來解釋這一劇目中的哲學內涵。

薩特將本劇的哲學意味總結為兩個方面:

“我想說:地獄即他人。但是‘地獄即他人一直被人們所曲解。人們以為我想說我們跟他人的關系總是很壞的,始終關系惡劣。然而我想說的完全不是這么回事。我的意思是說,如果跟他人的關系起了疙瘩,變壞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獄。為什么?因為人要有自知之明,實際上他人最為重要。當我們捉摸自己,當我們試圖了解自己,所用的其實是他人對我們的認識,我們運用他人掌握的手段,運用他人判斷我們的手段來判斷自己。不管我對自己怎么想,反正他人的判斷已經進入我的腦海,不管我感覺自己怎么樣,反正他人對我的感覺已經在我身上扎根。這就是說,我跟他人的關系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我自己完全依附于他人,于是我當然猶如處在地獄里。世界上有大量的人處在地獄的境地,因為他們太依附他人的判斷。但是這決不意味著我們不能跟他人有其他的關系,這只不過表明所有其他人對我們每個人說來是至關重要的。”

“我想說的第二層意思是,這些人跟我們是不相同的,你們在《禁閉》中聽到的三個人跟我們沒有相似之處,因為我們是活人,他們是死人。當然,這里‘死人有某種象征的意義。我想指出的是,確實有很多人囿于陳規陋習苦惱于他人對自己的定見,但是根本不想改變。這樣的人如同死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不可能沖破框框,超越他們的憂慮、他們的定見和他們的習慣,因而他們常常是他人對自身定見的受害者。由此清楚地看出他們是懦夫或壞人。一旦他們當上了懦夫,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這一事實,正因如此,他們是死人,或者說他們是活死人,這是一種說法,意思是指那些老是苦惱于他人的定見,受人擺布,而不想改變現狀的人。我這是極而言之,因為我們是活人,我想通過荒誕的形式指明自由對我們的重要性,即以行動改變行動的重要性。不管我們處在怎么樣的地獄圈內,我想我們有砸碎地獄圈的自由。如果有人不這么做,他們就是自愿呆在里面,歸根到底,他們自愿入地獄。”

“綜上所述,跟他人的關系,禁錮和自由,通向彼岸的自由,這就是該劇的三個題材。我希望當你們聽到劇中人說:地獄即他人,你們能想起上述的論點。”(皆引自《薩特文學論文集》第453—454頁,李瑜青、凡人主編,施康強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在此,我引用了大段薩特的原話來解釋《禁閉》的哲學內涵,完全是為了保證這種解釋的權威性。因為,最了解它的內涵的人就是作家本人,只有他有權說這不是在曲解作家的意圖。

另外我還有一個意圖是,希望大家明白,即使這樣一個被大多數評論家和觀眾肯定了的作品,其深刻哲理的完全解釋,也只不過需要以上這些文字。而如果更加精煉地總結,那就是:“他人即是地獄”!但是,在具體的作品中,薩特卻借助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了一個半小時。由此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戲劇中的哲理的表現與哲學的論述完全是兩碼事。

薩特在這個劇本中,將以上對于人類共同處境的思考,轉換成了具體的感性的特定環境:地獄。而且,這個地獄只是一個普通的客廳,只是它沒有出路而已。通過處在這樣的環境中的三個具體人物之間的關系的發展,人性的丑惡、悲哀、痛苦、沖撞被直接、清晰、感性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正是通過這三個人物置身于這樣一個獨特的極致情境下的具體動作——而不是那句關鍵的臺詞“他人即地獄”——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自己與人物非常相似的境遇,從而引發對自身處境的思考。我們開始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處境,正像劇中人物所處的情境一樣,我們都生活在這樣的地獄當中。此時,所有的哲學意味得到了順暢的傳遞。

我們看到,薩特將本來十分抽象的概念和理論,轉換成了十分具體、生動的情境,于是形式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沖突、懸念、事件、情節等戲劇必需的因素都在劇本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此時,情境的設置就是這種理性、抽象的理論,轉變成生動、具體的感性形式的契機。正是情境使得這種“感性的顯現”成為了可能。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薩特的戲劇雖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哲理,同時還能保持形式的豐富性了。薩特正是遵循了戲劇本身的規律,將自己對于人類生命的哲學思考,通過情境這一契機,在戲劇中生動地表達了出來。我想,這是我們現在許多作家應該學習的經驗之一。但愿將來我們的劇作家們能創作出更多深刻并且生動的,充滿哲學意味的作品!

(作者單位: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本文為北京市教委青年人才資助項目)

責任編輯:尹雨

猜你喜歡
哲理情境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哲理漫畫
特別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8:02:20
漫畫哲理
雜文選刊(2016年9期)2016-09-14 19:52:43
漫畫哲理
雜文選刊(2016年6期)2016-06-08 20:18:44
哲理漫畫
特別文摘(2016年5期)2016-05-04 22:14: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www.日韩三级| 国产精品理论片| 亚洲国产黄色|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www|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国产99热|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网站|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亚洲无码37.|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亚洲视频三级|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9爱在线| 91在线视频福利|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91色在线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91麻豆精品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色婷婷电影网|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538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丝袜|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99福利视频导航| 国内a级毛片|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熟妇丰满人妻|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激情乱人伦|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