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凡
一、新時期的美術環境
20世紀90年代的現實主義油畫褪去了20世紀80年代的“共性的主題性和出現了主形態與亞形態多元并存,互為補充的局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眾文化、消費文化消解著追求理想和崇高的社會主義人文精神,消解著知識分子的政治文化和實踐熱情,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熱情日漸消退。
二、主形態潮流
首先,“主旋律”中最重要的題材依然是歷史畫,歌頌黨中央領導形象屬于符合主旋律的現實題材,也可以看作革命歷史畫的延續。但這種題材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缺少了毛澤東時代的那種激情和樸素。
三、亞形態潮流
這一時期的畫家受西方現代繪畫的影響較大,繪畫流派百花齊放,繪畫技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劉小東的《田園牧歌》是1990年代新的視覺表現形式和“近距離”觀察方式的代表之作。所謂近距離是指藝術家將觀察的視角放在自己的身邊和周圍,關注身邊那些“無意義”的現實。作品表現了兩個無聊的男女站立著,筆法帶有一定的寫意性,色彩滋潤,表現了一種空虛和無聊,暗示著對理想和信仰的反諷。1995年后劉小東的《白胖子》、《盲人行》、《違章》表達了一種輕松、明晰與純樸的繪畫品質,尤其是《白胖子》體現了藝術家在寫實主義基礎上所強調的觀念性。他前期主要受了英國現代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 )的影響,其作品風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繪畫性。他的畫結構緊縮而有力,其所描繪的胴體通常是繃緊而飽滿,筆觸顯露,有時呈現出無序、粗鄙的狀態。注重在畫面上注入現代性和臨場感。在充分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嚴謹、系統、全面和精確的基礎上,劉小東的畫注入了現代藝術的空間、結構的觀念,并且允許風格和個性的自由表現和發展,真正把學院派的技術和作為一個現代人的觀念結合。作者創作的一大特點是喜歡人物的裸露狀態,人體幾乎成為其主要描繪對象,畫家不與對象發生任何感情的聯系。他不認為繪畫有什么觀念性的主題,任何對象都是讓技巧顯現出來的媒介。
喻紅以敏悅的藝術感覺和個性化的油畫技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身邊的人和周圍人的日常生活,她的繪畫是一種典型的寫實主義風格,沒有什么深奧的哲學話題或懺悔之類的命題,但也蘊藏著某種意義。她的作品是她將單純的視角所觀察到的社會現實與自己的心靈幻想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一個絢麗的世界,以一種女性特質、女性視角來看待世界,簡潔單純的構圖與色彩風姿綽約的體態,俏麗而缺乏個性的面容,在流行文化中尋找自己的青春偶像。
韋蓉和王浩采用照相寫實主義的逼真手法進行描繪,他們的作品出現的大都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北京街景,但又與照相寫實主義有著不同的概念。其中克洛斯(Chuck Close)(1940- )對她的影響最大,她在面對畫布制作時,用照相機隨意攝入鏡頭的每一處市井細節都在他們的畫中被不厭其煩地描繪出來,有一種人工擺出來的動作所不具備的自然感,這使她悟到照片中的生活場景同樣具有傳統的現實主義繪畫所沒有的真實感和現場感。
作為一種藝術思想的現實主義,它的基本原則即是強調藝術關注現實的人,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現實本質和歷史本質,并真實地表現藝術家主觀世界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和審美理想,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統一。在創作實踐上,現實主義藝術是從現實世界而不從空想世界獲取它的內容和形式,在具體的表現方法上一般采取是具象寫實的造型方法,帶有科學理性精神。
四、 偽現實主義
與此相反的是,我國最近還出現過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這類作品技法精湛、造型嚴謹、色彩和諧,寫實逼真幾乎到了極致,但脫離現實生活,缺乏真情實感是其致命的缺陷。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國內,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等官方畫展或準官方的“當代藝術”展在媒體上大造聲勢,便出現了“當代藝術”向民間擴散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我國深受西方“進步論”(社會進化論)的蠱惑,以物質性標準(生產力水平)來判定一個社會文化“先進”或“落后”,把 “西方”等同于“現代”(當代),認為西方“當代藝術”就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方向。 “進步論”使中國人先驗地否定中國自己的文化,喪失了用自己的文化藝術價值標準去評判事物的能力。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人能夠把二戰后由美國發起推廣確立的“美國式藝術”潛移默化地讓人們確信為“國際當代藝術”,讓我們覺得自以為是在搞“當代藝術”,其實是一種“美國式藝術”。
五、 結論
由此可見,現實主義不是閑來玩賞的藝術,現實主義是嚴肅的藝術,是宏大的敘事的藝術,是弘揚民族精神和國家意志的藝術。
隨著公共語言的繁榮以及藝術家個性化語言的不同傾向,寫實技法本身也出現了不同的面貌。寫實技法是現實主義藝術精神從創作理念到創作實踐的橋梁,它使現實主義藝術精神與現實生活之間保持了最近的距離。當技術語言的自身發展已經在不斷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當中開辟新的領域的時候,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的走向問題就不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它的價值在于其中蘊涵著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精神。鑒于此,我們應努力倡導和發揚現實主義藝術精神,與現實同在,與文化同在,與人文價值同在。
(作者單位:蘇州旅游與財經學校)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