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敏
近十幾年來,我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院系都陸續開設了舞蹈學專業或舞蹈表演專業。其原因,一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需求,基層單位需要一些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專業人才;二是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體現,各高校的音樂院系在專業設置上要求更為全面,涉及專業性的教育學科更為廣泛,舞蹈教育也開始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但這十幾年走下來,高師院校舞蹈教育的發展趨勢逐漸走入了教育的瓶頸,就業率高的優勢也在逐漸喪失。學校辦學目標的不明確,培養的舞蹈表演人才只是徒有其表,無法與專業表演人才上臺競爭,導致畢業生就業的尷尬。學生缺乏系統的師范教育技能培養和一專多能的基本素質,教學能力薄弱,難以承擔綜合性藝術課程的教學,導致社會對其所持音樂教師資格證的質疑。舞蹈學或舞蹈表演專業已成為絕大部分高師音樂院校中的“尷尬專業”,學生面臨就業兩難的局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名舞蹈專業教師,筆者為此深感憂慮。筆者認為,造成目前學生就業尷尬局面的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學校的培養定位存在著明顯的誤區。在思考和研究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同時,必須轉換教育觀念,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重新調整教學內容,科學而合理地設置專業課程,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復合型舞蹈專門人才,跟上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一、當前高師舞蹈學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師資需求之間的差異。
我國綜合性大學舞蹈學本科的學制為四年,其目標是培養高水平的舞蹈專業人才,能夠勝任中小學舞蹈教學與研究,能在少年宮、電視臺等單位從事舞蹈教學、創作、研究、策劃、管理等工作。
從培養目標來看,其定位是培養具有扎實的舞蹈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 “舞蹈藝術高級專業人才”。但實際就業情況是,大多數用人單位都希望能聘用到一專多能的可以勝任普及型藝術工作的專業人才。從我校今年的用人單位來函看:各中小學校對畢業生的要求是,具備一門專業技能課的教學能力,能組織校園文娛活動,會合唱指揮;產業類單位則要求能歌善舞,能策劃組織員工文娛活動,會合唱排練、指揮、主持等。由此可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實際的就業需求相矛盾,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是知識結構較為全面,能唱能跳,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業務水平要拔尖,能編能導,舞臺講臺都能站得穩的復合型人才。而且,有的單位如學校、幼兒園等,在人事制度上受編制的局限,希望畢業生能包攬音樂舞蹈教學。由此,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逐漸為用人單位所青睞。這體現出了新世紀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教育要順應時代,高師舞蹈教育就必須向多元化發展。
據了解,筆者所在城市周邊近百所中小學,藝術基礎教育多由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擔任,他們舞蹈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僅是在求學期間簡單接觸,未曾系統地學習過舞蹈教學法。僅就這一點來看,舞蹈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市場容量與需求量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從歷年的招聘學校來函看,多數單位也都提出了具備中、小學生舞蹈編導教學能力的應聘條件。盡管就業環境如此眷顧舞蹈專業的學生,但是舞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卻在逐年下滑,此為何因?在我院2009屆畢業生就業洽談會上,我們了解到,盡管舞蹈教育人才奇缺,但各單位的用人要求不局限于舞蹈教學,中小學的藝術教育是比較隨機展開的,通常伴隨著學生的成長,不同年級需實施不同的教育,因此對專業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而舞蹈專業的學生大都只抓舞蹈專業的課程學習,忽視其它如音樂理論的學習,學過鋼琴聲樂的只是極個別的學生,更有甚者竟然不會識譜。基于這種現狀,用人單位只能根據中小學藝術基礎教育的特點,向既學過聲樂鋼琴又學過一些少兒舞蹈編導知識的“非科班”畢業生拋出了繡球,所以才出現舞蹈專業人才在中小學教育的缺失。這種狀況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僅僅因為專業的單一而使優秀的畢業生滯留社會,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調整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本科教育的思路?答案是肯定的,作為非專業院校的普通舞蹈教育應該視培養一專多能的普及型舞蹈教育師資為己任。
二、準確定位辦學方向,構建“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要致力于轉換教學思路,明確培養目標,完善舞蹈教育人才“多元化”的培養模式。高師舞蹈專業必須放開傳統教學模式, 打破以往狹窄和單一化的格局,順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所提出的高素質要求,以舞蹈學科專業能力培養為軸心,強調人才培養的應用性,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構建“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一)注重學生舞臺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師舞蹈專業畢業生,其就業多以中小學及幼兒園為主,作為舞蹈專業的畢業生,在單位除正常教學外,還將擔任學校各種文娛活動及單位所在系統的比賽或聯誼晚會的表演主力軍。無疑,出色地完成這些課外活動是工作能力的重要體現。所以,在校學習期間就要注重加強這方面的鍛煉,多參加舞臺實踐。在實踐中積累表演經驗,積累舞蹈音樂、動作素材,同時在舞臺調度、舞美燈光,和服飾選擇上也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些都是在練功房中學不到的知識,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教師的引導使其成為顯性的素質,只有這樣,將來就業后才會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安排舞蹈專業課程時,筆者主張在三、四年級增加舞蹈編排與實踐課程的比重。在舞蹈編排課程的教學中,不僅要系統地學習舞蹈編排的理論,更要注重實踐,讓學生更多更早地介入舞蹈編排中去。比如參與校園文藝活動的節目編排,教師在一旁進行協作和指導,這種編排實踐是舞蹈編排課程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們在重新思考學生的培養方向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二)注重學生藝術綜合素質、教學能力的培養。
作為師范類舞蹈專業畢業生,就業進入教學崗位后,不但要從事舞蹈教學、編排等工作,還要兼帶部分音樂課教學。特別是在辦學規模較小的街辦小學,可能會出現一名老師兼顧全校學生藝術課程教學的現象。中小學藝術教育課程包括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屬于音樂教育的范疇。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綜合的藝術修養,以適應藝術素質教育的多樣性。因此,高師院校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其成為優秀的、合格的師資人才。而一名優秀的、合格的舞蹈專業畢業生的教學能力也是表現在多方面的。
1、教學能力體現在講授舞蹈知識時學生易于接受、理解。用什么樣的語言來淺顯易懂地表述動作要領,用什么樣的課堂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需要從教學對象的生理、心理加以考慮。眾所周知,知識的傳授只有得到心理學知識的輔助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結合到舞蹈教學中,就是把握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喜好,觀察學生的課堂情緒,制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只有學生的求學欲望被調動起來、內在的潛力被合理激發,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我們的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2、教學能力體現在舞蹈專業的教學實踐中。2007年9月1日,教育部向全國中小學正式推廣《第一套全國中小學校園集體舞》,校園舞蹈文化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課程當仁不讓。各中小學在學生的興趣培養上也是煞費苦心,每周安排一定的課時,選拔一些身體條件適宜舞蹈訓練的學生開展興趣培訓活動。其間,舞蹈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吸收新思想、不斷出新,不做權威維護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要起到橋梁的連接作用,將舞蹈活動融入到中小學舞蹈課堂中,為學生搭建起自己的舞臺。
3、教學能力體現在相關專業的教學上。前面提到有些教學單位受條件所限,往往是一名教師將所有藝術課程“包干”,音樂課上要求能彈琴能歌唱,美術課上要求會簡筆畫,還要能組織學校的文娛活動。如此看來,優秀的、合格的舞蹈專業畢業生不僅要有舞蹈專業能力,還要有相關的音樂技能、美術理論的基礎,只有具備相關藝術的教學能力才能適應基層藝術教育的要求。
因此,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要從多方面能力入手,既要做到專精,又要盡自己的最大接受力向藝術領域更好地縱深發展,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成為有價值的“復合型”教育人才。
結 語
作為師范類專業的藝術教育應當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師范”的優勢,結合本專業的師資力量以及該專業的發展特點,思考和研究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社會供需關系,從考慮學生就業問題的角度入手,努力在提高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方面下較大的功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各自的特色與側重點的相關藝術課程。面對新時期社會提出的復合型人才需求,高師舞蹈課程進行優化改革已成為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具體而重要的內容。只有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英雄皆有用武之地。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