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莎亮
自從攝影技術問世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它作為記錄、保持和傳播人類生活方式和文化事業上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影視這一新技術也開始運用到人類學的研究之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等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現出岌岌可危的現狀,搶在一種文化消失之前,把它記錄下來,保存這筆財富,是人類緊迫而又崇高的使命。平江花燈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也面臨著曲藝失傳的威脅。
一、平江花燈戲的藝術特點
中國曲藝文化是有聲有色的中國民族發展史的藝術轉載體。平江花燈戲屬于地方劇種,原名平江燈戲,據相關史料記載,平江花燈戲源于唐代,民間稱為“燈戲”。歷代民間藝人組成業余班社在農村演出,以平江方言為主。有傳統劇目100多個,多反映農村生活,鄉土氣息較濃。每一戲種的形式,都有它產生的內因,該戲曲主要有如下兩點藝術特色:
1.獨具特色的古音發聲方法
平江花燈屬于湘北花燈戲。平江屬贛方言的次方言,在整個方言學中是一種獨特的門類。循平江方言主音規律,占全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地域,純屬土語。若覽文朗讀,大多合乎唐宋音韻,而口語俗談則偶爾保留著上古韻間。本境地域奧僻,外人罕至,即便有外人遷入(人),往往僅需經一兩代,其語言、習慣即完全同化。這個方言從聲調、聲母、韻母等都與其它語言有明顯區別。
平江保持著古老的發音方法。平江花燈戲就是運用這些古音表演的戲曲藝術,這一藝術價值是非常大的。目前平江方言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平江雖然普遍都講平江方言,可是隨著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很多平江最古老的發音吐字,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平江最古老的語音語調也面臨著逐漸失去其原有韻味的危險。平江花燈戲是以平江方言進行演唱的,就此推之,隨著方言的逐漸改變,而醇正的平江花燈戲也會隨著走向消亡。
2.獨特的戲曲表演藝術
一種戲曲的鑒賞,主要是通過對戲曲在唱、念、打、做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鑒賞的。平江花燈戲的表演藝術是非常特別的。
(1)帶有即興發揮性的表演。不少劇目中,幾乎都是笑鬧,逗趣的噱頭,人物多為一旦一丑,或一丑二旦,丑和旦的表演,任其自便,在不影響整體劇情發展方向上自由發揮,可從平日的生活和演出現場吸取笑料,即興表演。
(2)仍具有花燈表演的痕跡。湘北花燈戲正是在此基礎上,加以戲曲故事的情節,由唱、打發展為唱、做、念、打。
(3)吸取了說唱藝術的說和做。平江歷來有漁鼓、蓮花鬧、送春、贊土地等說唱表演,通過說唱介紹故事,傳鑒,以唱為主,有道白,有表演動作,湘西花燈戲許多道白、唱法、表演都來自說唱藝術的技巧。
(4)從民間舞蹈中吸取表演技巧。平江有古老的獅舞、龍舞、巫舞及民間的彩龍船、扎故事等。湘北花燈戲的舞蹈動作,凝聚了民間舞蹈的精華,這可以在三花、花旦的表演動作上看出。
二、電視紀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要保護和搶救傳統文化,必須建立相應的載體。傳統的保護手段是簡單的,主要是“兩元線性研究”——文字和圖片。保護手段非常單一,對文化保護的各方面無法一一顧及。其實,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方式是“活體傳承”,但是由于現今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們只能加大力度去呼吁民眾主動去學習和傳承戲曲。影視技術是20世紀人類發明的成果,電視影像化“聲畫一體”的藝術形式對戲曲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比較全面記錄和保存作用。
(1)影視手段具有記錄和保存非物質文化的功能
影視人類學在對文化進行關照的時候,使用攝像機,通過感光乳膠材料、電子光電的磁轉換產生視頻信號并輔以同期錄音方式。比如,平江花燈戲的經典劇目《四季相思》中,詞曲所唱的是一個年輕女子因為丈夫遠行,而四季守望。詞中充分表露了女子的心境和感觸,同時在表演的動作上,要求表演者能身臨其境,感情真摯流露;時而淚眼盈盈,時而含笑帶望。而這些立體的表演現場不是傳統保護手段可以做到的,然而運用電視紀事可以把戲曲的形體動作、面部表情、唱曲聲、伴奏樂器聲及環境自然聲真實記錄下來,并且可以作不停頓的連續記錄。文化雖然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它也是動態的,隨時發生著變化,比如,花燈戲現在的唱詞和原先老輩留下的唱詞就有明顯的時代差異。通過影視手段將其記錄保存下來,當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乃至消失以后,人們仍然可以在相關的影視資料中看到曾經的場面,了解前人的文化和知識。平江花燈戲所使用的古語方言其實就很難用文字去記錄和傳承的,利用這一聲音同步采錄的方式有效的進行了全方位的存留與保護,同時也完成了人類學的研究。
(2)非物質文化遺產適合用影視化語言記錄和保存
與有形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以生動活潑的形態出現,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它主要依附于個人,依靠身口相傳保持一種非物質的形態。它往往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等為表現手法,依靠特定民族、特定的人的展現而存在。利用影視化語言能淋漓盡致地鮮活再現,文字記錄和口頭描述很難達到如此逼真生動的效果,該手段長于記錄動態的事象,具備真實客觀和形象的表述能力,能夠將民俗文化的“活”形態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活態文獻”。
(3)影視手段具有傳遞和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
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要保護、記錄一個民族內部的文化外,同時也要注意各個民族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影視化語言適于形象地記錄文化現象,它能把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下來,不僅僅留存于民族內部,而且提供給眾多觀眾并廣泛宣傳。
影視手段在文化的傳遞與交流上具有形象生動,可信度高,傳播性強,真實性大的特點。首先,它提供給觀眾的主要是以形象、聲音和字幕組成的直觀信息,信息源來自于拍攝現場,最后完成的影片也根據現場采集的素材編輯而成,因此它傳遞的信息是真實可信的。比如:花燈戲具體演唱的過程,唱、打、念、做完整的舞臺藝術效果,完整的說唱藝術形式和完整的表演展現。
其次,影視手段具有文字符號不具有的直觀性,所要傳達的信息不需經由文字的中介,直接由形象畫面負載,攝制者能夠把文化的原貌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不至于發生像書面文字那樣,要將形象的畫面轉換為文字來表達所造成的信息丟失,觀眾直接面對形象畫面,人們接受的信息更準確,感受更真切,可謂“百聞不如一見”。
第三,影視手段在文化的傳遞與交流中,以釋放形象和聲音信息讓觀眾了解影片內容,世界上每個角落的人都能看懂畫面的形象語言,大大減少了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層次不一的障礙,能擁有廣泛的觀眾。
第四,影視手段以視聽復合信息直接作用于人耳,這比單獨視覺或聽覺的刺激強度更大。一般而言,刺激強度越大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電視紀事語言的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現在運用這一手段拍攝的影片已經很多了,相當一部分也著實拍出了水平。但是在眾多作品中,不難發現其普遍的缺點就是,缺乏深入挖掘。電視畢竟屬于一種快餐式的消費,它很多的信息追求的是快,在發掘事物深度方面往往不及于文字研究的深。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對整個人類片從總體上能把握住,并充分調度自己的“場性思維”,提高電視紀事語言的豐富性與藝術價值度。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廣播影視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