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衛林
提到《農民工自我教育手冊》(以下簡稱《手冊》),你可能想不到,這竟是由一群中學生在短短3個月里編寫出來的,而這本《手冊》中“禮儀·維權”部分的文字統籌者,則是上海市建設中學高三(3)班的學生沈軼雯。
在建設中學,沈軼雯很出名,因為她不僅是校園大型節目的主持人,而且還是該校一個學生社團——“馨民行知學社”的副社長。
“‘馨民的意思就是要盡力使農民工感到溫馨。”沈軼雯說。
一場報告和一次精神洗禮
“馨民行知學社”很特別,和文學、體育沒有絲毫關系,而是與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有關。
沈軼雯至今難忘,學校的陳前老師在2007年1月所作的一場報告。陳老師深情地講述了一個個與農民工維權有關的真實案例,之前對此很少關注的沈軼雯深感震撼!
面對臺下的學生,陳老師神情凝重地說:“一個有價值的人,必須用才華創造幸福,而幸福后面有一個破折號,破折號后面的內容就是‘和他人共同分享社會發展的碩果。”
是的,與他人共享陽光才是真正的幸福。聽完報告。沈軼雯的心情有些沉重。“和諧”“平等”“包容”,她第一次領悟了這些詞匯的真正含義。
聽一場報告,仿佛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
于是,在陳前老師的倡議下,一個旨在為農民工送去溫馨的學生社團——“馨民行知學社”成立了,而向來熱心公益事業的沈軼雯被推選為副社長。
“我們要讓農民工在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覺!”聽,這就是沈軼雯的宣言。
一次走訪和一點心靈感悟
“經濟上接納,文化上排斥”,這是不少農民工在城市里所遭遇的現實困境。如何讓他們盡快融入城市,并學會維護自身權益,成了擺在“馨民行知學社”社員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幾經商量,編寫一本《手冊》成了公認的“金點子”,而文字統籌的重任就落到了沈軼雯的肩上。
對于幾個高中生來說,要編一本面向農民工的實用手冊,談何容易。“突然發現自己的工作很神圣,真希望我們能助他們一臂之力,我知道,這很難。”在日記中,沈軼雯流露出忐忑不安的心情。
編寫工作從傾聽開始。2007年2月3日,離春節很近了,那天下午,冒著凜冽的寒風,沈軼雯和社員們來到學校不遠處的一個工地。
從驚訝到激動,得知幾個高中生的來意后,工地負責人握住孩子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在工地負責人的引薦下,沈軼雯等人和幾個農民工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一個25歲男青年的遭遇尤其令人感到心酸:小伙子15歲就背井離鄉,開始打工。剛到廣州時,他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一連餓了好幾天。后來,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可在一次機械操作中,他的3根手指又差點被割斷!
一下午的心靈溝通,讓沈軼雯和同伴們深深體會到,每個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背后,都隱藏著難以言說的辛酸。“他們辛苦勞碌。干的基本上都是臟活、累活,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他們,怎么會有都市日新月異的巨變!”
一次編寫和一段歷練過程
數據顯示,我國異地轉移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約有1.2億人,他們已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構建和諧,需要我們尊重他們、關愛他們、幫助他們。”沈軼雯說。
聆聽過農民工的傾訴,沈軼雯和她的社員們愈發感到,教會他們用法律維權至關重要。也正因為如此,在《手冊》的內容設置上,沈軼雯專門加大了維權的比重。
“她可認真了!”這是社員薛明對沈軼雯的評價。大年初一下午,薛明剛從親戚家串門回來,就接到了沈軼雯打來的電話。“她說我編寫的內容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改。”薛明后來才知道,那天幾乎所有的社員,都接到了沈軼雯的電話,要求“返工”。
對此,沈軼雯也頗感愧疚:“大家沒過好年,我真的很抱歉,可第一稿中的語句實在太專業、太啰唆,農民朋友又怎么能讀懂?”
沈軼雯的苦心,社員們最能體會。薛明毫無怨言,在一天內竟改了4稿。到了第5稿,沈軼雯還是不滿意,追求完美的她干脆自己“操刀”。
“工作受傷需認定,30日內提申請,認定不符可復議,據理追究護權益。”翻開那本《手冊》,與維權相關的法律常識,竟被沈軼雯濃縮在淺顯易懂的歌謠中了。
沈軼雯坦言,也曾有家長抱怨,臨近高三了,孩子們卻在編寫一本和學習毫不相關的《手冊》,有些“不務正業”,這也一度讓沈軼雯陷入迷茫。關鍵時刻,是父母給她打了氣:“不要放棄,多點閱歷也是鍛煉。”
幾個月后,當看到沈軼雯修改好的樣稿后,社員們都笑了,因為無論是瑯瑯上口的民謠,還是寓意深刻的故事,都能體現出她的獨具匠心。
一次收獲和一個美好愿望
在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長孫抱弘看來,在學生責任意識相對缺失的社會背景下,沈軼雯等人的行為尤其難能可貴。
當沈軼雯把《手冊》的修改稿交到老師手中時,她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也許其中的內容并非盡善盡美,但這些文字都是我們幾個月來不懈努力的成果。就我而言,收獲的遠比自己付出的要多得多。”在日記中,沈軼雯留下了這樣的感悟。
對于這份由學生自主完成的“作業”,陳前老師表示“相當滿意”,而對于挑大梁的沈軼雯,他則給予了“非常認真,非常負責”的評價。
《手冊》的順利完稿讓沈軼雯成了校園里的“新聞人物”,建設中學特意將她在編寫《手冊》時所寫的日記,在校報上用專版的形式予以刊發。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長孫抱弘認為,不管沈軼雯等學生所編《手冊》的內容是否成熟,他們在臨近高三時,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的行為,已經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值得贊許。
編寫《手冊》的特殊經歷,讓沈軼雯對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方面的政策尤為關注。讓她感到振奮的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濃濃關愛。”說這話時,沈軼雯掩飾不住興奮。
“春運期間,曾有鐵道部門將維權方面的小資料發到農民工手中,直至今日,還有不少農民工將其珍藏。這件事也讓我堅信,只要農民工肯把我們編寫的《手冊》帶在身邊,有空時隨手翻翻,他們終將受益。”
(胡瑋摘自《家庭教育時報·高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