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一個二八芳齡的小姑娘,一個朝氣蓬勃的中學生,無論如何也和“老”這個字沾不上邊,可北京拔萃雙語學校高一(2)班的葉璐,的的確確就是個“老”志愿者。
一句話改變了她的生活
葉璐的志愿者生活從8年前開始。2001年,葉璐跟著媽媽來到內蒙古包頭市的恩格貝沙漠參加植樹活動,期間遇到了一位熱愛環保事業的老人,這位老人的一句話讓葉璐堅定地走進了志愿者的行列。“那位老先生對我們說,如果再不植樹,沙漠就要把他的家鄉淹沒了。聽了這樣的話我感覺很不舒服,一望無際的沙漠就在眼前,當時北京又刮著沙塵暴,于是我便下定決心要做環保志愿者。”
從內蒙古回來后,葉璐參加了環保志愿者組織、到堆肥廠、垃圾轉運站參觀學習,參與環保小實驗,了解節水節電、污水處理等知識。她曾和同學一起撿拾路邊的廢電池,曾在小區告示欄里宣傳環保的意義,她的生活已經和環保密不可分。
環保志愿者到城市志愿者
盡管志愿者“生涯”是從環保開始的,但是葉璐現在的服務工作已經不再局限于環保,她希望自己能在城市志愿服務方面多做一些事。
2004年,葉璐作為年齡最小的火炬手參加了雅典奧運會北京站圣火傳遞的活動,因此她對奧運有著很深的感情。她說:“北京舉辦奧運會,賽會志愿者要求必須年滿18周歲,雖然現在我年齡還不夠,但實際上奧運離我們每個人都不遙遠。除了綠色奧運,我們中學生還可以從人文奧運和科技奧運等方面作貢獻。”葉璐學習了一些簡單的手語,因為參加特奧會和殘奧會的運動員會有這方面的需求。
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
在8年志愿者的生活中,葉璐在不斷長大成熟,而她最大的感觸便是: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有限。“我曾在公交車上宣傳廢電池的危害,說完后也有人把MP3里沒電的電池取出來交給我,當時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但是做得多了就發現自己的力量太小,我想如果能和大家一起做該有多好。”有了想法,葉璐便開始尋找機會進行宣傳,由于當時她是《北京少年報》的小記者,于是她就利用媒體宣傳環保。“我曾把自己希望設立環保節的想法寫成文章投到報社,沒想到竟然發表了。”葉璐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于是她也有了更多的機會通過媒體說出自己的想法。她先后受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中文臺等多家媒體的邀請,每當這時,葉璐都會倡導大家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她對筆者說:“很多工作都是舉手之勞,如果每個家庭在丟棄垃圾前能分一下類,就可以給環衛工人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勞動。一個動作看似很小,其實作用很大。”
8年的時間,葉璐從小志愿者長成了“老”志愿者,然而對于她來說,志愿者永遠不會老,因為志愿者的工作帶給了她太多的快樂。
(摘自《中國中學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