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訓民營企業家拍手叫好
為期一周的重慶首期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培訓班在京結束,開啟了重慶在未來5年對該市1萬名民營企業家進行培訓的萬人培訓計劃序幕。不僅是重慶,廣東、安徽、貴州等各省市都掀起了培訓民營企業家政治思想的旋風。(11月17日《濟南日報》)
點評:民營經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提升素質的過程。我國的非公經濟人士“自身構成多元,素質參差不齊,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更加明顯,少數人疏于自律、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甚至出現違規違法問題”,要是其核心價值觀出了問題,何談企業的長遠發展。全國開展民營企業家思想政治培訓,可以說受益的不僅是企業經營者,還有企業員工。
當今的市場經濟,早已將企業與職工融合在一起,企業經營不善,職工打道回家;企業發展興旺,職工收入提高。企業猶如一個大家庭,業主就是家長。企業家參加政府舉辦的培訓班,學經濟,則有助于企業的發展;學政治,則有助于依法治企。
管理企業關鍵是做到以法治廠。反觀一些企業,任意加班,克扣薪金,侮辱員工,欺凌弱者,勞資矛盾不斷,內部糾紛不絕,傷了和氣,斷了財源,其原因就在于沒有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訓若能使企業主提高政治水平,做到知法守法,善待員工,則善莫大焉。(曾志楊)
工資誰被增長,誰真增長
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狀況首次公布,2008年平均工資17071元,與年初公布的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9229元相比,低出近四成。之前許多人喊平均工資“被增長”,原來是真實存在的事實。(2009年11月19日人民網)
點評:工資為什么“被增長”?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均工資連續幾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早就有人質疑其統計面太窄,未覆蓋私企員工,不具代表性?;蛟S是因為統計進來得出的數字太不好看。的確,以200g年為例,如果把私營單位一并納入在崗職工工資統計,得出的平均數將比29229元低出一大截,而且不再是連年增長的“形勢一片大好”,反而暴露出大量職工工資長期偏低、不同群體間工資水平差異大的問題。
在當前我國勞動力總體供過于求的狀況下,普通員工首先要保住—份工作,不敢也很難和老板來談工資。有的地方政府曾要求企業提高員工工資,可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來說,停留在口頭上的號召往往沒什么實質意義。私營單位是吸納新增勞動力的主力軍,長期低工資必然會對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要讓這部分人群的工資漲上去,除了需要政府強有力地推動工資協商,使員工敢于和老板平等地去談工資增長外,更重要的是改善私營單位的經營環境,讓其有更多的盈利空間進而有能力給員工漲工資。
“調高、擴中、提低”是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方向。統計私企工資,向公眾展示出真實的工資狀況,但人們更希望通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中低收入群體的工資能實現公平而穩定的“真增長”,讓所有勞動者都來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讓善良成為善良者的通行證
2006年,江蘇南京一老人趕公交時跌倒,路過小伙將老人扶起就醫,事后小伙反遭老人索賠,法院認定小伙與老人相撞可能性較大,應賠償老人40%治療費。一時間類似的諸多事例讓很多人對“攙扶摔倒老人”產生恐懼。2009年11月這樣的糾紛在南京火車站再次發生。南京男子扶跌倒孕婦遭索賠,好在警方通過監控錄像還了熱心市民清白。(11月20日《華商報》)
點評:南京鄭先生恐怕沒想到,自己差點成為“南京彭宇案”第二人。
“鄭先生好心反被誣”這一事件是否真是單純的誤解?這絕不是旁觀者看熱鬧心態下的小題大做,而是不希望社會道德傷口再次因這樣的事情而被撕裂、流血甚至潰爛。當年“彭宇案”的庭外和解,以及模糊的法律解釋,已經對社會公共道德產生了負面的導向。
“彭宇案”后,全國曾經發生數起老人跌倒,眾人袖手的事件。最具黑色幽默的是,今年2月,也是在南京某公交車站,一位75歲老漢在公交后門跌倒,眾人卻不敢施救,老漢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鄙砗蟮某丝筒派锨皫头?。
上海的“釣魚事件”、湖北荊州的挾尸要價,商業經濟浪潮中的道德在制度缺失和利益同盟下漸漸迷失,傳統的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成了見義不為、指善為惡。在“既然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發善心去扶?”這樣的質問中,在“沒有利益觸動,我為什么要幫你呢?”的疑問中,社會道德傷口一再地被撕裂、被擴大——有什么比善良被誤讀甚或被利用更讓人寒心?有什么比被迫放棄對美好的堅持而更令人心傷?
我們不可能生產出一種眼鏡,戴上它就可以辨別陌生人的善惡,并以此選擇行善與否。但我們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和社會輿論呵護善良,讓善良成為善良者的通行證,減少人們向善的道德風險。
電價改革如何讓^心服口服
國家發改委表示,將推動階梯式電價改革方案,其中,保證基本生活需求用電擬規劃為每戶每月87度,超過這一數字將逐層調升電價。各地具體的標準是多少,應該由各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11月22日中國廣播網)
點評:國家發改委金口一開,坊間頓時炸開了鍋。有質疑用電“87度”測算依據的;有曬自家日常用電量的;有發帖講述電力企業收入內幕的;還有更多人聞“漲”風扎堆買電。不得不感嘆,電價從未這樣受人關注。
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這個概念彈性很大。只用電燈照明,是保證基本生活需求;使用洗衣機、電冰箱、電視、空調等家用電器,也是基本生活需求;聽音樂、看Dv、上網沖浪等這些娛樂活動,難道就不算基本的生活需求嗎?
去年6月,某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機關辦公建筑能源審計結果,包括省建設廳、交通廳、發改委在內的20個省直機關辦公樓,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電量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至4倍。至于“有的政府公務人員1天的耗電量,夠一個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電”也早已不是什么新聞。這些才是浪費電的大戶?,F今一些部門醞釀漲價沒有更令人信服的理由,總喜歡打著防浪費旗號,天然氣漲價是防浪費,水漲價是防浪費,防浪費成了一個筐,只要漲價就往里裝。提高市民節電意識是必要的,但不能以防浪費作為提價的理由。
電價要漲不是完全不可以,實行階梯式電價也是可行的。電價改革重要的不是漲價,而是要形成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各個地方用電不同,有的城市供電成本低,有的城市供電成本高,確定基數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為漲價而臆造,應該盡量與大多數公眾的用電量相吻合,此種定價才更為科學。
“提高診費,降低藥價”容易走樣
國家發改委《改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明確規定,在規范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基礎上,適當提高臨床診療、護理、手術以及其他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同時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治療價格。按照“醫藥分開”的要求,改革醫療機構補償機制,逐步取消醫療機構銷售藥品加成。(11月23日中國經濟網)
點評:對于發改委明確的“提高診費降低藥價”醫改方向,公眾更多感到的是一種不安。最典型的焦慮是:診費提上去固然簡單,藥價降下來實在太難,到頭來會不會出現一個“診費上去了藥價下不來”的更糟糕局面?
在改革初衷上,當然是為了變“以藥養醫”為“以技養醫”。必須意識到的是,站在公眾角度,“以藥養醫”也好,“以技養醫”也好,“以×養醫”也好,歸根結底都是“以民養醫”。對公眾而言,以何種名義把錢掏出去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掏的錢有沒有少一些。
無論是提高診費還是降低藥價,都要基于一個嚴密而公開的成本核算。對于公立醫院,首先需要嚴格確定“養醫”的成本。確定好“養醫”成本之后,在政府投入與患者繳費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分擔,然后才是核算降低藥價減輕了多少患者負擔,提高診費應該以一個怎樣的水平為限度。
特別是在有效補償不濟的前提下,醫院就是削減了藥物加成,也必定會采取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招數,將虧損的利益在患者那里找補回來。如此一來,非但不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民生難題,反而還可能加劇醫患關系的不諧與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