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鈍
截至200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過21.9%的全球平均水平。網絡在中國如此迅猛發展,將會給民主帶來什么?
網絡民主:從“草根”推動到高層關注
網絡民主,是指公民以網絡為載體和媒介形成“網絡社區”,并依托“網絡社區”進行政治表達和政治參與的新興民主形式。信息網絡的交互性、開放性、全球性、自由性、虛擬性等特征賦予網絡民主足以與傳統民主分庭抗禮之優勢地位。
中國網絡民主或許還處在幼稚期,許多網絡事件彌漫著非理性、無序性甚至暴力性,如“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等網絡事件中,從精神攻擊的謾罵到身體傷害的打棍子,令人聞之色變。令人欣喜的是,網絡民主在中國一天天長大,廈門PX事件堪稱公民理性參與公共決策的典范,民意的勝利令網民歡欣鼓舞, “華南虎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猥褻門”事件等等無不顯示出網絡民主的積極作用。可見,“人肉搜索”未必就是暴力,有時它代表著民主的聲音,代表著監督的力量。
網絡民主的發展不僅有“草根”的貢獻,也引起政府層面的關注與踐行。2006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形成完整的政府門戶網站體系。近幾年來,各級官員紛紛“觸網”,與網友見面,在網上聊天,寫網絡博客,或是通過網絡征求民意:2008年4月17日廣東省黨政領導與網民座談,歡迎網民“拍磚”和“灌水”;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廣大網民親切接觸,這是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公開與網民聊天,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網絡正式進入中國政治的話語體系;2009年2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走進中國政府網訪談室,第一次與全球網友在線交流,再次給網絡民主帶來無限風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除了甘肅代表團外,來自全國30個省份和23個中央單位、22名省級黨政一把手和11名中央單位一把手加入“網聊大軍”,如此大規模的官員網聊實乃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之事。于是,海外有媒體預測: 2009年將是中國的“網民問政年”。
網絡民主受到各個階層的重視無疑具有進步意義,但是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民主新形式并非易駕馭的馴服之物,有時也會成災。
是福是禍:網絡民主的利弊考量
網絡民主給人類帶來的福音是彰顯的。網絡民主拓展了公民政治參與的公共空間,成為政府與公眾進行直接溝通的重要橋梁,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話語平臺和條件支持;網絡民主創新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與方式,電子郵件(E-mail)、電子公告版(BBS)、討論組(Usenet)和網絡會議(Conference)等方式突破了時空的間隔,與傳統政治參與的投票、官民個別接觸或信訪等相比優勢明顯;網絡民主培育了公民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網絡的匿名化抹煞了貧富差距與地位懸殊,成為人們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的自由王國,網絡自由、平等精神的傳播與發展,也必定會波及現實政治生活,促進現實民主的發展。
無疑,網絡是一柄雙刃劍,對民主的消極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網絡可能導致民主的非理性。上網的低成本使得大量網民可以隨意發布大量信息,準入門檻很低,所以有人說,網絡空間已經變成了不需要護照、沒有邊防檢查站、出入境暢通的“數字化王國”。這樣,便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 “信息轟炸”,還有自發的或受人操縱的“信息偽造” ,網絡空間有可能被真偽難辯的信息垃圾以及有意制造的政治流言和謊言所充斥,甚至帶來政治不穩定或動亂的嚴重后果。于是,人們開始反思這個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上的“虛擬的廣場議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反映了民眾理性的呼聲。另一方面,網絡導致民主的非均衡性。由于性別、階層、收入、年齡、學歷和居住的地理區域以及個人的興趣習慣的差異,使人們在接受、使用信息等機會上產生差異,導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乏者之間的分化,導致人們政治參與能力的巨大反差,比如中央關于農村的一些政策就很難在網絡上聽到農民的聲音。數字鴻溝問題也就造成了民主的非均衡性。
面對網絡民主的利與弊,喜與憂,不由不讓人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積極意義?如何最大程度地抑制其消極影響?如何調控網絡民主使其走向科學、理性與文明?
他律:網絡民主調控的兩股力量
首先是法律的力量。將網絡民主納入法律之軌道,可以使網絡民主從暴力走向和平,從感性走向理性,從無序走向有序。縱觀發達國家網絡管制實踐,法制化是網絡民主調控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國法律的力量難以彰顯于網絡民主中,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網絡立法中存在的問題,使其難以適應網絡民主的發展。我國互聯網立法滯后、效力層次低、分布散亂而缺乏系統性,亟待建立網絡統一立法,《信息網絡法》呼之欲出,但其不能包打天下,還需要啟動新聞出版等相關配套法律的制定。制定的網絡法律尤其要考慮其現實的可操作性,使網絡法律與網絡技術發展相銜接,且能夠被有效地、低成本地貫徹實施。
其次是管制的力量。今天,網絡對政府行為的監督效力大增,政府嫌網絡“礙事”企圖“回到從前”已無可能,不分青紅皂白肆意扼殺之必將招來公憤而大失民心。但是,政府不能無視網絡民主的消極性后果,政府對網絡之管制已不可避免,任何國家的政府都在行使著對網絡的管制職能,關鍵是政府如何管制。
適度管制是前提。實行適度的政府網絡管制保證其健康發展是必要的,要做到管制有理有據有節,要在促進網絡民主發展與規制其不良影響之間有一個“度”的權衡。如對表達自由進行限制必須遵循比例原則,限制的目的、手段、程序乃至結果都應該正當、適度。過度管制無疑將遏制網絡民主發展。
依法管制是保障。政府網絡管制必須符合合法性標準,需要承認法律的最高權威,也需要按照合法的程序,利用法律的彈性空間來回應社會的需求。根據正當程序的要求,管制權力行使者必須是有權的國家機關,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按照合法程序采取各項合法措施。只有依法管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某些官員利用權力控制網絡,扭曲和扼殺民主與表達自由。
加強引導和服務是時代要求。一方面,政府要加快“電子政府”的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為建立政府與公眾制度化互動機制提供前提,從而為政府引導網絡民主的發展提供條件;另一方面要切實通過電子政務公開提高信息服務能力,政府必須及時、準確、全面地公布政治與行政等事務的信息,實現政治體系與社會各界的信息共享,滿足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使互聯網成為政府與公眾交流的橋梁。
自律:網絡民主調控的硬要求與軟約束
首先是指向行業的制度硬要求。決定網絡行為規范的最初力量并不是國家機關,而是那些信息產業中的從業者。行業的自律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管理與發展、規范與自由之間的平衡。在我國,信息網絡管理是一個新課題,在各種網絡立法尚不成熟,政府管制尚缺乏經驗之現實下,加強網絡行業自律尤為必要。而網絡行業自律要通過制度的剛性約束得以實現。一方面,行業協會的行業管理職能應積極發揮。要加強行業規范建設,通過行業紀律制約網絡行為。要重視發揮一些有影響力的行業組織(如中國版權協會、中國軟件協會、中國網絡協會、中國音像協會等)的積極作用,使其在政府與網絡企業之間起著橋梁作用,通過行業規范將網絡上的一些無序現象遏制在萌芽狀態,降低其對網絡空間的不良影響程度。另一方面,網絡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應加以完善。建立信息網絡管理從業承諾制度等,塑造信息網絡行業的良好形象。
其次是指向網民的道德軟約束。作為一種軟約束,網絡道德將規范網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無疑對網絡民主有著潛在而重要的影響。因此,規范網絡民主,網絡道德建設必不可少。進行必要的道德灌輸是網絡道德建設的前提,利用大眾傳媒包括建立一批重點網站,開設“網絡道德教育”欄目,以正確的網絡道德價值取向教育人、引導人,幫助人們區分善惡美丑,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從而有效地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無論采取何種調控方式,但須謹記一點:手段不能變相為目的!網絡民主調控的目的不僅為了網絡管制,更要保障網絡自由,畢竟自由、開放、便利、快捷是互聯網天生的優點和特性,網絡自由可謂網絡的基石。因此,網絡民主的調控必須平衡政府、社會、網絡運營商和網絡用戶等各種利益要求,既要有強制性,又要有激勵性,既要促進網絡的良性健康有序發展,又能充分保護網絡權利與網絡自由,進而逐步實現網絡民主理性化、規范化、秩序化之目標。
網絡民主的調控是一個不可低估其難度的長期系統工程,它不僅是政府的職責之所在,也是全社會共同的治理事業。當網絡民主逐步走向規范之道、健康之道、理性之道、秩序之道的那一天,它帶給人類社會的必將是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