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錢學森是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的重要開創者和兩彈一星元勛。作為一位杰出的大科學家,他具有深厚的人文藝術造詣。為緬懷錢老,本刊特選摘他有關科學與人文、藝術的部分論述,以饗讀者。
我們的眼光要看到二十一世紀
眼界不同,對問題的認識以及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因此,我首先要講講我國歷史的過去與未來,作為我們探討美學、文藝學和文化建設的出發點。
最近開了六屆全國政協四次會議。在會上,政協委員們都認為我國現在形勢的確非常好。我們國家蒸蒸日上,我們改革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我們的前景是光輝無量的。許多西方人也看到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看到了中國、亞洲、東方了不起的勢頭。我們為這個大好形勢感到高興,同時要看到還存在很多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認識社會歷史的發展。
講歷史、人類歷史可追溯到很遠很遠。人類從蒙昧時代慢慢進入野蠻時代并向文明時代過渡,一個里程碑是一萬年以前所謂新石器時代。這時開始有了農業、畜牧業。我稱之為第一次產業革命。因為這時人類謀生方式起了大的變化,從打獵、收集樹上地上能吃的東西,變為自己來種地、養牲口,自己控制生活的來源,開始了能控制自己命運的歷程。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歷史從原始公社進入到奴隸社會。大約在三、四千年以前,出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我稱之為第二次產業革命。這時社會生產、社會經濟、社會組織等方面又一次發生質的變化。有了商品交換,生產者就不光是為自己的消費而生產了。到了封建社會,商品生產就有了更大的發展。
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以后,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封建時期延續非常長。最近有的歷史學家把中國的封建社會劃分為兩個時期——唐朝以前和唐朝以后。唐朝以后我們的封建制度進入到租佃制的時期。這一發展,就使中國的封建制度非常穩固,中央集權有了更牢固的基礎。這與歐洲的封建制國家不同,它們多是分散的小王國。由于中國的封建制度非常強大、非常牢固,所以資本主義在中國很難萌生。十六、十七世紀西歐的資本主義就發展起來了,到了十八世紀后半期出現了工業革命。我把它叫做第三次產業革命。這個時候,中國正是明朝后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這個萌芽在明末就被壓下去了。新生的資本主義因素在中國沒有成長起來。
在明末以后,知識分子感到封建的一套難以搞下去了,但又看不到出路,感到沒有希望。于是出現了感傷文學。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來,彈一曲高山流水》中的一首詞,最后的幾句是非常消極的:“從今后,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意即人世沒有意思,干脆煉丹去,逃避社會現實。到了清朝,越往后發展,越暴露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性。知識分子中出現了叛逆的情緒,產生了一些批判揭露性的東西。可是,皇帝老爺一出來鎮壓,就把好些知識分子趕到考據學、古書堆里去了。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漸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民族存亡到了緊急的關頭,一些仁人志士在一八九八年發動了戊戌政變,但失敗了。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了,但是不徹底,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一九一九年爆發了五四運動,求救于德先生、賽先生——民主與科學,但是政治方面還是不清楚。過了兩年,直到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才真正找到了方向??梢?從明末時看到問題到真正找到出路,即從一六三○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花了將近三百年的時間。接著又經過了二十八年到一九四九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成立后才真正開始遲于西方二百年的產業革命。在這之前,我國雖有一定的工業力量,但不屬于第三次產業革命的范疇,因為說不上有大工業。真正大工業的建立還是建國以后的事情。這就是中國近代史的曲折過程。
那么,是不是我們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搞了一段建設,我們就已經認識到如何來建設社會主義了呢?還沒有。我記得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同志曾接見一位英國貴賓,那位貴賓總問:“你已經搞了這么多年社會主義,應該知道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泵珴蓶|同志回答說:“還不能說已經知道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了?!蔽矣X得這是實事求是的。后來搞亂了,不對了,搞錯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又經過三年的實踐特別是農村政策,到了一九八二年九月,黨的十二大才總結了建黨以來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真正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黨是一九二一年成立的,花了六十一年的時間;才走上了通向未來的正確道路。找這條路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們黨已確定了到二○○○年的國家發展的宏偉目標。我們有信心達到這個目標。外國人也說:中國人翻兩番的目標不但能夠達到而且可能超過。如果能這樣發展下去,到建國一百周年時,我國就要接近或達到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對于這個前景我們腦子里應該想一想。我們不要老是看到周圍疙疙瘩瘩的事不少,看不到這個大局。否則,你就會抓不準歷史的脈搏。
我之所以要講我國歷史的發展,是因為中國曾經是從明末時期的毫無希望、沒有出路、痛苦極了的狀態下,經過曲折的道路,到十二大才真正摸清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而這個道路又經過這幾年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講要看到二十一世紀,我們建國一百周年時的光輝前景,是因為這與我們要討論的美學、文藝學和文化建設有密切的關系。這就是說,我們千萬不能用老眼光來看問題,既不能用過去的眼光,也不能用短淺的眼光來看人民最近、將來的文化需要以及長遠的文化建設。什么是我們人民現在以及未來需要的東西,是我們應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搞文化建設,搞文學藝術,搞美學、文藝理論,不看到二十一世紀,沒有這個眼光,就會迷失方向。
(錢學森1986年4月18日在《文藝研究》編輯部的講話節選)
“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
近日我深感我國文藝人和文藝理論工作者對高新技術不了解之病。我經常收到的有關文藝、文化的刊物有《中流》、《文藝研究》和《文藝理論與批評》,而其中除美學理論外都是:1.罵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2.發牢騷;3.論中國古代的文藝輝煌。但就是缺對新文藝形式的探討,研究科學技術發展所能提供的新的文藝手段。
回顧本世紀的歷史就看到這是文藝人和文藝理論工作者的老毛病。電影出現了,是自生地發展;電視出現了,也是自生地發展。錄音伴奏(卡拉OK)出現了,有些文藝人、文藝理論工作者驚惶失措、罵娘!這怎么行!被動呵!
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文藝人、文藝理論工作者,他們應該以銳敏的眼光,發現一切可以為文藝活動服務的新高技術,并研究如何利用它來為發展社會主義中國的文藝,繁榮新中國的文藝。所以這也是現代中國的社會革命要研究的課題。當然,不忘中國五千年輝煌的文藝傳統,但我們在二十一世紀要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揚這一文藝傳統!
這樣的文藝似可以稱之為“科學的藝術”。而近年來我提出的文藝理論與文藝學就可稱之為“藝術的科學”了。
(錢學森致王壽云、于景元、戴汝為、汪成為、錢學敏、涂元季的信)
(1994年7月5日)
科學 文學 藝術
我主張科學技術工作者多和文學藝術家交朋友,因為他們之間太隔閡了。文學藝術家是掌握了最動人的表達手段的,但他們并不清楚科學技術人員的頭腦中想的是什么,那他們又怎么表達科學技術呢?長江葛洲壩的宏偉圖景只能拍那么幾張緊張施工的照片,沒辦法的工程技術人員無可奈何地自己畫張大壩竣工后的全景,是合乎科學的,但沒有氣魄,不動人。我們多么希望我們的畫家能用他的筆創造出一幅葛洲壩的宏圖來激勵日夜為大壩奮戰的大軍呵!
再說我們現在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的文學藝術家們知道不知道我們農業科學家和農業機械師所想象的未來農村呢?我們多么希望我們的文學家能描寫出一個二十一世紀中國農村的活動呵!工業現代化呢?下個世紀的工廠是什么樣子呵?
但這是說我們大家所習慣的這個世界??茖W技術人員通過各種探測儀器所觀察到的范圍比這個世界要廣闊得多,觀察加科學理論使科學技術人員能超出我們這個常規世界,進入深度幾千米的大洋洋底。不,再深入到地球地殼以下上千公里的地幔,更深入到幾千公里的地核,地球物理學家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誰、哪一位文藝作家接觸過這個世界呵!
往大里說,科學家知道地球外十幾萬公里的情況,那里有太陽風引起的磁暴。再往外到月球、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天文學家能講上不知道多少晝夜,那是太陽系的世界。再往遠處是恒星的世界,在星團區域里,天上不是一個太陽而是幾十個、上百個太陽同時放出光輝,有像我們太陽光的,有放橙黃色光的,有放帶紅光的,絢麗多彩。這是銀河星系的世界。天文學家還知道星系以上范圍更大的星系團和星系團集的世界,那是幾億光年范圍的世界。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文藝界朋友寫一寫或畫一畫這些世界呵。
往小里說,生物學家對微生物,對細胞、遺傳基因,還有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的活動,都能講得很詳細,講得很生動,這也是一個世界。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還可以講到更小尺度的世界,講分子、原子的世界,講原子核的世界,講基本粒子的世界,一直講到基本粒子里面的世界。這是小到一個厘米的億億分之一了。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文藝界朋友能寫——寫或畫一畫這些世界呵!
所以我們大家所習慣的世界只不過是許許多多世界中最最普通的一個,科學技術人員心目中還有十幾個二十個世界可以描述,等待著文學藝術家們用他們那些最富于表達能力的各種手法去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學藝術。這里的文學藝術中,含有的不是幻想,但像幻想;不是神奇,但很神奇;不是驚險故事,但很驚險。它將把我們引向遠處,引向高處,引向深處,使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有所發揚提高。
我在這里講要把文學藝術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文藝中的科學技術和文藝新形式的問題,提出了工業藝術問題,展覽館的藝術問題,最后講到科學文學藝術問題。因為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關鍵,結合了就會出現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文學、新藝術,科學技術現代化要帶動文學藝術現代化。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人民,要能動地利用掌握了的客觀規律來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錢學森1980年發表的《科學技術現代化一定要帶動文學藝術現代化》一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