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盛
栗景新1986年就開了小賣店,是村里最早開店的人。為了上貨,他經常往返于城鄉之間,所以在村里人的眼中,他是半個城里人。
老栗的父親是個戲迷,村里沒有像樣的演出,老爺子只好跑到城里去看戲。“何不接戲班來村里唱戲?”既滿足了父親的愛好,又活躍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栗景新開始試著接“小班”來村里演出。在東北農村,有很多這種三五成伙、走街串巷的草臺班子,演出內容以二人轉為主。老栗接來“小班”后。演出場所就在小賣店。老栗的想法是大伙隨便看,小賣店賺個人氣。接了幾回“小班”,小賣店的人氣是有了,可父親和鄉親們直搖頭:“不行,太差,要看好的,看城里劇團的,花錢也行。”于是,栗景新找到當地最大的“腕兒”——雙陽區評劇團,第一次演出的效果就非常好,鄉親們說:這才是正路子的戲。老粟算了算賬,除去接劇團的費用,居然略有盈余。接劇團演出還能賺錢!
老栗就開始了他的“文化經紀人”生活,往城里的劇團跑,簽合同、接演出,比下田種地還忙。老栗還學會了和劇團簽合同,訂場次。學著城里的演出公司,演出之前在附近村屯張貼小海報,請村干部廣播,進行“廣告宣傳”。
點評:為了改善農村文化生活現狀,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比如建設“農村書屋”,組織“送戲下鄉”,實施“農村文化低保工程”,等等。這些舉措深受農民歡迎,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政府部門的扶助終歸只是外力作用,活躍農村文化需要外力的推動,更需要內力的呼應。易卜生曾說:“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其實,文化也是一條船。當旁人施力相助時,坐在“船”上的農民自己也得劃好槳、掌好舵。
巧花心思巧經營巧賺人氣巧生財
家住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的王小麗開了一家裁縫店,店里的碎布頭、邊角料很多,堆著占地方,扔了又可惜。王小麗是個聰明姑娘,開動腦筋,加上手工精巧,搭配顏色,利用這些邊角料,做出來的手工制品,漂亮、精致,既實用,又美觀。王小麗把這些手工制品有的免費送給顧客,顧客稱好,又給她帶來不少新顧客;有的放在店門口零售,又為她帶來不少的收入。
大塊的布料,她就做成荷葉花邊圍裙、抱枕、環保布袋、沙發坐墊……,小塊的布頭做成收納盒、筆袋、化妝包、微波爐手套、小錢包、手機掛飾、鼠標墊……,有些3—6厘米的小布頭則做成極具個性的、各種形狀的小書簽,形態別致,各種小書簽一擺放到店門口,就被小女生搶購一空。長條的布條,她又想辦法,把它們絞成拖鞋,又精致又耐用。她這樣做,既增加了收入,又廢物利用,一舉兩得。王小麗巧花心思,巧手制作,她的裁縫店開得紅紅火火,人財兩旺。(江西吳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