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秦
在美國大選中,奧巴馬贏得眾望所歸的勝利,而美國歷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這也是互聯網政治新的里程碑。奧巴馬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擴大了影響力,也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從此以后,任何謀求進入白宮的政治家都必須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的魔力。不僅如此,互聯網還喚起了青年人積極參與政治的意愿,也將使得“變革”成為未來若干年受人關注的政治詞匯。
當我們驚異于互聯網改變生活的力量,憧憬著它對民主政治和民主監督的巨大推動力時,網絡暴力又向我們展示了它猙獰的一面。自“虐貓事件”后,“網絡暴力”現象愈演愈烈,“銅須門”、“史上最毒后媽”、“姜巖事件”、“很黃、很暴力”的事件接踵而至,參與網民數量形成規模,不僅在網絡上聲勢浩大,更對現實生活產生沖擊。
從網絡民意到網絡暴力
不少網站,大到門戶網站,小到專業網站,打開后,常會有裸露色情圖片的窗口顯現,或者以“很黃、很暴力”為內容的社會新聞。諸多反道德、反傳統、反倫理、反科學的現象、事件被置于網頁的重要位置。有業內人士稱,網站賴以生存的是點擊率,點擊率越高廣告收入就越多,而性和暴力是增加點擊率的主要法寶。
越來越多的網絡群體暴力事件正在向刑事方向發展,網絡聲討從正義的道德審判轉變成對公民人權的踐踏。網民的道德審判、惡搞、侮辱、謾罵給當事者心理造成極大創傷,侵犯了當事者的隱私權與名譽權,給其生活造成相當大的不便。
縱觀種種網絡暴力事件,我們發現,網友們采取的策略如出一轍,將當事人的真實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細節等個人隱私公布于眾,使當事人承受的精神壓力從虛擬的網絡社區轉移到現實社會中,打破了他們原有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圍繞所謂“川航張敏佳事件”、“虐貓事件”、“銅須事件”及“崔真實事件”,某些網友所發表的言論,已經超越了正常理性,不僅在虛擬空間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更嚴重的是,當事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處罰。而這些處罰的基礎,并不是公開的程序,而只是網絡輿論的過分壓力。
“網絡暴力”已經開始挑戰傳統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底線,亟須運用法律、文化和道德等手段給予制止,治理網絡暴力需多管齊下。
依靠技術治理網絡暴力
我國互聯網在網民表達事前沒有建立“過濾機制”,事后也難以形成“追究機制”,自然就為一些不負責任的極端言論乃至“網絡暴力”大開方便之門。在網絡的輿論場中,情緒化表達、情緒的極速感染、情緒失控,常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容易導致非理性。
新加坡早報網也有網民論壇,網民通過郵件發來文章,編輯選擇后發布到網上,它實際上是網民評論欄目。法國費加羅網站,除邀請少量名人開博客外,只有費加羅報電子數據的訂戶才能開博客,其網絡論壇一般在嘉賓回答問題時才開放。《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雅虎、CNN、BBC等境外英文網站未開設新聞跟帖功能,網民討論歸入論壇欄目當中。
2008年1月28日,韓國35家主要網站開始陸續實施網絡實名制,登錄這些網站的用戶在輸入個人身份證號碼等信息并得到驗證后,方可發帖。從長遠來看,對論壇、博客施行實名制,一方面保護了網民在網上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另外一方面也讓網民知道,作為自然人,要對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負責。依法治理網絡暴力
如何界定網絡暴力,“人肉搜索”能否入罪,在法律層面還沒有明確答案,但這并不代表現行法律就不能制約網上的違法行為。造謠誹謗、毀壞他人名譽,造成嚴重后果的要承擔刑事責任;侵犯他人隱私權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而且刑法修正案已將保護個人信息作為修改的重要內容,同時個人信息也有望通過專門立法獲得保護。有法學專家認為:網絡暴力所涉及的問題,在《民法》中都可以找到應對,完全不必再引入新法。且網絡技術尚在快速變化中,法又怎么立呢?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沒有在此問題上立法,看來并非偶然。
對網上違法侵權言論如何管理,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以及提供“人肉搜索”服務的網站應該盡什么樣的義務,對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等,都需要法律進行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籠統而簡單的規定已成了一些不負責任的網站逃避法律的借口。
如何將網絡和現實區分、區別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網絡規則,以機制劃清言論自由與侵權的界限,無論你是實名還是“ID”,都必須在同樣的法律原則下暢游網絡——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行使個人自由權利。如此,才能做到將網絡暴力化解于無形。
有律師認為,做出不實陳述影響他人的社會評價,就是侵犯名譽權;陳述的是事實,如果沒有征得當事人同意,就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權;“很黃很暴力”事件則直接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權益。這些情況都觸犯了法律。此外,“媒體審判”曾經在歐美惹出過極大禍害,因而被嚴格禁止;目前所謂的“網絡審判”也應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網絡輿論應有自身的底線。
以德治理網絡暴力
網絡是虛擬世界,同時也是和真實世界并行、交融的現實世界;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網民不負責任的言行演化為“網絡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給他們造成極大的精神傷害和心理傷害,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有網民認為,“網絡暴力”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匿名和暴力成本低。一分鐘注冊一個ID,誰也不知道我是誰,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因此撰文寫字的人在網上被罵個狗血噴頭是常有的事。不僅僅是名人因網絡檄文而承受著巨大壓力。
網絡雖然是虛擬空間,但并不是自我放縱的天堂,要使上網者重視網絡道德,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進而凈化網絡環境,加強引導是關鍵。有人說,如果網上總是充斥著非理性和語言暴力,那么理性者和理性的聲音就會自覺退場。反之,如果文明、理性的聲音占據了網絡言論的主流,那么那些慣于使用語言暴力和謾罵攻擊者就會退場或者改變其行為方式。
注重發展戰略,對于行業的生死存亡、興衰榮辱來說,具有決定性影響作用;而對此考量的基本標尺,就是看它是否能確立和堅持具有遠見卓識的發展戰略,并在戰略實施和戰略管理過程中,隨時注意遏制自身因外部環境刺激而可能萌生的“非理性發展沖動”,做到以一種平常、和諧的思想定力來保持實現穩定持續發展,從而規避發展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增長陷阱”。
這亦如國際競爭力理論創始人邁克爾·波特所說,“在影響戰略的諸多因素中,強烈的增長欲望可能是最危險的。增長,應該是把事情做好后的順帶結果。有時候,增長的欲望恰恰是危害企業行為的根源。”
構建和諧現實社會
事關“社會公正”的領域,尤以“弱勢群體”遭到公權和特權侵害的事件最容易招來“網絡暴力”。這是“民意”對尖銳的社會矛盾的正常表達,不化解社會不公,不消除“社會暴力”,“網絡暴力”只會有增無減。面對社會不公,“不讓說”充其量只是掩耳盜鈴。即便是最無理取鬧、窮兇極惡的網絡語言,也只可能、并且只應該通過民主法治的建設來逐漸“稀釋”——要求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良好的法治意識,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宣傳教育,而是建設一個良好的法治社會。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發現社會各界都在為建設一個良好的法治社會而努力。
互聯網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快”與“好”之間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既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更不能將兩者對立起來。我們要確立“人本發展”觀念,始終把奠定互聯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基礎、維護消費者利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作為發展的追求目標及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在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表示:“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切實加強網絡誠信建設,是互聯網新聞宣傳戰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確保網絡媒體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強調,要“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安全網、放心網、和諧網”。
遏制“網絡暴力”,最終靠網民和網站的共同努力。每個網民都應認識到,任何攻擊行為都可能走向暴力,攻擊別人者也有可能被別人攻擊。我們要保持對別人的真正尊重,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同時,網絡媒體肩負著重要的管理責任,要出臺相應的規范,強化網站的監督和管理功能,避免網站為了提高點擊率和商業利益而忽略社會責任,真正做到合法辦網、文明辦網。